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5课

  《入菩萨行论》第85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大家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共分十品,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六品。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前三品是未生令生;生起之后,怎样让菩提心不退失呢?就要学习第四、五、六品,已生令不退。第四、第五品让我们保持不放逸和正知正念,第六品主要是修持安忍。

  修持安忍有耐怨敌忍、耐苦行忍和无生法忍三种。现在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忍耐怨敌或内心的分别念对我们的伤害,它们对我们有什么伤害呢?主要是障碍我们修持菩提道。如果只是对身体和心造成伤害,都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于修道者来讲,即便是身体和心受到了伤害,也不一定成为退失菩提道的因。但在修菩提心、菩萨道方面,比如说我们产生了嗔恨、贪欲等烦恼,就会对修菩提道产生伤害。由于嗔恚心和利他的菩提心是直接矛盾、直接相违的缘故,对于修菩萨道的大乘菩萨来讲,这种障碍可以说是非常严重。

  我们要通过修安忍制止嗔心的方式,让已经获得的功德不退失,让没有生起的功德没有障碍地生起,所以我们必须要修持安忍。第六品在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当中,为已生令不退的意义所摄。如果按照六度的意义来观察,第三度就是安忍度,三地菩萨主要修持安忍到彼岸。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在学习安忍的理念,或者修安忍的方法。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当中,也可以把安忍的修法运用进去,通过安忍来对治自己相续中的嗔恨烦恼。

  现在学习第三个科判: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我们对于怨敌获得利养会没有办法忍受,本来其他人成办利养与我们无关,如果是自己、亲友或者一个不认识的人获得了利养,我们的反应也许没有这么强烈。关键问题是怨敌获得了利养,这时,对方被我们贴上了一个怨敌的标签,有这个标签,就是表示他属于和我作对的、我不喜欢的一类人。如果是这类人获得了利养,我们就非常不乐意,乃至于对于他们获得利养,还有供养他们的人等,都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悦意、乃至嗔恨的情绪,所以我们要破除这一类嗔恨。

  癸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分二: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怎么破斥呢?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第一、不应该以得到了利养等的因而对别人作嗔恨;第二、如果自己没有得到利养,得不到利养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累积这方面的因缘,如果真正要找一个嗔恨的对象,应该是自己。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观察,我们就知道,我们不应该嗔恨怨敌成办利养,不应该嗔他而应该嗔自。通过这个方式来止息自己的嗔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安忍。

  安忍和止嗔,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反体,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的描绘,安忍好像带着一种功德方面的性质,止嗔好像在遮止一个什么东西,其实止嗔也是安忍,安忍也是止嗔。一个是从正面安立安忍的修法和功德,一个是遮破它的违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知。

  子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怎样不嗔他人呢?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遮止:第一,怨敌得到利养其实是我的愿望,因为实现了我的愿望的缘故,当然我就不应该生嗔;第二,因为对方得到利养对我并没有生起什么伤害的缘故,也不应该生嗔。

  丑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

  此科判有三个颂词,首先看第一: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字面意思是:我最初在入菩萨道、发菩提心的时候,曾经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获得三界供养处的身份。那么现在见到别人获得了一点点利益,为什么要生起很大的嫉妒烦恼呢?就是说,不应生起嫉妒这种烦恼,或者生起恼害他人的意乐。

  我们分析这个颂词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从哪个方面来帮助我们修安忍?学习《入行论》安忍品之后,我们如果细心一点,把修安忍的方法、要素做一个统计,可以发现修安忍有很多不同的侧面,它从方方面面介绍了修安忍的方法。如果我们很笼统地学,会认为似乎没有什么特色,都在讲安忍。如果我们细心一点,会发现每一个颂词或者科判之下,修安忍的侧面都不一样,每个侧面都能很好地阐述出让我们修安忍的根据和理由。为什么我们要对这种情况安忍、对那种情况安忍?或者这种情况出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安忍,那种情况出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安忍?每一种方法提出的根据都能够有效地说服我们应该进行安忍,或者以佛教的术语来讲,这就是窍诀,是怎么能够有效地止嗔的方法。

  科判“实现自之愿望”里包含了一个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基础呢?用这种方法来止嗔,是指对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而言。首先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内心还有想要成佛、想继续坚持修菩萨道的愿望。这种愿望没有退失,如果这种愿望退失了,科判所摄颂词的这种止嗔的理由就没有了基础,没有基础这个颂词就不具有说服力。比如随便找一个不学佛法的人、一般的世间人,我们告诉他用这个方法来止嗔,他看了之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不会认为这个颂词、科判对他制止嗔心有什么特殊的帮助。这个前提,就是针对发了菩提心的人、希望能够继续修菩萨道的人,这种止嗔的方式应该是有效的。

