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5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嗔恼心呢?我愿对方痛苦,不愿对方获得利益的心态不对。这时就可以压制住烦恼,一次、两次成功压制,就可以让修安忍的心逐渐生起并强烈起来,这个方面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我不愿意我的怨敌受到恭敬和利养的实际原因是什么呢?有时就是被概念害的,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个怨敌的概念。为什么说怨敌是个概念呢?同一个人,我对他的看法好,他就变成我的朋友,看法不好,他就变成我的怨敌。其实怨敌本身是个内心安立的概念而已,在佛法的很多理论和观想中,就说怨敌真正伤害你可能就只有一次——某次因缘他可能骂过你、打过你或者伤害过你,就一次而已,在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当中,他其实并没有对你作伤害,他还要睡觉,还要做很多事情,很多时间中你们根本碰不到面。如果我们把这些客观的因素加进去观察,其实这个所谓的怨敌对我们作的伤害是很少的。但是因为我们抛不开这个怨敌概念的缘故,一辈子都受它所困,一辈子都觉得这个人是我的怨敌,想起来就气,其实很多问题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如果把这个所谓怨敌的标签、概念抛弃之后,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怨敌存在。

  所以说,这个所谓的、我们不高兴的怨敌或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迈不过去的坎,就是个概念而已。此处我们只是用怨敌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还有很多其他所谓的概念,我们生活在概念当中,如“亲人”,或者“我”等等,其实一个个观察下来都没有实质,全都是自己的概念,自己活在概念当中,被很多概念所困扰。我们要通过学习佛法来打破这些固有的概念和执著。当然最细微的概念是用空性、无二慧、无二取的智慧打破的,一切起心动念都是分别念而已,全都是无自性的,安住在空性当中,一切概念自然就化解了,我们就现前了实相的证悟。

  下面我们继续分析颂词。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颂词的意思是讲,如果我们不愿别人获得微少利益的话,怎么可能愿他获得殊胜的觉悟呢?如果嫉妒、憎恨富贵者,那么这种相续是没有菩提心的。有时我们自诩是菩萨、是修菩提心的人,但是我们要看一看,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是不是真正和菩提心相应?作为一个初学者,每个起心动念都和菩提心相应,这也是做不到的事情。在生了嗔恨心和不好的作意之后,至少我们要反观我这个心态是不是正确?如果不正确,我就要补救、忏悔。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是不对的,下一次这种心态再产生的时候,就不会像完全没有对治时肆无忌惮地产生了。所以说,只要我们认识这是不对的、错误的,那么第二次再生起嗔心的时候,这种善心一定会带进去,然后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去接受实相。所以我们需要长时间来习惯很多的修法,让自己的心和修法相融合。

  对修行者来讲,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比较重要,我们可以探讨这个问题,哪一点比较重要呢?就是时间,时间很重要。我们在和修道的人互相接触的时候,或者有些道友在提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觉得我学了这个修法之后好象用不上,或者有时能用上,很多时候用不上,有点着急。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修法的问题,有时候就是时间的问题,时间太短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消化,去认同修法。很多时候我们想在很短的时间当中,马上就能收获奇效。其实并不是我们本身有什么问题,真正有问题的就是我们太着急,太着急本身是一个问题。

  很多教义需要我们再再地学习,用很长时间去反复串习,在短期看来,它的功效和作用并没有办法很快显露。如果我们反复修学这个法,反复去融于自心,再过几年或十几年的时候,它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我们慢慢接受了这种说法,内心接受了这种教义。内心一旦接受之后,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有时我们刚刚学了几个月或几年的教法,觉得虽然学了这么多,好象没有产生实际的功效。当然一方面我们以前也讲过,马上要产生功效,这是有困难的,因为无始以来实执的力量的确太强了,而现在我们修行的力量太弱,有时我们就反复强调这个方面。但是我们今天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时间不够,时间太短了,如果时间长一点,我们再再串习这个修法,到了一定的量之后,我们的心就发生改变。比如我们刚开始学空性的教法时,觉得特别抽象:明明我是看到这个东西,明明我能摸到这个东西,但它就是空性的、无自性的。我们觉得这两个概念难以融合,太难理解了。但是如果把空性的教法慢慢学下去,学很长时间之后,过几年再来看我们的相续,就会发现我的内心深处,其实对空性的观点已经接受了。我再来看这个物体,就觉得它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的,任何问题都没有,我就很自然地已经接受它了。这个变化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方面当然与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有关,一方面还是时间问题,需要时间来消化、接受它。

