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如果我们通过修法,把生嗔的根源——贪执有效地控制了,就不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因为导致生嗔的直接因素已经断掉了。没有这个因素,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嗔恨心。
“为断嗔而除贪”是很重要的,在怒火发作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像灭火一样去止嗔,但是在止嗔的同时,我们也要除贪。就像前面讲的,如果根源不去掉,我们修安忍可能一两次都成功,但是内心的贪执还在的话,总有一天会爆发。有些人的性格很好,忍耐力比较强,所以有些脾气好的人,无论你怎样对他,他也不会发火,但是他总有短处和软肋,如果某一天某个因缘触及到他最柔弱的地方时,他也会爆发的。性格再好的人如果贪欲心没有断除的话,还是有爆发的一天。
安忍的修行目标并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而是要永久性解决嗔心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够把着眼点放在遇到事情时怎样去化解,而是要从根本上断掉它,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要除贪。当然这里没有详细讲除贪的方法,只是说为断嗔而除贪。
除贪的窍诀和教言,在整个佛法的修行道路上占的比例相当重。整个外加行的出离心之道,基本上都是除贪的修行方式。第八品静虑里面也有很多遣除贪执外财、内情的方法。小乘当中着重讲断贪,大乘当中着重讲断嗔。通过观察所贪对象的无常、不净、有漏等,以观过患的方式来止贪,这方面的窍诀非常多。颂词没有对断贪的方法进一步去分析观察,只不过我们在断嗔的时候,一定要了知:如果贪欲不除,想要从根本上断嗔肯定有困难。所以在断嗔的时候,除贪的意义就非常大。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科判的意义是:修安忍虽然有痛苦,但是这个痛苦值得我们去忍受,而且必须要忍受。如果我们能够承受安忍的痛苦,其实就能永久性地终止伤害,并带来心理上的成熟等利益。所以,我们要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安忍有三种:第一是对待怨敌伤害的安忍;第二是对苦行的安忍;第三是对无生法的安忍。第六品着重讲了对待怨敌伤害的安忍,在讲缘起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涉及无生法忍,真正讲无生法忍是在第九品。本品涉及一点修苦行的安忍,在第七品、八品当中,尤其是第八品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本科判修承受痛苦之安忍,也部分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在讲止嗔苦行的同时,其实也引申到了为了修持菩萨道要承受一些痛苦。我们要树立这个观念,修菩萨道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痛苦,要有心理准备和预期,如果有所准备,遇到痛苦也可以面对和安忍。我们通过学习,首先在观念上要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
很多修行者对整个菩萨道的修持特性不了知、不熟悉。他在入佛门之前,觉得我在世间当中已经很痛苦了,我要解决这个痛苦,要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法。可能在进入佛门时有人介绍说,你入佛门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有三宝庇护,有很多福德可以做,做了之后,你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如果这样讲是为了让一个人趋入佛门的善巧方便,也没什么不可以。也许我们自己在初入佛门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想法。其实从真实意义来讲,菩萨道绝对不是一个进来之后解决一切问题之道,而是它最终会解决这些问题。从刚开始,乃至于在修习它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痛苦,我们还是必须要面对。
因为在我们的心相续阿赖耶上面还遗留有很多以前的业障、习气,都还没有触及。虽然皈依、学法、修行念咒有很大功德利益,但是这些功德利益是不是能够有效地触及到阿赖耶识上面的这些根深蒂固的种子?如果力量不够,其实还是改变不了这些习气,如果不把这些带来痛苦的种子和习气都有效去除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时间一到就会成熟的。它会成熟在外境或者我们的心里。成熟在外境时,可能我们就遇到灾难、怨敌,这是以外在的方式显现苦果。成熟在内心当中时,则很烦闷、郁闷、忧伤,或者遇到修道的困惑,修道和生活矛盾、抵触等。
修道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菩萨道当中,并没有绕开这些问题,它是正视痛苦的存在。痛苦和违缘出现的时候,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实际上我们真正准备修菩萨道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心理的准备,也就是我们在修道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违缘。
很多学佛的人,没有充分地去认知这个问题,带着好像进来之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的心态进入佛门。入佛门之后,发现问题还是存在,有时就退失信心了。由于他进入佛门的预期很高,一旦发现不是他所想象的样子,就会退失道心。
