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83课
今天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
对于初学菩萨来讲,《入行论》的词句是必须要学习和通达的,而《入菩萨行论》的意义,则不单是初学者,乃至修行有素的地上菩萨,在没有成佛之前,都需要不断地修学。地上菩萨正在安住和实践它所表达的意义,如菩提心、空性慧和度化众生的方便等等。
《入行论》适合不同的层次的人学习。对初学者来讲,它有适合初学学习和修行方式;对于修学菩萨道较久的凡夫菩萨来讲,《入行论》中的修法是修行的指南;对于登地菩萨而言,则已安住于《入行论》的所诠意义而行持。不管我们处于什么样的阶段,都要进行学习。如果已经安住在菩萨行的实际意义中,倒不一定真正要从字句上再去学习,但对于学习菩萨道不久的人来讲,必须要通过词句来了知菩萨道的发心、行为和善巧方便。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中的安忍度。对于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菩萨,安忍是嗔恨的正对治。由于嗔恨心是修菩萨道最大的违缘,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清净和去除嗔恨心,包括转变我们的观念、从很多方面进行思维。当我们生嗔心发脾气的时候,我执非常强烈,思维已经被局限在某一点上面,认为对方伤害了我、全是他的过失,我要怎样去报复等等,无比深广的心性已经被庸俗的烦恼执著严重地局限了,无法了知更多的解决之道。现在通过学习《入行论》中寂天菩萨及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教言,他们以开放和成熟的智慧告诉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生嗔心的问题。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是从不同的方面着手观察,从很多不同的侧面来思维。如果没有学习这些观察方式,就像前面所讲,我们很容易把所有的心智局限于怎么反击对方,这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生嗔心谁都不愿意,可是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顾不了这么多,到造成严重后果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就是一般凡夫人的应对方式。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佛菩萨给予我们的不一般的教言和指南。
《入行论》讲了很多除嗔的方法,告诉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侧面思维,思维之后转变我们的观念。当然,除了学习这些不同思维方式和善巧方便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祈祷诸佛菩萨加持我们的心,以转变心相续、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方式,来帮助我们遣除嗔恨心。如果我们把遣除嗔心当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相信我们会是很愿意主动去寻找遣除嗔心的方便的。如果我们没有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去寻找、修持遣除嗔心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嗔恨心对于修菩萨道来讲,是一个最严重的过患,要想方设法制止嗔心。有了这样的观念之后,我们才会去想,到底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入行论》安忍品中讲了很多方法,告诉我们要从深层次、浅层次等等不同的侧面来思维,让内心生起安忍的境界。有了意乐,有了强烈的愿望之后,我们才会去寻找解决事情的方便,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维而遣除嗔心。
菩萨的教言给了我们的智慧,相当于菩萨把他们处理这些事情的方法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是接受?还是把它扔掉?这和每个人前世的因缘也有关系,有些人得到之后奉为珍宝,深深放在心中予以保护和实践;有些人福报浅一点,虽然从上师那里听到了这些教言,但是他觉得这是一般的东西,好像没有任何价值,还不如世间的钞票、欲乐来得好,所以就把它扔掉了,这种不重视的情况也有。在这个地方是可以抉择的,学习很多教法之后,我们的相续也在不断地转变,所以这是改变自己想法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要多思维,多和人探讨,知道解脱的重要性、知道度化众生的重要性,相信我们会对这样的智慧教言予以足够的重视。
今天我们接着讲安忍品当中的内容。
丑三、为断嗔而除贪
该科判的意思是,我们在断除嗔恨心的时候,遣除贪欲心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须要做到的一个调整手段。
表面上看起来,断嗔和断贪应该是不一样的修法。在佛经论典当中,针对贪欲和嗔心的不同行相给予了相应的对治法。如果我们有贪欲心,就要修持不净观等修法;如果要断嗔,就要修持慈爱心等修法。如果单独观察贪心、嗔心和痴心的所缘,就有不同的对治方法。嗔心和贪心之间有一种联系,我们一方面要断嗔,一方面也要除贪,二者之间没有矛盾。直接对众生观慈悲心,可以遣除我们的嗔恨;另外,因为贪欲是产生嗔心的一个来源,如果把贪断掉,嗔恨就不会有了。
