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84课
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前面分析过,无始以来,我们因为欲妙曾无数次地堕入地狱,感受无意义的痛苦,却没有成办任何自他的利益。如果我们能够修持安忍,不仅痛苦不剧烈,而且还能成就更大的利益。对于这种能够遣除众生伤害的痛苦应该欣然接受。
地狱痛苦是很强烈和非常难以忍受的,与堕地狱的痛苦相比,修安忍的痛苦并不剧烈,并不严重也不广大,因此,应该修持安忍的善行和苦行。前面颂词中的“千返”,就是指无数次地堕入地狱。倘若我们能够一次、两次成功地修持安忍,就可以免除堕地狱的痛苦,如果能够真正地把安忍修到位,就可以完全终止堕地狱的痛苦。
前面颂词讲到于自他利益没有成办,此处说安忍“复能成大利”,除了能够消减痛苦,还能够成就广大的利益。修安忍可以清净罪障,免除众多痛苦,成就很大的功德。《入行论》中讲“难行莫胜忍”,在所有的难行当中没有超过安忍的。面对越难修持的苦行、越难忍受的对境,倘若能够修持安忍,所带来的福德也会越大。安忍功德非常超胜,所以它能够成就大利。
对自己而言,如果能够修安忍,现世不会受到嗔恨或众多痛苦的折磨,后世也能够成就殊胜的人天福报。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以菩提心摄持而修安忍,能够累积成佛的善根,从而获得最为究竟的利益——佛果。因此,修安忍从现世、后世、世出世间等方面分析,都能够成就大利。那么对他人有什么大利呢?表面看,修安忍好像对对方并没有很大的利益,实际上,不嗔恨就消除了对对方的伤害,而且因为安忍的缘故,解除了以怨报怨的缘起链,对对方也是一种利益。所以,修安忍不仅自利还能利他。
另外,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道:以菩提心带动的善行,如布施、持戒、安忍、智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以布施、安忍等修法利益有情之外,菩萨还会为了对方的究竟利益而发愿:愿我成就时,以此善根将众生安置在三解脱的种姓中,从轮回中获得究竟解脱。依靠修安忍的善根为缘,对对方发愿,随着菩萨修行善法功德的增长,这种因缘会逐渐加深、最后成熟而利益众生。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善法时的对境,不管是布施、持戒还是安忍,最后在佛陀成佛时,都无一例外获得了相应的解脱和功德。对方首先是狭义的“他”,即我们安忍的怨敌,这个“小他”随着菩萨修行功德的增长,可以逐渐地获得大利。而“大他”即一切众生,菩萨不仅仅为一个众生发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发心。菩萨在修安忍的时候,菩提心的心量所及是一切众生,是为一切众生谋福利的修法,因此已经让一切众生获得了这个善根。他通过修持安忍,不断的累积善根,当他获得解脱、成佛的时候,这个功德也成了一切众生——“大他”获得究竟利益的直接因、根本因。佛陀成佛之后,利益众生的事业是无勤的、周遍的、恒常的、源源不断的,的确对自他都能够成就“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知道这个道理之后,为了遣除一切众生的伤害,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对于能够给众生带来众多利益的苦行,理应欣然承受。我们通过闻思,观念上有所转变,再通过观修从内心生起感受,以这样的方式修心,菩提心会逐渐趋于成熟。所以,在闻思和修行的过程当中要先了知道理,再逐渐观修、串习。
前面是对亲友作四害,接下来是讲对怨敌作四善。谁对我和我的亲友做四种加害我就会生嗔,谁伤害我的怨敌我就高兴。相反,谁给予我的怨敌安乐、赞叹、很高的荣誉,对他作四善等等,我就会嗔恨。接下来就要破除这种嗔恨。
壬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分三。
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一、谁赞叹怨敌,我要嗔恨他,对这种嗔恨予以破斥;二、谁令怨敌安乐,我就嗔恨他,对此进行破斥。三、谁帮助怨敌成办了利养,我就嗔恨他,应当破除这种嗔恨。
葵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第一个科判的意思就是讲,其实赞叹怨敌是自己快乐之因,所以应该取受;第二是其他众生获得安乐之因,他乐之因就是自乐之因,不应该舍弃;第三,宣说颠倒取舍,对于赞叹自己的人取,对赞叹怨敌的人舍,这是颠倒的取舍,是不如理如法的,必须要断掉。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如果有人赞叹怨敌有功德而获得欢喜快乐,那么愚痴的意识你呀,为什么你不跟随去赞叹怨敌,让自己获得欢喜呢?
