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0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之后,我们再碰到类似情况,就不会产生嗔心了。

  第三个侧面是“遮破有实质之妄念”,我们认为利养是有实质的,那么这里就遮破这种妄念,进行问答,打破妄念。

  首先讲第一个科判嗔罪严重:

  

谓碍利养故,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

  “谓碍利养故”:有人认为别人对我不高兴、不生信心,都会阻碍我获得利养,所以我要嗔恨对方。寂天菩萨答道:“纵我厌受损,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纵然我喜欢获得利养,纵然我非常不喜欢利养受到损害,但是到头来“吾利终须舍”:死亡到来的时候利养终究还是会舍去;利养舍去之后“诸罪则久留”:我为了获得利养而造下的生嗔、伤害众生等罪业则会长久存留在我的相续中,乃至于在业报受尽之前一直存在。嗔罪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如果只把眼睛盯在利养上,就考虑不到嗔罪的影响。如果用心观察,了知嗔恨的罪业非常严重,我们就会放下对利养的执著。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和执著的方式就是这样:把注意力放在对境的悦意、可爱、好处上容易生贪;如果重点思维它的过患,我们就不容易生贪。寂天菩萨有效地利用了这种心的特点告诉我们:对给我们的利养造违缘的人不应该生嗔心。此处的重点在哪里呢?就是嗔恨心的罪业很严重。如果我们为了得到利养产生很重的嗔心,因嗔罪很严重的缘故,即便得到了利养也得不偿失。

  前面我们分析很多人对利养非常贪著的原因是什么?如张三曾经轻蔑、侮辱我的名声,导致了其他人、施主对我不生信心,对我不生信心的缘故,我就得不到利养了,因对我获得利养造成了伤害,所以我要对张三产生嗔恨心。从世间的角度讲,一个人在世间打拼做事业的话,声誉、口碑很重要,如果有人诋毁你,说你不诚信、说你拖欠别人的工资等,这时你的信誉度就受损了,受损了你就可能接不到工程,或者没有合同,没有事情做,自己的财路就断了。所以在家人有可能因为别人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自己利养受损的缘故,很嗔恨这个诋毁自己的人。不管世间、出世间,不论在家、出家,这种情况都是会存在的。虽然他非常讨厌利养受损,但是寂天菩萨告诫说:即使你非常讨厌利养受损,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吾利终须舍”。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你大限来临的时候,拥有再多的财富也要舍去。不管你是个修行者、是个出家人、还是个法师,反正到你死的时候,并没有特权说我是一个修行者或我是一个上师就可以把钱带走,这是不可能的;或者一个世间的大富豪虽然财富很多,但死亡的时候还是要放弃一切,没有权利带走一针一线。还有一种意思是:不一定到大限来临,就在今生中可能因为某种因缘的现前,比如你破产了或者怎么样,反正你的利益就不得不舍弃了,必须要舍弃。利养是一个不稳定的有漏法,我们去寻找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是失去的时候就彻底失去。我们有可能终其一生中都在寻找财富,但是一旦死亡来临,拥有再多的钱也要放弃。现实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人一辈子打拼,赚下了几十亿、上百亿的资产,一旦大限来临,死亡的时候一个人走了,钱留在世间当中让别人花、让别人用,或者引来了无数祸根,因这笔钱开始争斗、打仗等等。

  这个颂词的重点是“吾利终须舍”,不管什么人,大富翁还是普通老百姓,到了死的时候,利益终究会舍去,一点都带不走。佛陀在《教王经》中教诲国王: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死的时候自己最喜欢的身体带不走,这些房子、钱财、名声的什么东西,反正全部都要留下,只有自己的心识孤零零地投生,只有业跟随着你。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事实:一切利益终究会舍去,而为了得到这个利益造下的罪业则会久留。所以我们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辈子,但得到的财富最终全部要抛弃,也许我们在得到利益的过程当中,哪怕只是产生了一分钟的嗔心——“诸罪则久留”:这一分钟的嗔心永远跟着你,乃至于在没有完全受尽果报之前,一直非常稳固地存在于你的相续中。这个罪可以直接理解为嗔心的罪业,如张三对我的财富造成了伤害,所以我要嗔恨他、打倒他,之后我才能顺利地获得财富,这种发心和行为带来的罪业会久久地留在自己相续当中,这就是缘起规律的一种特性。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嗔心的罪业非常严重的缘故,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了得到一点点的利养去嗔恨对方、嗔恨敌人?

