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5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好像刚学佛时烦恼很少,现在多起来了,其实烦恼本身就这么多,只不过在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时,因为我们注意力转移了,以前的东西就可能被忽略,其实它还在,只不过我们没注意到。学佛法的兴致和动力稍微减弱的时候,以前的烦恼又重新炽盛起来了。这种现象其实在每个修道人的相续当中都有可能出现,尤其在我们修道几年之后,慢慢感觉到心态有点麻木和疲弱,好像没有动力了,以前的嗔心等重新抬头,导致了出现颂词中所说的情况。

  虽然最初我们发了菩提心,但在见到怨敌受到利养、供养的时侯,又开始生嫉妒心、嗔心,生伤害对方的心。如果不及时纠正,烦恼就会越来越强势,最初的菩提心就会被埋没在烦恼的烟尘当中,被完全障蔽。这个时侯,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闻思修行、依止上师善知识、学习大乘佛法、观修、诵咒,哪怕是每天的功课都不应该断。

  对有些人而言,每天的念诵好像成为了一种任务,其实如果我们还在坚持念,这对我们有一种纪律性、约束性的作用,一方面是强迫我们忆念:我要发菩提心,我是个修道者等(我们念诵的有这些内容)。如果连念功课也断掉了,学佛就好像没有什么大的收获。有些人感觉念诵就是一个形式而已,可念可不念,但是如果把这个断掉之后,可能连这个提醒的作用都没有了。

  按照有些大德的讲法,每天念诵是对我们修法的一种提醒。比如说发菩提心仪轨就是提醒我们:我还是一个菩萨,我应该尽量发菩提心,我要利益有情、利益众生。如果念的是《金刚经》、《心经》,就是提醒我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等等都是空性的,实相就是这样,我们安住在实相当中,我们本身就是实相,只不过没有认知而已,自己的身心、周遭的世界、所有的显现法其实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如果我们念密乘仪轨,就是提醒我们一切身体等等都是佛的坛城,都是本来清净的自性。念加行就是提醒我们应该生出离心,提醒我们不忘所修持的佛法,这方面很重要。哪怕我们每天只是在佛堂上供水、供灯、供香等,看似一个小事情,其实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我们每天听课、思维,都是强迫我们不要忘记所修的道,不要忘失这种善心。如果把这些都停止了,那么善心就会很快会被相续中的烦恼淹没、泯灭。所以,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和大家听上师的课,或者大家一起听法、一起讨论、或者在一起念咒等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维持善心的好方法。

  有时我们觉得好像自己一个人修行效果应该更好,和大家在一起很容易散乱、说闲话等,有的地方可能有这些小弊端,但是总的来讲,和大家一起学习,比较容易保持、激发、维护自己的善心,这方面起的作用非常大。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是几年之后回头看,其实这些过程都是帮助我们继续修道的殊胜措施,非常有用。

  为什么我们发了菩提心,中间还会逐渐淡出菩提心的行列呢?就是因为发心的力量慢慢减弱之后,很容易被本来的烦恼所淹没,所以这时我们更加应提起精神,学习佛法、祈祷上师,更加注意融入佛教修行中。

  这个颂词其实就是提醒我们,最初我们发了菩提心,中间相续又受到了贪著利养的染污,因为看不习惯其他众生得到利养而生嫉妒心、生嗔心。这时必须重新忆念: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在最初发心时,我是愿包括怨敌在内的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获得三界应供处的殊胜果位的。我们理应乐于见到别人获利,现在看到别人获利为什么生起“嫉恼”呢?一反观自己:其实我的心已经偏离菩提道太远了,必须及时纠正。这时就是要通过忆念这个颂词,安住于这个颂词,反反复复地去观察这个颂词,然后让自己内心中重新生起利益有情的菩提心,重新回到菩提心的状态。

  我们应怎么样修持安忍?比如我学完这个颂词之后,觉得对自己有所触动:的确如此,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我怎么能产生这种很不好、很狭隘、很不清净的想法呢?这是不应该的。有时我们在听课或者看书的时侯,好像觉得有所触动,但是一把书放下,接触到世间的事物,这种触动很容易退失,马上又回到以前的状态,这就是观修的力量还不够。因此我们就要专门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反反复复去看,把它背下来,背不下来我就把书放在眼前,闭目思维颂词的内容,反反复复地去观察、思维它的每一个侧面,思维它对自己止嗔所带来启发等等。很熟悉颂词中的理性思维之后,嗔心、嫉恼的非理作意和分别念就会逐渐减弱,就会被压制了。当我们看到别人今天得了奖金,或发了一笔财,如果产生不合理想法,就再通过颂词带来的智慧,再去反复观修,这是一种一次又一次成功对治烦恼的方法。

