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79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一起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是幫助一般修學者趨入修持菩薩行的殊勝竅訣。我們無始以來養成了自私自利的心態,如果沒有接觸廣大的菩薩行,其實所做的每一件事乃至思維方式,都是在鞏固和加深我執。只有極少部分的心態與利他相關:比如一些世間的善人、善行,也有一部分利他的思想,但這與我們無始以來養成的自私自利的觀念相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而且這種利他的思想不成體系、沒有堅固性可言,所以今生我們也許有一些善心,但是如果繼續漂流輪回,到了後世、再後世就可能已經消失殆盡,因此經過綜合分析觀察,我們必須系統地學習消滅我執的殊勝方便。
菩薩行的修法,其實就是對無始以來在輪回中形成的自私自利的心態予以徹底的否定。否定的方式是從根本上、理念上首先有一個顛覆性的扭轉,就是說從認知的角度來講,和以前輪回的心態完全不一樣;還有對治的方法是針對性很強的一種方式,完全是針對我執、自私自利的正對治;這種對治是系統性的正對治,它是非常有系統的、成體系的,還有它是比較長期的、穩固的一種修行和對治的方法。
從各方面觀察,菩薩行的菩提心也好,或者菩薩道的修持也好,其實就是對我們無始輪回以來養成的自私自利的習性予以徹底的顛覆。如果我們順著自私自利的習性任其發展,那麼只有一條路:如是因如是果,就是在輪回當中感受自私自利的發心、行爲所帶來的後果。所以,我們如果不對治、任其發展,就是輪回的結果;如果我們予以對治,找到了輪回的根本——就是來自于我執,然後從根本上把它消滅、顛覆,我們就産生另外一種心態:利他,如果從根本上開始扭轉、修持利他的這種心態,其實這就是另一套緣起和因緣法的開始,以前那一套老的因緣法是導致我們輪回的因果,現在我們學習的就是從根本上扭轉我執的一種方式,從我愛執調整爲他愛執。從我們發菩提心、修利他心、對治自私自利的這一刹那開始,實際上我們是在創造一套新的緣起,它將引導我們走向利他、走向解脫、走向覺悟。所以首先要從觀念上認識到生起利他心和菩提心的重要性。另外,我們必須要學習一套系統的、正確的方法,然後沿著這套方法反複觀修和串習,從而讓我們加深對這套新的緣起的印象,讓它的勢力逐漸加強,只有這樣才能在我們心中形成新的緣起體系,並且真實、有效地運作,之後它的力量會越來越強,以前的輪回思想、我執觀念才有可能逐漸淡化、消失。
所以,現在我們學習的佛法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另外一套因果和緣起,也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在修學佛法、修持利他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覺得認知起來很困難,也很難操作,覺得真正要按照《入行論》當中所講的教言去實踐會很有難度,其實這很正常,我們的修行就如同一場要徹底推翻舊體製、舊統治的顛覆性戰爭,要和以前已經養成的頑固的舊習氣做鬥爭。因爲我們是剛剛開始接受的新思想,它的力量很微弱。所以我們在修行菩薩道的時候,首先要有清醒的認識,做好心理准備:和舊習氣做鬥爭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就好象一個吸毒成瘾的人要發心戒毒,准備走另外一條道路、重新做人,首先就必須做好心理准備,因爲毒瘾已經形成很難以根治。所以發誓和舊的壞習慣做鬥爭如同發誓戒毒一樣,當然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身體上、心理上都會感受到非常難忍的痛苦,但是如果能堅持對治,新的生活方式、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可以和以前痛苦的經曆完全說再見。現在我們修行佛法也應該有這種認知,如果在修行和發菩提心的過程當中出現一些痛苦,不管是外境上面的,還是身心上面的,或者遇到很多障礙、違緣,都是正常現象。而且有些大德也說過,如果我們在修心、調心的時候,出現一些違緣,甚至可以被認爲是一種成就的相。如果我們不修菩薩行,不去對治我執,這種相也不可能出現,現在既然出現了,就說明我們獲得了初步的小勝利,也算是一種成就相。因爲我執的勢力範圍畢竟被觸及到了,根深蒂固的舊統治受到了挑戰和動搖,它有一些反應都是正常的,這是顛覆它的政權的開始。所以我們在挑戰我愛執的時候,必須要有心理准備,應該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這是在和自己的我執作戰,過程是比較漫長的,也是會帶來一些痛苦的。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修習安忍。當然沒有修安忍之前,每個人都有他的脾氣和性格,在和人交往、做事的過程中,人和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碰撞,觀點不同或者習性不同等等,會帶來不悅意,乃至産生嗔恨心、大發脾氣等種種情況,這個時候修安忍會覺得很痛苦,如果任其發展反而覺得很快意。但我們現在接受了這個教義,無論如何首先從觀念上要認識到修安忍有很大的必要性,如果生起嗔恨心會有很大的過患。所以我們要通過學習,從心理上認知這一套體系之後,必須要去嘗試,先從小的傷害、小的問題上去實踐,慢慢通過不斷磨煉,我們的忍耐力會加強,同一個層次的小事情可以忍耐了,再去挑戰中等的痛苦和違緣,習慣之後就可以挑戰一些更大、更高強度的傷害,最後就可以達到如經典、公案當中所講的佛菩薩在遭遇怨敵或傷害時那種內心如如不動的境界,在遭受辱罵、打擊、違緣時,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依然安住在佛法境界當中。我們通過修行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關鍵就是要按照次第一步一步地去操作,這樣我們的心會越來越成熟,最後像佛陀、菩薩和祖師們的傳記當中所示現的事迹也絕對可以在我們的身心上如是地發生。
