..续本文上一页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最终也会死亡。这就是告诉修行者,我们在世间要用清净的方式来生活,这样今生有意义,后世也有意义。如果用不清净的方式生活,也许眼前有一点利益,但长期看来,必然有很大的过患。
对此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思考。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是金钱至上、崇尚利益,真正愿意清净生活的人不多——不学佛法里面的人不多,修学佛法的人里面也不多。有些人这样认为:学学理论、闻思、修行都可以,但是不能影响到我的生存、我的财富,就说如果触及到自己的利养,就肯定不愿选择佛法了。是在不触及当前利益的情况下,怎么修佛法都行,一旦碰到自己最执著的东西,就无法继续修行了。
我们对于业因果真正要做很深的思维,只有做了很深的思维之后,我们才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有一个正确的决定。否则就没办法面对违缘,甚至情愿选择邪命而活,也不愿清清净净地生存。
不愿邪命活这个科判的连接是什么?就是嗔罪。因为张三对我诽谤,导致很多人对我没有信心,中断了我利养的来源,所以我要对张三生嗔,打击他,把他消灭之后,我就得到很多钱财。邪命和科判直接对应就是嗔罪,因为它是通过嗔罪嗔恨对方、打击对方,然后得到生存的资具、利养。但我“宁可速死殁”,也不愿意、也不能够为了得到利养去嗔恨怨敌、打击怨敌,这是不应该的。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利养无有实质”。
其实即便我们得到了利养,它也没有什么实质可言,而且在很短时间当中最终会放弃,所以为了这些没有实质的东西,不应该产生这么强烈的反应和执著。
梦受百年乐,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梦已此人觉,
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
“梦受百年乐”: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感受了百年的快乐,然后“彼人复苏醒”,之后就苏醒过来了。另外一个人在梦中只感受到了须臾的快乐,然后“梦已此人觉”,他也从梦中醒来了。二人在做梦时感受的快乐有长有短,但是“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醒来之后,两个人的梦乐都不会再返回来,都已经消亡了。
这是以一个例子做比喻。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有时梦就比较长,比较完整,有时是断断续续或者非常奇怪;有时在梦中一直做美梦感受快乐、感觉很舒服,有时就是享受一刹那的快乐,之后马上就醒了。也许我们没有梦受百年乐的经历,但在历史和很多经典上的确有这样的记载。有人在做梦的时候,感受了一百年的快乐,还有人在做梦的时候只是领受了须臾的快乐,大概是十分钟就从梦中醒来了。从梦境的角度来讲,一个是一百年,一个是十分钟,时间方面有长短。但是一旦醒来之后,“梦受百年乐”的人和梦受“须臾乐”的人都是“梦乐皆不还”,二者在梦中的快乐已经完全消亡。
在因明中,分析梦就是颠倒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从梦中醒来之后,梦中的情景全部都会消亡的。为什么有些人做梦梦了一百年,有些人做梦很快就醒了?上师在讲记中也分析过这样的原因。这种故事实际上古往今来很多,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成。上师还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做梦过了一辈子,他从别人刚倒上茶的时候开始做梦,醒来的时候茶的热气还没有消退。有人问:倒一杯茶,从冒热气到凉之间可能就二十分钟左右,这么短的时间,梦中怎么会有一百年的体验呢?从根本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这就说明时间本身并不是实有的,一两秒也好,还是几十年也好,并没有实有的长和短,所谓的长短是无自性的、观待的,也可以说是通过众生的业感安立的。所以,几十年时间如果是决定的,那么在二十分钟当中,不可能梦到一百年的快乐。但是因为时间本身是虚幻的,长短不是决定的,而是观待安立的,本身无自性的缘故,所以长和短可以互容。我们认为十年当中可以容纳一秒很正常,因为十年的时间很长,一秒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很难理解短可以容长:在一秒当中可以容十年,十年可容一秒中。难以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受了长短是固定的概念的影响。其实我们分析的时候,长短并无自性,本身就是空性的,因为空性之故,长可以容短,短也可以容长。《普贤行愿品》中讲一刹那中有尘数劫,其实就是从时间无自性、空性来讲,短和长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不一样的地方,长和短是平等的。平等的含义就是短可以容长,长可以容短。所以有时我们觉得时间很长,有时觉得时间很短。在一些特定的前提下,如我们觉得特别快乐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过去了一天,但我们会觉得时间很短过得很快。如果是自己痛苦的时候,一秒钟好像一年一样难熬。时间随着不同的因缘在变化,本身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自性可言。