科判“堪为自乐之因”是指赞叹怨敌是自己获得快乐的因。如果我们对别人的功德、优点、处事方法等比较认同、欢喜,就会愿意赞叹他。一般来讲是这样:我们在内心中有一种认同,然后通过口来赞叹,在赞叹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能收获欢喜,所以赞叹别人自己也能获得快乐。颂词引用了这个规律,让我们止息因为他人赞叹怨敌带来的不悦和嗔恨。
“人赞敌有德”,比如张三赞叹我的怨敌,是因为他看到了对方的功德心生欢喜,才愿意对他发自内心地赞叹。当然,此处的赞叹都是指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上的虚伪赞叹。他能够赞叹我的怨敌,说明他认同、喜欢我的怨敌,所以赞叹之后,他也能获得欢喜、快乐。我们赞叹自己的上师、团队、亲友,乃至于世间的追星族赞叹偶像,都是因为喜欢对方,认同对方的功德,对他赞叹,然后内心也是充满欢喜的。
我们也愿意获得快乐,不愿意受苦。“意汝何不赞”,“意”就是意识。因为我们嗔恨别人,主要是意识在作怪,对方不一定有什么真正的过患,只是我们的心看不惯他、讨厌他、嗔恨他。因此教诫我们的意识:既然赞叹别人的功德能够获得欢喜,而且你也是希求欢喜和功德,那么你也应该去赞叹怨敌,这样能够让你获得欢喜。这是一种调伏自心,让我们息灭嗔恨、嫉妒的好方法。其实这里包含了一个不可获缺的要意:如果我们内心对怨敌的功德不认同的话,既便让我们去赞叹我们也不愿意。在你真正认同对方的功德,愿意赞叹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快乐。假如说现在我按寂天菩萨的要求去做,本来我对怨敌张三看不惯,但是我也赞叹对方,被动赞叹之后,虽然嘴里赞叹了,其实内心还是很不舒服,不赞叹可能还好一点,赞叹了更不舒服,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一个环节:我没有真正认同对方的功德。
这就要求我们公正地去看待怨敌。众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容易发现其优点并强化和夸大,对其缺点很容易忽略和弱化。相反,对不喜欢的人,则很容易弱化、忽略其优点,夸大强化其缺点。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很难发现对方的优点,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所以我们要调整内心,让心处于比较公正的状态,不要被偏执的心所欺骗,否则,就不愿意去看对方的功德,即使看到了,也会认为对方只是装模作样而已。要让我们的心平复下来,公正地去看待任何事情,不要带有色眼镜,不要以偏袒的心去观察。如果我们愿意以公正的心态去看待事情,调心就成功了第一步。通过这个调整,我们的心能处于平等公正的状态中,然后再去发现对方的功德,他的功德一直存在,只是以前被我的偏执之心覆盖了,我根本不愿意承认。现在用公正平等的心态看待,从因果的侧面,从缘起的法则去看待对方,发现对方的确有很多功德,应该赞叹随喜。因此自己就愿意认同对方,我们去发现、认同、赞叹对方,同时自己就获得了欢喜。因此,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欢喜。深层次的意思,是让我们打破对怨敌不好的看法,处在公平的心态中,再作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让我们调心的目的。
科判讲“自乐之因故当取受”,我们认同和赞叹对方的功德,不仅今生自己能够获得欢喜,因为这个善行的缘故,来世也能够获得安乐,这是今生获得欢喜、来世获得安乐的殊胜方法。其中也包含了让我们调伏内心,打破对怨敌偏执的殊胜方便。
如果我们能够平复对怨敌的偏执心,也就能够对我们贪执的人(包括自己),恢复正常的心态。自己是我们严重偏袒的对境,对自己的功德很愿意表现,对过失则千方百计地隐藏,总是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坚强有力、光辉美好的一面,隐藏自己不好的地方。如果能够有一个公正的心态,冷静地观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过失。把这些过失和佛经论典当中的修法进行对照,会发现其实我们离修行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去解决它。
我们以前也分析过,修道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对亲友不偏袒,对怨敌也不偏执,用平常的心去观察,功德是功德,过失是过失,在平常的心态之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发现道之所在,否则没办法真正修道。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前面的颂词“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以及科判“堪为自乐之因”,都讲到了“乐”,这个乐到底怎样呢?这个颂词进行了解释。通过随喜他人的功德,尤其是随喜怨敌的功德所获得的乐有四种特点:第一“唯乐”,第二“无性罪”,第三“诸佛皆称许”,第四“复是摄他法”。
第一,“唯乐”。这种乐是一种纯粹的、绝对的快乐,或者说是快乐的源泉,它是由善因引发的快乐。
第二,“无性罪”。在…
《《入菩萨行论》第84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