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會出現忍無可忍的情況。如果我們通過修法,把生嗔的根源——貪執有效地控製了,就不會出現忍無可忍的情況,因爲導致生嗔的直接因素已經斷掉了。沒有這個因素,那麼無論如何也不會生起嗔恨心。
“爲斷嗔而除貪”是很重要的,在怒火發作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像滅火一樣去止嗔,但是在止嗔的同時,我們也要除貪。就像前面講的,如果根源不去掉,我們修安忍可能一兩次都成功,但是內心的貪執還在的話,總有一天會爆發。有些人的性格很好,忍耐力比較強,所以有些脾氣好的人,無論你怎樣對他,他也不會發火,但是他總有短處和軟肋,如果某一天某個因緣觸及到他最柔弱的地方時,他也會爆發的。性格再好的人如果貪欲心沒有斷除的話,還是有爆發的一天。
安忍的修行目標並不是幾年或者幾十年,而是要永久性解決嗔心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夠把著眼點放在遇到事情時怎樣去化解,而是要從根本上斷掉它,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問題。我們要清楚一個問題,就是要除貪。當然這裏沒有詳細講除貪的方法,只是說爲斷嗔而除貪。
除貪的竅訣和教言,在整個佛法的修行道路上占的比例相當重。整個外加行的出離心之道,基本上都是除貪的修行方式。第八品靜慮裏面也有很多遣除貪執外財、內情的方法。小乘當中著重講斷貪,大乘當中著重講斷嗔。通過觀察所貪對象的無常、不淨、有漏等,以觀過患的方式來止貪,這方面的竅訣非常多。頌詞沒有對斷貪的方法進一步去分析觀察,只不過我們在斷嗔的時候,一定要了知:如果貪欲不除,想要從根本上斷嗔肯定有困難。所以在斷嗔的時候,除貪的意義就非常大。
子叁、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科判的意義是:修安忍雖然有痛苦,但是這個痛苦值得我們去忍受,而且必須要忍受。如果我們能夠承受安忍的痛苦,其實就能永久性地終止傷害,並帶來心理上的成熟等利益。所以,我們要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安忍有叁種:第一是對待怨敵傷害的安忍;第二是對苦行的安忍;第叁是對無生法的安忍。第六品著重講了對待怨敵傷害的安忍,在講緣起的過程當中有一點涉及無生法忍,真正講無生法忍是在第九品。本品涉及一點修苦行的安忍,在第七品、八品當中,尤其是第八品中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本科判修承受痛苦之安忍,也部分涉及到了這個問題。
在講止嗔苦行的同時,其實也引申到了爲了修持菩薩道要承受一些痛苦。我們要樹立這個觀念,修菩薩道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沒有痛苦,要有心理准備和預期,如果有所准備,遇到痛苦也可以面對和安忍。我們通過學習,首先在觀念上要有充分的認知和准備。
很多修行者對整個菩薩道的修持特性不了知、不熟悉。他在入佛門之前,覺得我在世間當中已經很痛苦了,我要解決這個痛苦,要尋找一個解決的方法。可能在進入佛門時有人介紹說,你入佛門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因爲有叁寶庇護,有很多福德可以做,做了之後,你就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如果這樣講是爲了讓一個人趨入佛門的善巧方便,也沒什麼不可以。也許我們自己在初入佛門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想法。其實從真實意義來講,菩薩道絕對不是一個進來之後解決一切問題之道,而是它最終會解決這些問題。從剛開始,乃至于在修習它的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痛苦,我們還是必須要面對。
因爲在我們的心相續阿賴耶上面還遺留有很多以前的業障、習氣,都還沒有觸及。雖然皈依、學法、修行念咒有很大功德利益,但是這些功德利益是不是能夠有效地觸及到阿賴耶識上面的這些根深蒂固的種子?如果力量不夠,其實還是改變不了這些習氣,如果不把這些帶來痛苦的種子和習氣都有效去除的話,那麼這些東西時間一到就會成熟的。它會成熟在外境或者我們的心裏。成熟在外境時,可能我們就遇到災難、怨敵,這是以外在的方式顯現苦果。成熟在內心當中時,則很煩悶、郁悶、憂傷,或者遇到修道的困惑,修道和生活矛盾、抵觸等。
修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菩薩道當中,並沒有繞開這些問題,它是正視痛苦的存在。痛苦和違緣出現的時候,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實際上我們真正准備修菩薩道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心理的准備,也就是我們在修道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違緣。
很多學佛的人,沒有充分地去認知這個問題,帶著好像進來之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的心態進入佛門。入佛門之後,發現問題還是存在,有時就退失信心了。由于他進入佛門的預期很高,一旦發現不是他所想象的樣子,就會退失道心。