作为一个修道人来讲,我们对这些问题都要认认真真去看待,要正视这个问题,要承认在修道过程当中的确会有很多问题发生。只有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有准备迎接这些问题的心理,之后障碍即便出现,我们都可以去面对和化解,可以想方设法地消除它的根源,消除对它的恐惧。本科判讲到,在修道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痛苦,我们要认知它,慢慢去承受它,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成熟。
我们下面就一一解释颂词。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前面讲到,我们必须要忍受怨敌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但是对方说,要让我忍受怨敌带来的痛苦非常困难,我还是会生嗔心。而寂天论师就教诫说:“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一个死囚已经被判了死刑,在监狱中等待行刑,这当然是非常恐怖的,正在绝望之际,突然接到一个命令,说是可以通过断手的刑罚来免死。断手的刑罚,虽然自己也是不愿意接受的,可能每个人都会这样想,最好是马上无罪释放,出狱之后马上找到很安逸的工作,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但现实生活当中很少发生这种事情。
一个必死的人,突然把他的死刑改判为断手、断脚,这种刑罚古代很多,现代并没有,但有这种可能性。在中国或大多数国家,比如一个死刑罪犯准备执行,但是马上就改判缓刑,或者判缓刑之后,改判无期徒刑或者三十年的监禁,虽然还不能出去,听到这个判决的时候,犯人就会觉得很高兴。毕竟不用死了,命保住了。每个人都怕死,都想活下去。所以就如这个例子所言,待杀者可以通过断手从被杀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虽然断手很痛苦,但由此可以保留自己的生命,他也是非常高兴和愿意接受。
如果在常规的心态之下,比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突然被歹徒或其他人抓去,要砍他一只手,他肯定没有办法接受:我没有犯法,凭什么把我抓来砍手?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如果是个死囚,可以通过断手的方式获得解脱的话,他会非常乐意接受的。
所以,下面讲“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如果通过修行的痛苦,能够让我们远离地狱,那不是很好吗?修行也有痛苦,但是通过短暂的修行小苦,可以让我们远离地狱的大苦,难道不是很好吗?这里讲到了生嗔和堕地狱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不修持安忍,嗔心是直接导致堕地狱的,所以这里的修行苦可以指安忍,怨敌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虽然难忍,但是如果安忍的话,实际上就是通过安忍怨敌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的短暂痛苦,通过这个很小很短的痛苦,就可以免堕地狱,岂不是很好吗?
这个颂词本身是讲修行安忍的痛苦与离开地狱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把这个因果关系引申、放大,“狱”可以理解成整个六道生死轮回,我们修行就不单是从嗔恨的痛苦中脱离了。我们修菩萨道,其实是通过修持菩提心和六度万行,引导我们趋向于殊胜的涅槃,趋向于成佛的安乐之城。所以,如果能够通过修行的痛苦,带领我们远离生死轮回的牢狱,难道不是很好吗?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通过小苦来免除大的痛苦。断手是小苦,待杀是大苦,修行安忍是小苦,地狱痛苦是大苦。我们通过小苦来远离大苦,通过短暂的苦来远离长久的苦。
尤其是整个生死,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到边,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痛苦源源不断,种类又多,程度也非常难以忍受,如无间地狱、热地狱、寒地狱之苦,乃至于人间各种各样的痛苦,都很难抵挡。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短时间的修行苦,来远离长久的苦。
一般来讲,菩萨道修行要经历三个无数劫,看起来是很长,但是如果把三个无数劫放在整个生死轮回的时间内观察,其实时间相当短,只是一刹那。比如我们认为几十年时间很长,但是,如果把这个几十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几十年就是一眨眼,甚至比一眨眼还要短。所以,即便菩萨道要修行三个无数劫,时间也是很短的,痛苦很小。
我们再分析一下,三个无数劫有没有真正的痛苦呢?最后一个无数劫是八地到成佛,就是三清净地,这时无分别智已经获得自在,根本没有什么痛苦。而在一地到七地的无数劫,初地菩萨之后也不会有痛苦,身心无苦的。这两个无数劫其实都是没有苦的。再往前一个无数劫,是从小资粮道到登地之间。在加行道的时候,修行已经比较纯熟,有禅定等很多善根功德,真正来讲受痛苦的机率不高、不多,即便受苦,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可以转移和压制的。
所以,真正比较苦的阶段就是现在。刚刚入道的时候,苦就是多一点,明显一点,因为我们是新手,新手上路好像在方方面面都很紧张,很担心。其实,一旦我们的修行稍微纯熟一点,对很多问题就可以驾驭了。即使表面上有很多危机和麻烦,只要我们掌握了技巧,掌握了一些修道的方法,有了一些对治的力量,这些痛苦不会那么猛烈。真正地分析下来,三个无数劫当中让我们痛苦的时间是很少的。乍听起来三个无数劫很漫长,其实如果修道已经上路,痛苦基本上是没有了,会越来越弱。
在凡夫看来,菩萨修道的时候,要把手斩断、把眼睛挖出来进行布施,似乎…
《《入菩萨行论》第83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