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79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是帮助一般修学者趋入修持菩萨行的殊胜窍诀。我们无始以来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心态,如果没有接触广大的菩萨行,其实所做的每一件事乃至思维方式,都是在巩固和加深我执。只有极少部分的心态与利他相关:比如一些世间的善人、善行,也有一部分利他的思想,但这与我们无始以来养成的自私自利的观念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这种利他的思想不成体系、没有坚固性可言,所以今生我们也许有一些善心,但是如果继续漂流轮回,到了后世、再后世就可能已经消失殆尽,因此经过综合分析观察,我们必须系统地学习消灭我执的殊胜方便。
菩萨行的修法,其实就是对无始以来在轮回中形成的自私自利的心态予以彻底的否定。否定的方式是从根本上、理念上首先有一个颠覆性的扭转,就是说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和以前轮回的心态完全不一样;还有对治的方法是针对性很强的一种方式,完全是针对我执、自私自利的正对治;这种对治是系统性的正对治,它是非常有系统的、成体系的,还有它是比较长期的、稳固的一种修行和对治的方法。
从各方面观察,菩萨行的菩提心也好,或者菩萨道的修持也好,其实就是对我们无始轮回以来养成的自私自利的习性予以彻底的颠覆。如果我们顺着自私自利的习性任其发展,那么只有一条路:如是因如是果,就是在轮回当中感受自私自利的发心、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如果不对治、任其发展,就是轮回的结果;如果我们予以对治,找到了轮回的根本——就是来自于我执,然后从根本上把它消灭、颠覆,我们就产生另外一种心态:利他,如果从根本上开始扭转、修持利他的这种心态,其实这就是另一套缘起和因缘法的开始,以前那一套老的因缘法是导致我们轮回的因果,现在我们学习的就是从根本上扭转我执的一种方式,从我爱执调整为他爱执。从我们发菩提心、修利他心、对治自私自利的这一刹那开始,实际上我们是在创造一套新的缘起,它将引导我们走向利他、走向解脱、走向觉悟。所以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生起利他心和菩提心的重要性。另外,我们必须要学习一套系统的、正确的方法,然后沿着这套方法反复观修和串习,从而让我们加深对这套新的缘起的印象,让它的势力逐渐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心中形成新的缘起体系,并且真实、有效地运作,之后它的力量会越来越强,以前的轮回思想、我执观念才有可能逐渐淡化、消失。
所以,现在我们学习的佛法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另外一套因果和缘起,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修学佛法、修持利他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觉得认知起来很困难,也很难操作,觉得真正要按照《入行论》当中所讲的教言去实践会很有难度,其实这很正常,我们的修行就如同一场要彻底推翻旧体制、旧统治的颠覆性战争,要和以前已经养成的顽固的旧习气做斗争。因为我们是刚刚开始接受的新思想,它的力量很微弱。所以我们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心理准备:和旧习气做斗争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就好象一个吸毒成瘾的人要发心戒毒,准备走另外一条道路、重新做人,首先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毒瘾已经形成很难以根治。所以发誓和旧的坏习惯做斗争如同发誓戒毒一样,当然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身体上、心理上都会感受到非常难忍的痛苦,但是如果能坚持对治,新的生活方式、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和以前痛苦的经历完全说再见。现在我们修行佛法也应该有这种认知,如果在修行和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痛苦,不管是外境上面的,还是身心上面的,或者遇到很多障碍、违缘,都是正常现象。而且有些大德也说过,如果我们在修心、调心的时候,出现一些违缘,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成就的相。如果我们不修菩萨行,不去对治我执,这种相也不可能出现,现在既然出现了,就说明我们获得了初步的小胜利,也算是一种成就相。因为我执的势力范围毕竟被触及到了,根深蒂固的旧统治受到了挑战和动摇,它有一些反应都是正常的,这是颠覆它的政权的开始。所以我们在挑战我爱执的时候,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应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是在和自己的我执作战,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也是会带来一些痛苦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修习安忍。当然没有修安忍之前,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和性格,在和人交往、做事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碰撞,观点不同或者习性不同等等,会带来不悦意,乃至产生嗔恨心、大发脾气等种种情况,这个时候修安忍会觉得很痛苦,如果任其发展反而觉得很快意。