  如果时间够长,我们的相续一定能够被佛法所影响,因为佛法所开显的就是我们心的本来状态,就是心的实相。安忍也好、发菩提心也好、空性也好,内心本身的状态就是这样的,随着我们修行的时间长了之后,慢慢我们就开始接受它了,最后还能够在我们的相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利他的思想也一样,刚开始总是受到自私自利心的影响,佛经论典中总是说利他、放弃一切自利,但我自己好象怎么也放不下。不过不要紧,我们只要学下去,慢慢学下去。最后就发现,利他的思想在我们的实践中生起来了,站住脚了。之后虽然可能还会产生自利心,但是已经不强了,总有一种对治。内心产生自利的时候,总是隐约觉得不对,一观察,就是利他的思想已经在起作用了。所以,利他思想越来越强大,自利心就越来越弱了。刚开始时,要让我们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去利他,这是根本不可思议、不能接受的,但最后过了十几二十年再看,很自然就能接受这个观念了。

  我们再探讨这个问题。有些人刚刚学了几个月、两三年,就觉得学了佛法对相续没有改变,或者还会再再产生烦恼,其实不要那么着急,初学的一般凡夫,出现这种状况是正常的反应,不是什么反常的问题,因为佛法是慢慢影响我们的。以前我们没分析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我学了这个教法,至少应该有一个预期,但为什么不出现呢?其实这种想法能够产生,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结果。只要我们不放弃,慢慢再学下去,虽然不会有一种翻天覆地的转变,但是转变是一定会有的。就好象冬天地底下的竹笋,我们在地面看不到它的生长,看不到不等于没有,它在慢慢地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一下破土而出,我们说竹笋在这呢,它已经长出来了。很多改变是悄悄进行的,所以在修法过程中不要过于着急。

  当然,不着急不是让我们去懒散,完全没有这个意思。有时我们自己太过于着急的缘故,往往就会错掉很多最宝贵的经验、很多好东西。我盼着发生奇迹,马上发生一个惊天动地的转变,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学到佛法,明天就想成佛,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个我执的体现。如果不着急,慢慢学下去,因为学习佛法也是消亡我执的过程,如果感应迟迟不发生,我希望的东西不出现,就是在打磨我执、打击我执。对我们来讲,不学习佛法或者学习佛法不顺利,就感觉很挫折,很失败。其实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失败是谁在失败?是我执本身在感到失败,这是个好事,是好现象,这个我执受到打击了。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个问题,经过一次次打击之后,我执心就慢慢平复了,就能更加清楚、冷静地看待问题。所以我们在修法的过程中不要太冒进,实际上很多问题都是因冒进而来。

  如果我们踏踏实实慢慢去学、去修炼,虽然不会一下子发生很大的转变,但关键是心相续会逐渐逐渐地改变。佛法肯定是有利益的,不管我们是在闻思还是打坐,它肯定会发生。就像打坐的人,坐了一百天,可能九十九天都没有任何的动静。比如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观修弥勒菩萨十二年,一点反应都没有,连个善梦都没有做过,但是最后,他还是亲见了弥勒菩萨尊颜。其实他的改变在第一次观修的时候就开始了,但只不过这个改变比较微小,是次第发生的。最后当他看到老母狗时,十二年当中累积起来的资粮一下子爆发了,他对母狗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大悲心。大乘菩萨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大悲心。依靠这种大悲心不可抑制的爆发,之后就发生了弥勒菩萨的显现。虽然十二年观修,没有一次善梦,但是依靠这十二年的累积最后才出现这个善果。

  对我们而言也一样。我们修佛法时,如果几个月没有出现什么感应,我们就好灰心,其实以无著菩萨这么利的根基,他是佛授记的人,也曾经十二年没有生起一个善梦。这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启示:第一,我们是什么根基?第二,我们积累了多少资粮?我们在十二年当中是不是精进地修习?都要观察。所以我们几年、几个月没有反应非常正常,还要继续学习。

  有个大德在讲到这个问题时说:如果你在几个月、几年当中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因果错乱,而是因果不虚的表现。为什么不会出现感应?就因为因果的资粮还没有达到。它因缘没有聚集,所以不会发生显现。什么时候出现了果,说明因缘到了,在因缘没有到之前,都要努力修行。该闻思要闻思,该修行要修行。今天累积,明天累积,不断地累积下去,就如世间有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只要耕耘了,你不想,收获都会来;每天想收获,想得太多了,反而忘记了种因——耕耘的事不做,每天只是空想我怎样才能马上收获,空想今天证悟、明天证悟,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忽略了因缘的累积,其实没有意义,果是不会发生的,没有理由发生。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

《《入菩萨行论》第8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