對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情況,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我們在宣講佛法的理論和修持體系的時候,只宣說佛法帶來的利益,大家都會喜歡聽,但是除了我們喜歡聽的部分,還有應該聽的內容。佛法所有的理論體系我們都應該聽,而我們喜歡聽的是一切都會很美好、很順利等等,但這只是它的一部分,其實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違緣、障礙絕對會出現,我們應該學會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怎麼樣通過理性的智慧去觀待它,積極地處理它,以後不再發生同樣的問題等等。我們要正視違緣,傷害、痛苦肯定會有,關鍵是怎麼樣去面對,而不能認爲只要皈依佛法、學習佛法,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佛菩薩和上師都沒有這樣保證過,不會有任何人給我們作保證。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應該有合理的心理預期,樹立清楚的目標,了知遇到違緣怎麼處理,遇到順緣如何對待。佛法是充滿理性、智慧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認清楚當前所處的情形,然後了知怎樣去觀待它,如何去營造一個更好的緣起,從而走向覺悟,並且幫助其他衆生走向覺悟,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應該有的正知正見。
回到頌詞當中,現在我們講的是安忍品的第叁個科判:“宣說嗔恨之顛倒理由。”意思是我們在受到衆生打罵、傷害的時候,不能夠嗔恨、傷害對方,我們所給出的一系列能夠嗔恨的理由都是顛倒的,因此嗔恨衆生是不合理的顛倒行爲。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
怨敵依我者,墮獄久受苦。
若我傷害彼,敵反饒益我,
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頌詞進一步講到,如果我們在遇到傷害的時候,嗔恨對方是多麼的顛倒。“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依靠怨敵我可以修安忍,通過這個善行,可以消除我多生累世的諸多罪業。“怨敵依我者,墮獄久受苦”:但是怨敵依靠我這個對境大發脾氣、發嗔恨心,對我造成傷害,這個罪業的緣起不會空耗,所以他會墮地獄,在漫長的時間當中感受痛苦。“若我傷害彼”:怨敵是因爲傷害了我而墮地獄,所以換個角度思維,是我傷害了對方。“敵反饒益我”:相反,怨敵卻是在饒益我,幫我消除了很多罪業。“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對待這種情況,你這顆粗暴的心爲什麼不能對對方産生慈愛心反而生嗔恨呢?這是非常不應理的。這是根據前面六句頌詞的內容所得出的結論。
我們的心很粗暴體現在什麼方面呢?體現在“反嗔彼”上,對照科判可以了知,我們不應該嗔恨傷害自己的怨敵,否則是一種顛倒的行爲。作爲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修行者,准備進入或者已經進入菩薩道,已經學習了安忍的教理,在遇到這些傷害、違緣甚至侮辱的時候,應當依靠教言調整自心,緣怨敵而修安忍。當然前面學習第六品的時候也曾提到過,所謂的忍辱並不是憋著火氣不爆發,內心已經怒火中燒,但身語上不顯現出來,雖然這在某種意義上也算忍辱,但是在佛教當中,尤其在大乘菩薩道當中的忍辱,並不是暫且忍氣吞聲以後伺機報複,而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生嗔。當然剛開始如果無法做到不生嗔,最好也不要暴露在行爲、語言上。真正安忍的精神,不是外表僞裝安忍,實際內心已經充滿嗔恨,而是從根本上入手阻止生起嗔恨心。這的確是很難做到的,但無論如何,在遇到傷害的時候,應當使用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安忍的理論去觀察、對治,依靠怨敵而修安忍。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說明了修安忍能夠清淨我們多世以來的罪業,這是安忍的衆多功德之一。因爲安忍是一個難行的苦行,如果我們能夠行持,…
《《入菩薩行論》第7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