  此类人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内心还有继续修菩萨道的愿望;第二,在修菩萨道过程当中,可能还有一些烦恼。现在抓住这两种因素来进行观察,对于发了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而言,既然你是想继续修菩萨道,那么这种见怨敌得利养而生嗔恨的行为,其实和菩萨道是不相应的、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他不愿意彻底地失去修菩萨道的机会,就可以反观自己的相续:我生起这种烦恼的确和菩萨道不相应。不相应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不是说,既然这样我就放弃菩萨道了,在多数人不愿意放弃的前提之下,那就放弃什么?放弃烦恼、放弃嗔恨心。所以,此处引导我们修持忍辱和止嗔,是在发过菩提心的前提和基础之上,从这个侧面来安立修安忍的理由。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已经提醒了我们,最初我是愿一切有情都能够获得成佛的快乐而发了菩提心的,那时我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曾愿包括怨敌在内的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成为三界的的应供处。

  在上师面前也好,佛面前也好,或者我们自己每天念诵发菩提心仪轨、受菩萨戒的时候,都是在提醒自己:为了一切有情的安乐,为了一切有情成佛受他供,我们要再再地去纠正自己不好的发心,再再地去发起菩提心,每天都在串习这个内容。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既然最初我们发了愿,愿众生能够得到安乐、能够受三界供养,现在我们看到张三李四或我们的怨敌获得了利益,为何生出嫉妒烦恼呢?

  其实他们获得的利益是很少的,很少可以从几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在现世中可能获得了一点点利益,如对出家人而言,可能是获得了一些供养;对在家人而言,可能是获得一些收益,不管是涨工资、发横财,还是中彩票等等。用世间话来讲,就是自己不悦意、不喜欢的人,获得了很多或者部分的收益。其实这些获得的东西是有限的,就是几百块或者几千块钱,利益很少,这是获得微利的一种解释。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和成为三界供养处的利益相比,他们所获得的利益也可以说是微利。成佛所受到的供养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佛经当中看到,在有的大法会上,佛陀讲解了殊胜深奥的大乘佛法之后,菩萨们欲报佛恩而供养佛,有的供养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有的供献身上的璎珞、宝冠等。菩萨本身福报就很大,他们的饰品、供品,都是价值连城非常昂贵的宝物。其他的供养者,如三界内的龙王、鬼神、大国王等等,供养的东西也都是非常殊妙的。所以说,和自己发愿愿众生成佛之后所受的供养相比,当前怨敌所获得的一点区区小钱,其实微不足道,他真实拥有的利益非常之少。所以“何故生嫉恼”呢?为什么我要生起嫉妒心,然后产生损害他的心呢?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应该生起的。

  颂词也提示了一个在修菩萨道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什么是应该注意的地方呢?刚开始发心学佛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如:我现在皈依了,我现在是一个佛弟子了,现在我入大乘了,我在学《入行论》了,感觉到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样。一般人对刚接触的东西,一方面是不太理解,一方面比较容易产生一种新鲜感。所以刚开始趋入佛法进行修持的时候,都有一种因为新奇而带来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获得了实际的收益,身心相续改变非常明显,不用提,他们在修持过程中,获得了觉悟和证悟。但是大多数的人,在度过最初的新奇期之后,好奇心就慢慢趋于平淡了,修学佛法的意乐和动力,也就不像最初那么强烈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这个发心(在佛教当中叫初心),就没有那么强烈了。没有了最初入佛门的新奇心,以前的这些烦恼就压不住了。压不住之后,以前本有的贪欲、嗔恚、嫉恼等就开始慢慢明显起来,凭他修道的力量,就觉得有点招架不住了,就会继续在烦恼当中迷失。

  可以这样观察整个过程:最初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凡夫众生,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烦恼很炽盛,中间遇到佛法,就像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对原有的烦恼有所波动和影响,这个最初的影响力逐渐趋于平淡的时候,相续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趋入想要修道的新鲜观念的时候,其实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加深它的影响。很多人都是在最初和中间的时候,注入了新鲜的观念开始学佛,然后在后期慢慢平淡。之后内心的烦恼就像睡醒了一样,又开始有了。有时我们说…

《《入菩萨行论》第8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