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85課

  《入菩薩行論》第85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大家一起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共分十品,現在我們學習的是第六品。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前叁品是未生令生;生起之後,怎樣讓菩提心不退失呢?就要學習第四、五、六品,已生令不退。第四、第五品讓我們保持不放逸和正知正念,第六品主要是修持安忍。

  修持安忍有耐怨敵忍、耐苦行忍和無生法忍叁種。現在我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忍耐怨敵或內心的分別念對我們的傷害,它們對我們有什麼傷害呢?主要是障礙我們修持菩提道。如果只是對身體和心造成傷害,都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對于修道者來講,即便是身體和心受到了傷害,也不一定成爲退失菩提道的因。但在修菩提心、菩薩道方面,比如說我們産生了嗔恨、貪欲等煩惱,就會對修菩提道産生傷害。由于嗔恚心和利他的菩提心是直接矛盾、直接相違的緣故,對于修菩薩道的大乘菩薩來講,這種障礙可以說是非常嚴重。

  我們要通過修安忍製止嗔心的方式,讓已經獲得的功德不退失,讓沒有生起的功德沒有障礙地生起,所以我們必須要修持安忍。第六品在華智仁波切的科判當中,爲已生令不退的意義所攝。如果按照六度的意義來觀察,第叁度就是安忍度,叁地菩薩主要修持安忍到彼岸。現在我們可以說是在學習安忍的理念,或者修安忍的方法。在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當中,也可以把安忍的修法運用進去,通過安忍來對治自己相續中的嗔恨煩惱。

  現在學習第叁個科判: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我們對于怨敵獲得利養會沒有辦法忍受,本來其他人成辦利養與我們無關,如果是自己、親友或者一個不認識的人獲得了利養,我們的反應也許沒有這麼強烈。關鍵問題是怨敵獲得了利養,這時,對方被我們貼上了一個怨敵的標簽,有這個標簽,就是表示他屬于和我作對的、我不喜歡的一類人。如果是這類人獲得了利養,我們就非常不樂意,乃至于對于他們獲得利養,還有供養他們的人等,都很容易産生一種不悅意、乃至嗔恨的情緒,所以我們要破除這一類嗔恨。

  癸叁(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分二: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二、理當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怎麼破斥呢?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第一、不應該以得到了利養等的因而對別人作嗔恨;第二、如果自己沒有得到利養,得不到利養的原因,是因爲自己沒有累積這方面的因緣,如果真正要找一個嗔恨的對象,應該是自己。通過這兩個方面的觀察,我們就知道,我們不應該嗔恨怨敵成辦利養,不應該嗔他而應該嗔自。通過這個方式來止息自己的嗔心,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安忍。

  安忍和止嗔,只不過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反體,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的描繪,安忍好像帶著一種功德方面的性質,止嗔好像在遮止一個什麼東西,其實止嗔也是安忍,安忍也是止嗔。一個是從正面安立安忍的修法和功德,一個是遮破它的違品,從這兩個方面進行了知。

  子一(不應以得利養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應生嗔。

  怎樣不嗔他人呢?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遮止:第一,怨敵得到利養其實是我的願望,因爲實現了我的願望的緣故,當然我就不應該生嗔;第二,因爲對方得到利養對我並沒有生起什麼傷害的緣故,也不應該生嗔。

  醜一、因實現自之願望故不應生嗔:

  此科判有叁個頌詞,首先看第一: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字面意思是:我最初在入菩薩道、發菩提心的時候,曾經願一切衆生都能夠成佛,獲得叁界供養處的身份。那麼現在見到別人獲得了一點點利益,爲什麼要生起很大的嫉妒煩惱呢?就是說,不應生起嫉妒這種煩惱,或者生起惱害他人的意樂。

  我們分析這個頌詞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從哪個方面來幫助我們修安忍?學習《入行論》安忍品之後,我們如果細心一點,把修安忍的方法、要素做一個統計,可以發現修安忍有很多不同的側面,它從方方面面介紹了修安忍的方法。如果我們很籠統地學,會認爲似乎沒有什麼特色,都在講安忍。如果我們細心一點,會發現每一個頌詞或者科判之下,修安忍的側面都不一樣,每個側面都能很好地闡述出讓我們修安忍的根據和理由。爲什麼我們要對這種情況安忍、對那種情況安忍?或者這種情況出來,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安忍,那種情況出來,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安忍?每一種方法提出的根據都能夠有效地說服我們應該進行安忍,或者以佛教的術語來講,這就是竅訣,是怎麼能夠有效地止嗔的方法。

  科判“實現自之願望”裏包含了一個前提和基礎。是什麼基礎呢?用這種方法來止嗔,是指對于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而言。首先我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內心還有想要成佛、想繼續堅持修菩薩道的願望。這種願望沒有退失,如果這種願望退失了,科判所攝頌詞的這種止嗔的理由就沒有了基礎,沒有基礎這個頌詞就不具有說服力。比如隨便找一個不學佛法的人、一般的世間人,我們告訴他用這個方法來止嗔,他看了之後就沒有什麼感覺,不會認爲這個頌詞、科判對他製止嗔心有什麼特殊的幫助。這個前提,就是針對發了菩提心的人、希望能夠繼續修菩薩道的人,這種止嗔的方式應該是有效的。