但我们现在接受了这个教义,无论如何首先从观念上要认识到修安忍有很大的必要性,如果生起嗔恨心会有很大的过患。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从心理上认知这一套体系之后,必须要去尝试,先从小的伤害、小的问题上去实践,慢慢通过不断磨炼,我们的忍耐力会加强,同一个层次的小事情可以忍耐了,再去挑战中等的痛苦和违缘,习惯之后就可以挑战一些更大、更高强度的伤害,最后就可以达到如经典、公案当中所讲的佛菩萨在遭遇怨敌或伤害时那种内心如如不动的境界,在遭受辱骂、打击、违缘时,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依然安住在佛法境界当中。我们通过修行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关键就是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地去操作,这样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成熟,最后像佛陀、菩萨和祖师们的传记当中所示现的事迹也绝对可以在我们的身心上如是地发生。
对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我们在宣讲佛法的理论和修持体系的时候,只宣说佛法带来的利益,大家都会喜欢听,但是除了我们喜欢听的部分,还有应该听的内容。佛法所有的理论体系我们都应该听,而我们喜欢听的是一切都会很美好、很顺利等等,但这只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违缘、障碍绝对会出现,我们应该学会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怎么样通过理性的智慧去观待它,积极地处理它,以后不再发生同样的问题等等。我们要正视违缘,伤害、痛苦肯定会有,关键是怎么样去面对,而不能认为只要皈依佛法、学习佛法,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佛菩萨和上师都没有这样保证过,不会有任何人给我们作保证。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该有合理的心理预期,树立清楚的目标,了知遇到违缘怎么处理,遇到顺缘如何对待。佛法是充满理性、智慧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楚当前所处的情形,然后了知怎样去观待它,如何去营造一个更好的缘起,从而走向觉悟,并且帮助其他众生走向觉悟,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的正知正见。
回到颂词当中,现在我们讲的是安忍品的第三个科判:“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意思是我们在受到众生打骂、伤害的时候,不能够嗔恨、伤害对方,我们所给出的一系列能够嗔恨的理由都是颠倒的,因此嗔恨众生是不合理的颠倒行为。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
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颂词进一步讲到,如果我们在遇到伤害的时候,嗔恨对方是多么的颠倒。“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依靠怨敌我可以修安忍,通过这个善行,可以消除我多生累世的诸多罪业。“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但是怨敌依靠我这个对境大发脾气、发嗔恨心,对我造成伤害,这个罪业的缘起不会空耗,所以他会堕地狱,在漫长的时间当中感受痛苦。“若我伤害彼”:怨敌是因为伤害了我而堕地狱,所以换个角度思维,是我伤害了对方。“敌反饶益我”:相反,怨敌却是在饶益我,帮我消除了很多罪业。“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对待这种情况,你这颗粗暴的心为什么不能对对方产生慈爱心反而生嗔恨呢?这是非常不应理的。这是根据前面六句颂词的内容所得出的结论。
我们的心很粗暴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体现在“反嗔彼”上,对照科判可以了知,我们不应该嗔恨伤害自己的怨敌,否则是一种颠倒的行为。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修行者,准备进入或者已经进入菩萨道,已经学习了安忍的教理,在遇到这些伤害、违缘甚至侮辱的时候,应当依靠教言调整自心,缘怨敌而修安忍。当然前面学习第六品的时候也曾提到过,所谓的忍辱并不是憋着火气不爆发,内心已经怒火中烧,但身语上不显现出来,虽然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算忍辱,但是在佛教当中,尤其在大乘菩萨道当中的忍辱,并不是暂且忍气吞声以后伺机报复,而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生嗔。当然刚开始如果无法做到不生嗔,最好也不要暴露在行为、语言上。真正安忍的精神,不是外表伪装安忍,实际内心已经充满嗔恨,而是从根本上入手阻止生起嗔恨心。这的确是很难做到的,但无论如何,在遇到伤害的时候,应当使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安忍的理论去观察、对治,依靠怨敌而修安忍。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说明了修安忍能够清净我们多世以来的罪业,这是安忍的众多功德之一。因为安忍是一个难行的苦行,如果我们能够行持,…
《《入菩萨行论》第7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