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86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們的競爭對手受苦,比如在工作單位裏、公司裏有個競爭對手,我很願意對方倒黴、或者做錯事情被批評、被革職、降工資、扣獎金,乃至被開除,或者怎麼怎麼樣。平時兩個競爭對手之間,很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或者修行人對修行人之間也是這樣,比如,這個人很有福德有智慧有口才,然後自己似乎也覺得對他有些看不慣……諸如此類,世間出世間都會有。

  如果我們平時經常有這樣的心態,盼著對方受苦,盼著怨敵受苦,對方受苦了,我自己覺得很高興的話,那麼寂天菩薩就送我們一句話,我們要記住“招禍豈過此”。

  我們覺得沒什麼,但是寂天菩薩就說,這是很大的過患,所能招致的過患當中沒有超過這樣的,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過患。一方面是因爲隨喜別人過失的過患很大;另一方面,作爲一個修菩薩道的人,這種心態的生起標志著菩提心已經嚴重退失、虧損了,過患太大了。

  本來發菩提心的時候,是願一切衆生都能夠獲得利益,但是現在呢?我們第一是盼著敵人受苦,盼著對方受苦。第二對方受苦之後,我居然很高興。那我們的菩提心到底在哪?我們還算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嗎?根本不算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招禍豈過此”,過患真的是太大了。因爲離菩提心的正道,已經偏得太遠太遠了,應該回頭。再不回頭的話,自己會徹底失去菩提心的。這個方面我們一定要好好去思考。

  當然,作爲內心的習氣,我們有一個固有的思維模式,就是盼著怨敵受苦。如果讓自己改變這個心態,就覺得很痛苦。但是不管怎樣,這種心態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對于修菩提心的人來講。再痛苦再難以改正,我們都要去嘗試慢慢改正它。如果不改正,我們永遠是一個凡夫衆生。改正之後,我們就會相應于菩提道、相應于聖者,才有希望獲得真正的聖者果位,才有希望真正地遠離一切輪回的思維和輪回的果。

  下面講這個例子:嗔心就像一個漁夫,他下了誘餌把我們鈎上來,之後裝進魚簍拿回家,把魚殺死拿去烹調。誘餌可以說是我們貪執的東西,或者就是我們當前遇到的事情。我們很容易因爲當前遇到的一些事情或人産生嗔恨心,這就是漁夫抛出的誘餌。比如,遇到別人打我或者欺負我,其實這個就是誘餌。如果我遇到的時候拒絕了,那麼藏在誘餌後面的漁夫,也就沒辦法得逞。如果我沒有拒絕誘惑,遇到誘餌就吞鈎了,這個嗔恨心的漁夫就容易控製我們了。

  所以我們遇到某些人和事本身是個誘餌,魚直接接觸的首先是魚餌,我們首先直接接觸的是什麼?就是人和事。比如自己的家人或者同事、頂頭上司,或者外面的任何一個人,就相當于魚餌。遇到魚餌的時候,這個魚它是吞餌,還是拒絕、遊走,就會産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我們如果是選擇吞餌,就相當于我采取強烈反應,他傷害我我就傷害他。如果遇到事情這個“魚餌”的時候,我采取安忍,就相當于魚抵製住了誘惑,遊走了。我們一旦生了嗔心,就會被嗔心的漁夫的利鈎所鈎執,我們就會墮入地獄,受到獄卒的折磨。如果我們選擇安忍,就不會被嗔心的鐵鈎鈎住,然後被鈎到魚簍中受到煎炸的痛苦。因此如果修安忍,就能避免後面這一系列的痛苦。如果遇到魚餌的時候,我們沒有抵製,那麼就會感受到一系列痛苦。

  實際上,魚是遊走在很多餌之間,因爲漁夫不只一個。河邊很多漁夫都在拿釣竿釣魚,他們下了很多餌。我們在生活和修法當中,也會遇到很多餌,遇到很多人和事。這時如果我們選擇了安忍,很多痛苦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我們以牙還牙,別人欺負我我就欺負回去,或者別人傷害我,我就生嗔心等等,這樣的話我們就會不斷地吞鈎,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到地獄受苦。每生一次嗔心,就是一次墮地獄的因緣,所以我們不注意的話,每天都會造很多墮惡趣的因緣。

  因此我們要小心翼翼的。第一,每天遇到人和事的時候,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觀察。第二,每天我們要在事後,或者在睡前,對一天的罪業做一個忏悔,盡量不要讓它過夜。這樣就可以減少罪業帶來的不好影響。

  這個比喻是很形象的,我們應該好好思維。否則,如果我們經常遇到事情就發火的話,其實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已經上了嗔恨心漁夫的鐵鈎了,後果是非常悲慘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去思維。

  下面我們來講第二個科判。

  壬二(破嗔于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間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間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礙贊譽者並非有害;二、將阻礙贊譽者視爲有益。

  這裏世間法只是以贊譽爲例。誰阻礙我和我的親友得到贊譽,其實並不是真的有害。我們還要將阻礙贊譽視爲有益。通過這兩個觀想,來有效地製止我們的嗔恨心。

  子一(阻礙贊譽者並非有害)分二:一、贊譽無有利樂;二、不應喜之。

  醜一、贊譽無有利樂:

  贊譽對我們來講沒有什麼利樂,若有人對贊譽作阻礙的話,對我們也沒有什麼傷害。這裏用四個頌詞說明贊譽無有利樂。今天講第一個頌詞。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受贊享榮耀”,我們受到贊歎的時候,我們感覺很榮耀。其實這種榮耀“非福非長壽”,它並不是我們福德的因,也不是長壽的因,沒辦法給我們帶來力量,也沒辦法免去疾病,更不是我們身體安樂的因。

  既然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利樂,那麼贊譽獲得也好,或者失去也好,或者怨敵破壞我們的贊譽,對我們沒有害的緣故,爲什麼要生嗔呢?如果誰破壞我的聲譽,誰在造我的謠,誰在誹謗我,破壞我的好口碑,我們就很容易對他産生嗔恨心。不管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會有這種反應。

  我們遇到這個情況要怎麼做?我們首先要分析贊譽到底有沒有實質。分析以後就知道,沒有實質和利樂可言。我們要把這種觀念融入到我們的內心當中。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再遇到誰去誹謗我們的名譽的時候,或者阻礙我們獲得贊譽的時候,由于我們知道贊譽沒有實質,就可以有效地製止嗔心。

  其實這些頌詞的意義很深廣,我們只是聽一兩次,也不一定馬上産生效果。就像前面講的,我們要反複學、反複去觀察,時間長了之後,這些意義就慢慢融入到我們心相續當中去了。到一定時候,我們就能深深地認識到贊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誰再去誹謗它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動怒了。

  下面我們分析“受贊享榮耀”,在五個方面沒有實質的意義。

  第一,“非福”。贊譽是不是有利于未來的福德?比如,布施的福德會帶來財富,持戒的福德會帶來人天果報,安忍的福德帶來相好等等。那麼贊譽是不是像這些福德一樣,有利于未來呢?並沒有。我今世獲得贊譽了,後世我就可以通過這個贊譽,獲得很大的福報——沒有這樣的事情。雖然有可能別人贊歎你的名聲好,贊歎你是個好人,贊歎你是個好修行人,贊歎你口碑非常好……但是,贊歎本身不是有利于未來的福德因,它是沒有實質的,“非福”的意思就是如此。

  第二,“非長壽”。會不會因爲你得到了贊歎,你就獲得長壽呢?實際上贊歎也不是長壽的因。有些人的口碑很好,但死得很早。一個人長壽不長壽,不在于有沒有獲得贊歎。長壽就在于你以前有沒有傷害過衆生,或者你放過生沒有。如果你曾經傷害過衆生,這個傷害衆生的業因成熟了,即使你布施獲得了很多福報,或者你獲得了很多的贊歎,也不會長壽。如果你以前做過放生,即便沒人贊歎,你也會長壽。所以,贊歎和長壽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大家都喜歡長壽,但是贊歎是不是獲得長壽的因呢?不是。所以,贊歎也沒有實質。

  第叁,“非力”,贊歎會不會讓你身強力壯?贊歎本身不是身強力壯的因。那麼身強力壯的因是什麼?比如幫助別人推車,幫助別人修房子……反正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就去幫助。有些經典當中講,如果佛塔破損了,你去修繕,或者塔外表脫落了,你去刷白漆。像這樣的話,就是身強力壯的正因。如果你沒做這個正因,單單獲得贊歎,它是無法獲得身強力壯的果的。所以,它沒有實質。

  第四,“非免疫”。贊歎能夠讓你健康無病嗎?也不能。無病也需要以前做過利益衆生的事情。比如,在《賢愚經》當中講,曾經以前有個人,他救了一個被判了死刑、即將被殺的人。他勸說國王放了這個死刑犯,然後讓這個死刑犯去修道。以此因緣,他在九十一個大劫當中一點兒都不生病。這是很難思議的,就我們現在的世間,一個人一生當中沒病都很難得,何況在九十一劫中絲毫沒有病?所以,無病的前因是什麼?就是放生,救衆生的命。

  當然有人說,我現在放了這麼多生命,爲什麼我還有病?這是兩套因果的,現在身體有病是因爲以前傷害衆生的業因成熟,現在放生是以後無病的因。有的時候,我們就把兩套因果整成一套因果。他認爲,我放了生我就應該無病,如果有病,就說明放生沒用。不是這樣的。恰恰是因果不虛的緣故,以前傷害衆生的因成熟,所以現在有病,現在放生這個因導致以後無病,每一條因果線都是清晰的,絕對不會混淆。所以,健康無病有以前的因,而贊歎本身無法讓我們身體無病。贊歎不是正因,所以它沒有實質性的利益。

  第五,“非令身安樂”,那麼能不能讓我們的身體舒適呢?身體安樂也有以前的正因,比如修行佛法等。《入行論·精進品》有一句頌詞“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就是講菩薩在輪回中度化衆生,沒有身心的痛苦,所以他可以長久安住輪回。爲什麼呢?因爲菩薩修持福德,而福德的因導致身體舒適。“智巧令心安”,他智慧很善巧,所以他心也很舒適。所以,身體舒適的因是福德,而贊譽本身不是福德。因此,贊歎無法引得身體的舒適,所以沒有實質意義。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發現贊譽無法給我們帶來實際意義,所以“贊譽無有利樂”。既然沒有實際利益了,別人阻礙我們獲得這種利樂,也對我們實際沒有什麼傷害,那麼爲什麼要對對方産生嗔恨心呢?實際上是不應該的。

  今天的課就學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86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