  此類人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內心還有繼續修菩薩道的願望;第二,在修菩薩道過程當中,可能還有一些煩惱。現在抓住這兩種因素來進行觀察,對于發了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而言,既然你是想繼續修菩薩道,那麼這種見怨敵得利養而生嗔恨的行爲,其實和菩薩道是不相應的、是背道而馳的。如果他不願意徹底地失去修菩薩道的機會,就可以反觀自己的相續:我生起這種煩惱的確和菩薩道不相應。不相應應該怎麼辦?這個時候不是說,既然這樣我就放棄菩薩道了,在多數人不願意放棄的前提之下,那就放棄什麼?放棄煩惱、放棄嗔恨心。所以,此處引導我們修持忍辱和止嗔,是在發過菩提心的前提和基礎之上,從這個側面來安立修安忍的理由。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已經提醒了我們,最初我是願一切有情都能夠獲得成佛的快樂而發了菩提心的,那時我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曾願包括怨敵在內的一切衆生都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成爲叁界的的應供處。

  在上師面前也好,佛面前也好,或者我們自己每天念誦發菩提心儀軌、受菩薩戒的時候,都是在提醒自己:爲了一切有情的安樂,爲了一切有情成佛受他供,我們要再再地去糾正自己不好的發心,再再地去發起菩提心,每天都在串習這個內容。

  “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既然最初我們發了願,願衆生能夠得到安樂、能夠受叁界供養,現在我們看到張叁李四或我們的怨敵獲得了利益,爲何生出嫉妒煩惱呢?

  其實他們獲得的利益是很少的,很少可以從幾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在現世中可能獲得了一點點利益,如對出家人而言,可能是獲得了一些供養;對在家人而言,可能是獲得一些收益,不管是漲工資、發橫財,還是中彩票等等。用世間話來講,就是自己不悅意、不喜歡的人,獲得了很多或者部分的收益。其實這些獲得的東西是有限的,就是幾百塊或者幾千塊錢,利益很少,這是獲得微利的一種解釋。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和成爲叁界供養處的利益相比,他們所獲得的利益也可以說是微利。成佛所受到的供養如何呢?我們可以從佛經當中看到,在有的大法會上,佛陀講解了殊勝深奧的大乘佛法之後,菩薩們欲報佛恩而供養佛,有的供養價值叁千大千世界的寶珠,有的供獻身上的璎珞、寶冠等。菩薩本身福報就很大,他們的飾品、供品,都是價值連城非常昂貴的寶物。其他的供養者,如叁界內的龍王、鬼神、大國王等等,供養的東西也都是非常殊妙的。所以說,和自己發願願衆生成佛之後所受的供養相比,當前怨敵所獲得的一點區區小錢,其實微不足道,他真實擁有的利益非常之少。所以“何故生嫉惱”呢?爲什麼我要生起嫉妒心,然後産生損害他的心呢?其實這種心態是不應該生起的。

  頌詞也提示了一個在修菩薩道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什麼是應該注意的地方呢?剛開始發心學佛的時候,往往有一種新鮮感,如:我現在皈依了,我現在是一個佛弟子了,現在我入大乘了,我在學《入行論》了,感覺到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樣。一般人對剛接觸的東西,一方面是不太理解,一方面比較容易産生一種新鮮感。所以剛開始趨入佛法進行修持的時候,都有一種因爲新奇而帶來的動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獲得了實際的收益,身心相續改變非常明顯,不用提,他們在修持過程中,獲得了覺悟和證悟。但是大多數的人,在度過最初的新奇期之後,好奇心就慢慢趨于平淡了,修學佛法的意樂和動力,也就不像最初那麼強烈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這個發心(在佛教當中叫初心),就沒有那麼強烈了。沒有了最初入佛門的新奇心,以前的這些煩惱就壓不住了。壓不住之後,以前本有的貪欲、嗔恚、嫉惱等就開始慢慢明顯起來,憑他修道的力量,就覺得有點招架不住了,就會繼續在煩惱當中迷失。

  可以這樣觀察整個過程:最初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凡夫衆生,相續當中的貪、嗔、癡煩惱很熾盛,中間遇到佛法,就像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力量,對原有的煩惱有所波動和影響,這個最初的影響力逐漸趨于平淡的時候,相續又恢複到以前的狀態。所以,我們在趨入想要修道的新鮮觀念的時候,其實很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加深它的影響。很多人都是在最初和中間的時候,注入了新鮮的觀念開始學佛,然後在後期慢慢平淡。之後內心的煩惱就像睡醒了一樣,又開始有了。有時我們說…

《《入菩薩行論》第8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