颂词当中讲: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这里用了一个很形象的世间比喻来说明上面的意义:“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一连串的房子,如果中间的着火了,马上要殃及旁边的房子,这时“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应该马上抛弃能够帮助大火蔓延的草木等易燃物。
颂词给了我们两个提示:一是房子着火的时候,我们必须灭火。假如房子烧着的时候,只是第一间甲号房子着火了,乙号、丙号、丁号房子还没有着火。看起来,我们只需要灭除甲号房子的火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如果火情无法控制,也可能会殃及到其他房子,所以二是:在灭火的同时,还要想办法保住其他的房子,要把有可能燃及或殃及其他房子的柴草、木头都去掉,甚至可以拆掉中间的房子。这里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我们要灭火;第二,对帮助火势蔓延的草,我们也要快速地抛弃。这个比喻比较好懂,那么它要传达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通过前面的比喻,我们知道心中所贪的事物,能够帮助嗔恨火焰的蔓延。“虑火烧德屋”,害怕这个大火烧毁我们的功德房屋的缘故,“应疾厌弃彼”,那么对于能够帮助嗔火蔓延的贪执,就应该尽快地抛弃。
我们再看颂词的意义。这里讲到“心所贪”和“嗔火蔓”,是说贪心和嗔心存在着联系。为什么我们在灭嗔的同时,要去断贪呢?就像前面的比喻所讲,着火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灭火,另一方面要除掉助火蔓延的易燃物。所以,我们在止嗔过程当中,嗔心生起来了,我们首先要除嗔,除嗔就相当于灭火。然后,要把易着火的东西扔出去,相当于我们在修持止嗔的过程当中,也要想方设法,把能够使嗔火蔓延的贪执予以抛弃。
这里主要讲的是断嗔,但是真正的意义放在了除贪方面。除贪也是为了断嗔。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和嗔恨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世间当中,我们生嗔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贪执。比如说,有人来打我,身体受到了威胁,我就容易生嗔。为什么我会生嗔呢?就是因为我对身体非常爱执,谁想要动它、伤害它,我就很容易因为要保护身体的缘故,对对方产生嗔恨心。
又如,我对名声很在意,谁要诽谤、染污我的名声,我就很容易对对方生嗔;我对我的家人、房屋、财产、妻子很贪执,谁要去伤害他们,我就对伤害者生嗔心;我对我的汽车很贪执,谁要把它刮划了,我就马上对伤害汽车的人生嗔心。有的时候,我对我的民族很贪执,谁要侮辱我民族的名声,我就容易生嗔;或者我对我的国家和土地很贪执,那么谁要动它,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会爆发战争。
所有嗔心的生起,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导火索(或深层次的根源),就是贪欲。前面分析,如果有贪欲,就一定会引发嗔心,只不过看因缘具不具足而已。当然,有些时候是纯粹的贪执,引发嗔恨的因缘不一定具足。但是,只要因缘会合,就很容易由贪而转嗔。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没有贪欲,那会怎么样?如果我对身体没有贪执,那么谁来伤害它,因为没有贪执的缘故,我就不会对对方产生嗔心。打个世间的比喻,如同一个傻子不在乎身体,他对身体的执著不强,所以谁去侮辱他、打他,他也是笑呵呵的,没有产生对方伤害了我的观念。虽然这是一种愚痴的状态,这个比喻和除嗔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但这是说明,如果他对自己的身体不在乎的话,那么任你怎么样去侮辱他,他都不会发脾气。
当然,菩萨的心智是正常的,他通过修持断掉了对身体的执著,你再怎么样打击他的身体,他也不会因此而生嗔。佛陀、阿罗汉同样如此。为什么很多大菩萨在遇到别人用刀砍他的身体,节节支分的时候,还是如如不动?就是因为他断掉了对身体的贪执。如果我对钱财没有贪心,那么谁把我的钱财拿走了,我也不会生嗔的;如果我对亲友无贪,那么谁去伤害他,我也不会生嗔的。通过这些例子可知,如果能有效息灭贪欲,就能如如不动地安忍。
贪心和嗔心之间的确有一种特殊联系,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修持安忍,我们就应该厌弃所贪执的东西。所以,除了在生嗔的对境出现的时候要止嗔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除贪。当我们遇到怨敌伤害或者侮辱的时候,其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旁边有人劝解,或者上师、上级、其他的亲朋好友出面制止,有可能会把我们的怒火压下去,自己也不想事态扩大,这个事就忍了。忍了之后,事情当然没有进一步恶化,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但是,这里要分析的是什么呢?一两次可以忍,但是如果内心贪执还存在的话,那么嗔心再次爆发只是时间和因缘的问题。因为嗔心的根本还在,如果不把它去掉的话,一次两次可以通过某种因缘安忍,但时间长了之后就可能爆发。世间中有一句成语叫忍无可忍,为什么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原因就是嗔心可以压制一次两次,但是不能永远压下去,当压不住的时候就爆发。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入手把贪执去掉,没有把引发嗔恨心的源流断掉,…
《《入菩萨行论》第8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