  以上说了,因为实现了我的愿望的缘故,不应该生嗔,通过这方面来止嗔。

  第二个颂词: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颂词的意思和科判相应。“所应恩亲养”:对你有恩德的亲人,本来是你应该亲自来供给他们财物、利养等等。“彼今已自立”,现在他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了财物、利养。“不喜岂反嗔”?你不但不欢喜,反而对他自己获得生计产生嗔心。

  下面进一步分析里面的含义。“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是通过世间的比喻来说明意义。“恩亲”怎么理解? “恩”为恩人,“亲”就是亲人,比如说,谁对我有恩我应该报恩,报恩就通过自己的财富、力量和各种方法来报答对方。还有父母,因为对自己有生养恩德的缘故,我也应该亲自去供给种种所需,恩亲也可以这样讲。“恩亲养”,就是我对所有的亲人、恩人,都应该亲养,“亲养”也可以理解成亲自去供养,自己亲自去做的意思。

  “彼今已自利”,本来这一切都是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做的,但是如果有哪一位亲人恩人,他没有依靠你的能力,通过他自己的努力、福报,已经独自获得了谋生的物资,那么我们应该替他高兴,因为本来是你应该去给予这一切的,在他自己获得的时候,按理说,你应该非常欢喜才对,更说不上生嗔了。现在,本来是你自己应该独自供养、亲自供养的对象,他已经独自获得了利益,你为什么还对他产生这么强烈的嗔心呢?其实产生这么强烈的嗔心是不对的,完全是非理作意,这是它的比喻。

  实际的意义怎么理解呢?怎么对照呢?就是说: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所应“恩亲养”的对境。从哪个方面来体现?第一个恩人,就是说我们要对一切众生修大恩,无始以来,众生对我都有很大的恩德,尤其是要和母亲联系在一起,思维念母。在七重因果教授中就有这种观察的次第,第一个修法是念母,然后是念恩、报恩。我们首先要把一切众生观想成对自己很有恩德的亲人,尤其是母亲。这当然有很大的必要,因为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修菩提心就是抓住、利用了这个心的特点,引导我们修菩提心。这个特点是什么?对于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就很自然地愿意对方获得快乐,离开痛苦,哪怕是成佛的果,我们也很愿意让我喜欢的人、亲近的人获得。不是亲近的人,可能我就不愿意他们获得。利用这种心态,我们把所有的众生观想成我们的母亲。这样观想并不是毫无根据,因为无始以来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所有的人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都对我有恩德。我就利用这一点开始观修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他们在做我母亲的时候,就像现世的母亲对我一样,如是地疼爱和抚养。以现世的母亲为比量,无始以来的众生在做我母亲的时候,都是如此。当然个别情况除外,绝大多数母亲对自己的子女都是非常疼爱的。

  我们通过观修,首先建立一层这种关系,通过长时间观修之后,我们认同了一切众生是我母亲,也认同了他们对我有恩德的这个事实。观修要达到什么程度?就是要达到——我对现世母亲的这种感情,对一切众生也要培养出来。培养出这种感情之后,我们就修持悦意慈心,因为他是我的亲人了,所以就很容易对对方修持悦意慈心。看到众生的时候就很欢喜、很高兴,很愿意他获得安乐,很愿意他离开痛苦。七重因果教授修到第六重的时候叫做殊胜作意,殊胜的作意是什么?就是修到认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要愿一切众生能够离开痛苦,愿一切众生能够获得快乐之后,接着发愿:一切众生、一切老母有情离苦得乐的事情,由我一个人成办,我要亲自挑起这个重担,这就是殊胜作意,发起了救度众生的责任感、利他心。再进一步修到第七重教授时发愿: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我要成佛,这时发愿成佛的心态,是真正以利他为前提的、很真实的菩提心。修菩提心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之所以说“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是因为我们发菩提心、修菩提心的体系就有这种特点,要对一切众生观悦意慈,对一切众生要了知他们是我们的恩人、亲人,我应该给他们提供离苦得乐或者成佛的利益,我应该一个人来成办,有这种殊胜的观想,恩亲可以从这个方面了知、体现。发菩提心的时候,一切众生我一个人来承担,殊胜作意中就有这么一条。

  严格来讲,我发了菩提心,一切众生的利养都应该由我一个人来供给。比如说,其中一个很具体的众生——当前我面前这个所谓的怨敌,他已经自利了,通过自己的福报获得了利养、财富,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怨敌排除在外,所以其实当前假立的怨敌他不需要你的帮助,自己已经获得了自利,获得了利养,那么按理来说我应该高兴,为什么“不喜岂反嗔呢”?不但不高兴,反而还嗔恨,这就不应该了。所以说我们就应该反过头来观察,其实我是不应该这样做的。尤其是当我们生起很大嗔心的时候,通过这个方法的简单思维就可以强制性地压制嗔心,就是说:其实我是不对的,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我怎么生起这么强烈的…

《《入菩萨行论》第8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