作爲一個修道人來講,我們對這些問題都要認認真真去看待,要正視這個問題,要承認在修道過程當中的確會有很多問題發生。只有我們把這些問題都想清楚了,有准備迎接這些問題的心理,之後障礙即便出現,我們都可以去面對和化解,可以想方設法地消除它的根源,消除對它的恐懼。本科判講到,在修道過程當中會有一些痛苦,我們要認知它,慢慢去承受它,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成熟。
我們下面就一一解釋頌詞。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前面講到,我們必須要忍受怨敵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但是對方說,要讓我忍受怨敵帶來的痛苦非常困難,我還是會生嗔心。而寂天論師就教誡說:“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一個死囚已經被判了死刑,在監獄中等待行刑,這當然是非常恐怖的,正在絕望之際,突然接到一個命令,說是可以通過斷手的刑罰來免死。斷手的刑罰,雖然自己也是不願意接受的,可能每個人都會這樣想,最好是馬上無罪釋放,出獄之後馬上找到很安逸的工作,從此過上幸福生活。但現實生活當中很少發生這種事情。
一個必死的人,突然把他的死刑改判爲斷手、斷腳,這種刑罰古代很多,現代並沒有,但有這種可能性。在中國或大多數國家,比如一個死刑罪犯准備執行,但是馬上就改判緩刑,或者判緩刑之後,改判無期徒刑或者叁十年的監禁,雖然還不能出去,聽到這個判決的時候,犯人就會覺得很高興。畢竟不用死了,命保住了。每個人都怕死,都想活下去。所以就如這個例子所言,待殺者可以通過斷手從被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雖然斷手很痛苦,但由此可以保留自己的生命,他也是非常高興和願意接受。
如果在常規的心態之下,比如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突然被歹徒或其他人抓去,要砍他一只手,他肯定沒有辦法接受:我沒有犯法,憑什麼把我抓來砍手?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如果是個死囚,可以通過斷手的方式獲得解脫的話,他會非常樂意接受的。
所以,下面講“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如果通過修行的痛苦,能夠讓我們遠離地獄,那不是很好嗎?修行也有痛苦,但是通過短暫的修行小苦,可以讓我們遠離地獄的大苦,難道不是很好嗎?這裏講到了生嗔和墮地獄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我們不修持安忍,嗔心是直接導致墮地獄的,所以這裏的修行苦可以指安忍,怨敵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和痛苦雖然難忍,但是如果安忍的話,實際上就是通過安忍怨敵幾分鍾甚至十幾秒鍾的短暫痛苦,通過這個很小很短的痛苦,就可以免墮地獄,豈不是很好嗎?
這個頌詞本身是講修行安忍的痛苦與離開地獄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把這個因果關系引申、放大,“獄”可以理解成整個六道生死輪回,我們修行就不單是從嗔恨的痛苦中脫離了。我們修菩薩道,其實是通過修持菩提心和六度萬行,引導我們趨向于殊勝的涅槃,趨向于成佛的安樂之城。所以,如果能夠通過修行的痛苦,帶領我們遠離生死輪回的牢獄,難道不是很好嗎?這是我們可以接受的,通過小苦來免除大的痛苦。斷手是小苦,待殺是大苦,修行安忍是小苦,地獄痛苦是大苦。我們通過小苦來遠離大苦,通過短暫的苦來遠離長久的苦。
尤其是整個生死,前面看不到頭,後面看不到邊,我們就處在這樣的狀態當中,痛苦源源不斷,種類又多,程度也非常難以忍受,如無間地獄、熱地獄、寒地獄之苦,乃至于人間各種各樣的痛苦,都很難抵擋。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短時間的修行苦,來遠離長久的苦。
一般來講,菩薩道修行要經曆叁個無數劫,看起來是很長,但是如果把叁個無數劫放在整個生死輪回的時間內觀察,其實時間相當短,只是一刹那。比如我們認爲幾十年時間很長,但是,如果把這個幾十年放在曆史的長河中去觀察,幾十年就是一眨眼,甚至比一眨眼還要短。所以,即便菩薩道要修行叁個無數劫,時間也是很短的,痛苦很小。
我們再分析一下,叁個無數劫有沒有真正的痛苦呢?最後一個無數劫是八地到成佛,就是叁清淨地,這時無分別智已經獲得自在,根本沒有什麼痛苦。而在一地到七地的無數劫,初地菩薩之後也不會有痛苦,身心無苦的。這兩個無數劫其實都是沒有苦的。再往前一個無數劫,是從小資糧道到登地之間。在加行道的時候,修行已經比較純熟,有禅定等很多善根功德,真正來講受痛苦的機率不高、不多,即便受苦,通過其他的方式也可以轉移和壓製的。
所以,真正比較苦的階段就是現在。剛剛入道的時候,苦就是多一點,明顯一點,因爲我們是新手,新手上路好像在方方面面都很緊張,很擔心。其實,一旦我們的修行稍微純熟一點,對很多問題就可以駕馭了。即使表面上有很多危機和麻煩,只要我們掌握了技巧,掌握了一些修道的方法,有了一些對治的力量,這些痛苦不會那麼猛烈。真正地分析下來,叁個無數劫當中讓我們痛苦的時間是很少的。乍聽起來叁個無數劫很漫長,其實如果修道已經上路,痛苦基本上是沒有了,會越來越弱。
在凡夫看來,菩薩修道的時候,要把手斬斷、把眼睛挖出來進行布施,似乎…
《《入菩薩行論》第8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