比如说时间长短安立的问题:世间人知道有些虫子是朝生暮死的,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个虫子诞生了,到晚上太阳落山的时候它就死了。以我们人道的时间看,它就只有一天的寿命,很短很短。但是对于这个虫子来讲,一天时间就是它的一生。这个一生到底是长还是不长?虫子从刚开始出生到发育、成熟、交配、走向衰老、最后死亡,虽在我们的眼中只有一天的时间,对我们而言很短,但对它来讲是一生的时间。从佛经的观点来看,我们人道从降生开始到发育、成长、衰老、死亡,假如说活一百岁,一生一百年;但从天人的眼光看,因为天人的寿命特别长,可能只是一上午的时间,天人一上午的时间我们人道一生已经完了。我们觉得这个时间够长了,一百年哪,其实他们看起来就只有半天,觉得人生的寿命太短了。就像我们看虫子一样:哦,你这个虫子太可怜了,朝生暮死,早上出生晚上就死啦。但是对它来讲是整整一生,就相当于我们从一岁活到一百岁,我们觉得经历了一百年这么长的时间,但从天人的眼光看起来,你只有半天,或者一个小时的寿命而已。所以寿命长短,其实只是一种概念,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自性。
我们再来看刚才那个例子:比如俩个人在一起喝茶,都倒一碗茶,一个人没睡觉,一个人去睡觉了,没睡觉的人看了看表,哦,五点钟。过十分钟睡觉的人醒来了,对醒觉位的人来讲过了十分钟,对刚才做梦的人来讲,已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这个故事与天人时间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人在睡梦的时候觉得过了一百年,但在一人醒觉位只过了十分钟而已。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时间本身是无实质的,所谓的长、短都没有自性可言,在不同的因缘下,它会出现这些情况。
前面我们举了一些例子:一是快乐的时候时间过得快,痛苦的时候时间过得慢;二是比较小虫和人、人和天人之间不同的时间概念;三是醒觉位的时间和梦中时间的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因缘、特定场合的情况下,“梦受百年乐”这个现象是可以出现的。分析的时候,主要是抓住时间无自性的特点,因无自性的缘故,没有固定的长短,所以它可以在十分钟当中展现一百年的时光,也可以在一百年当中展现十分钟的时光,原因是合理的,只不过这些事情出现的因缘不是特别容易,发生的概率比较低,所以我们就把它当成奇闻了,如果经常出现,大家就不以为怪了。
我们再看它的意义:
寿虽有长短,临终唯如是,
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寿命虽有长有短,但临终死亡的时候“唯如是”,就是这样的。“设得多利养”,有些人即使是得到了很多利养,在人间长时间享受安乐,但死亡到来的时候,犹如遭到了了盗匪的抢劫一样,赤裸空手而还,进入中阴身,也是这样的。
这个情况和前面的梦喻也是一样的,有人做梦时间比较长,有人做梦时间短,但是醒后“梦乐皆不还”。同样的道理,在世间有些人寿命很长有利养,享受了几十年的快乐生活;有些人寿命短只享受了一两年,甚至半天、一天的幸福生活,二者是有差别,但是“寿虽有长短”或安乐有长短,“临终唯如是”:不管什么人到了死的时候都一样,完全一样。寿命很长的人趣入死亡时什么都带不走,寿命短的人到了死亡也什么都带不走,全都是赤裸身体空手而还。所以,即使我们在世间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很多利养,或者用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很多利养,但在死亡的时候,都是必须赤裸而还,犹如突然遇到强盗把我们所有的财富全部抢走了,什么都不给你留下,死亡到来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仔细思维,颂词里面包含了许多意义:有寿命无常的意义:突然死亡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讲到了死亡无常;又有业因果的意义:如果你在人世清净而活,没有造业的缘故后世就会得安乐,如果邪命而活,死后就感受恶趣痛苦。之后也牵涉到了轮回的苦乐问题:如果你造了重业会在轮回中感受三恶趣的痛苦,造了善业感受三善趣的安乐;也有暇满难得的意义,虽然不明显,但间接有这个意思:我们得到人身之后应该怎样做?暇满人身很难得的缘故,应该去修持正法,而不应该用暇满人身去造恶业、去生嗔、或者邪命养活等等。所以颂词里其实包括了许多修行的要素,如果我们把这些要素搞清楚了,它已经明白地指出了我们应该怎样修持清净的佛法,所以不应该为了一些没有实质的利养去造罪业、生嗔心,说这么多教言都是为了息灭我们的嗔心。
我们再回到科判当中。大科判是“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第一方面讲嗔罪严重,第二方面讲利养没有实质。我们认真观察:哦,利养其实没有实质,辛辛苦苦地得到了利养,最终还是要全部毁坏,或者没有办法带走一针一线。利养本身没有实质,再加上我们为了获得这个无有实质的利养又造下了罪业,这样分析观察下来,是不是值得为利养生嗔呢?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确是不值得的。所以说宁可清净而死,也绝对不邪命而活。如果有人伤害我,造成我的利养中断的话,我应选择安忍,安住在正念和善法当中,不应该为了利养来伤害自己的善心,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80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