  其实这个教言可以普遍使用在一切人上面,有些在家、出家修行者,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利养而产生了很多贪欲心、嗔恨心和不如法的行为。因为利养最容易产生过患,所以我们在利养方面尤其要多做观察分析,我们得到的就是这么一点点,失去的很多很多。嗔心的罪业会连续不断导致我们在地狱、旁生、饿鬼道感受长久的痛苦,而且到了人道的时候,残余的业力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嗔心的业报受完之后,它还有一个种子在,这个种子成为第二次重新生起嗔心的来源,就不单单是你为了利养造下嗔恨的过失这么简单了,还有很多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后续效应在等着你——果报当中有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等等。如等流果是指到了后世的时候,因为以前嗔心很重,到了后世你还是很喜欢生嗔心、容易生嗔心,你再生嗔又引发了后面的连锁反应,所以生嗔的习气就会这样延续下去,很难断除。以此为种子,还会生生世世产生这样一种罪过。所以经过观察,如果能终止这个罪业就非常善妙,如果不终止,为了一点点利养、一点点蝇头小利,失去的是很多世的宝贵人身和安乐。如果我们有一个比较远大的战略眼光,我们会不会为了当前的一点点小利益,然后放弃以后很长时间的安乐呢?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都不会愿意。但是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因为这是很细的因果,要对这个很细的因果产生诚信的人不多,有的人总是有所怀疑:因果是不是这样的?产生一念嗔心的过失真有这么大吗?所以他会被当前的利益所蒙弊。当前的利益看得到、摸得到,可以抓到手上,可以操控、可以享受,而所谓的罪业果报这些东西,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讲,就觉得很抽象、很遥远、捉摸不定,无法操控。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没办法抉择,就是因为没有产生决定信解的缘故,所以在利养和嗔罪的天平上抉择的时候,就偏向了利养。可是恰恰因为这种错误的选择,导致了一系列更多的后果。以前讲过这叫“近视”,没有远大的眼光,只看当前的利益,所以就导致损失了很多以后的安乐、德福。

  我们一方面要学习这个理论,另一方面要真正在业果不虚上面、因缘法则方面多下工夫,只有对因缘法则产生了定解,才能在这个问题上容易抉择。寂天菩萨为什么这么轻松就说:“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因为对寂天菩萨来讲,这样讲已经足够了,已经把问题讲清楚了。但是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讲,对业因果还没有特别地认同,还有所怀疑,所以会觉得这个理论难以理解,很难信服,不是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缺失了这部分的闻思,所以在学这个颂词的时候我们还要补课,什么课呢?业果规律。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去补,把缺失的这一课补齐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个颂词,就很明了了。里面的内容、意义非常流畅,所讲的道理也非常尖锐。我们会的的确确地明白:没有必要为暂时的利养而造下滔天大罪,诸罪则久留”这种情况不要发生在我们身上。当时寂天菩萨所宣讲的对境都是对因果有诚信的人,所以如果我们诚信因果,一看到这个颂词马上就可以了解它的真实含义,如果没有因果方面的智慧、知识,可能要稍微难懂一点。

  

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

  

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

  意思是说:宁可在今世当中很快死去,也不愿意以邪命的方式来长久存活,苟且偷安活于世间,即便住了很长时间,最终也会遭受死亡的痛苦。不管怎样,我们最终会面临死亡的到来,死亡到来之后,业因果跟随着就来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取舍和判断。寂天菩萨告诉要发一个誓愿,什么誓愿呢?我宁可在今生当中失去利养,因为失去利养的缘故我就没办法生存了,所以我宁愿当下死亡,也不愿意通过害他的途径或邪命的方式让自己活下去。如果我必须选择的话,就选择“不以邪命活”。

  作为一个修行人,又能够生存下去,又不以邪命养活,那是最好的。假如说必须要选择一边:一种是因为没有钱财、没有粮食吃,七天之后很快就会死亡;另一种就是通过造罪的方式可以活得长一点。这怎么选择呢?如果单单从今世的角度看,很多人认为生命只有一次,或者只有今生,就不会考虑以后的业因果问题,但是佛菩萨告诉我们,要想到三世因果,事情并不是只有今生这么简单。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我宁愿选择迅速死亡,也不愿意通过造罪的方式苟延残喘。这样抉择并不是鼓励我们去死,而是鼓励我们安住正法,勉励我们为了正法可以抛弃一切乃至生命。只有依靠这样的决心、誓愿,这样的坚持和守护,我们修行佛法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否则,一点小违缘就会让我们放弃修行佛法,这样修行很难成功。通过邪命养活长久住在世间也没有什么意义,这种生存本身就没什么价值,因为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换来的,而且最终还是要遭受死亡。死亡的来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不过通过这个手段延长了活在世间的寿命而已,但是整个过程充满了罪业,势必在将来给自己带来很多不想感受的苦果。

  上师在注释中引用了《山法宝鬘论》讲的五种邪命,五种邪命一般指修行人。如有些出家人不好好修道,经常使用诈现威仪、谄媚奉承等手段来骗取钱财;在家人以不正当的手段如杀生、偷盗、说很大的妄语得到钱财。正命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维生,邪命就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维生。即便我们用不正当的方式获得了钱财,让自…

《《入菩萨行论》第80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