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4课▪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当中,罪分为两种:即自性罪和佛制罪。无性罪就是讲本性不是罪业,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理解无性。当然,乐本身是无记法,苦乐是以前善恶业的果,《俱舍论》中讲,它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本体。

  此处分析的是哪三方面呢?第一,分析乐的起因。有些快乐的起因可能是罪业,比如说,通过诈骗的手段得到了钱财,这种快乐的起因就是罪业。第二,有些快乐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它的果是和罪业相联系的。第三,乐的本性可能和罪业相应。比如说,吸毒人在吸毒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和吸食毒品的罪业相应的,所以它的本性和罪业相应。因此,可以从起因、结果和本性三种情况来分析。

  那么我们随喜他人的快乐,是不是属于这三种情况?第一,它的起因是通过随喜他人功德,因是清净的。第二,分析它的结果,随喜是善法,所以并不会引发不好的结果。比如说,吸食毒品或饮酒的快乐与罪业相应,会引发很不好的结果。而我们随喜他人功德的这种乐,不会引发罪业和痛苦。所以,从果的角度来讲,也是清净的。最后,其快乐本身是和善法相应的,所以本身也没有性罪。无性罪的含义需要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三,“诸佛皆称许”,因为它的起因善,本体善,结果善,初中后都是贤善的,这样的快乐当然是佛陀所称许、赞叹的,说明得到了佛陀的认可。佛陀是修行圆满、功德圆满的大圣者,所以佛陀称许赞叹,就说明它一定和正道相应。

  第四,“复是摄他法”,这是摄受他人的善巧方便。很多众生都想摄受他人,都愿意很多人赞叹自己,认同自己,那么如何才能让别人认同自己呢?有些人不懂得善巧方便,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拼命地诋毁他人、揭人短处、抨击他人、说别人的过失,他觉得如果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打垮别人,自己就脱颖而出了。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发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贬低、伤害别人,具有很大的过患,说明这个人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而如果经常赞叹怨敌,赞叹他人,别人就会发现这个人没有嫉妒心,很公正,心量很大,具有功德,然后会对他产生信心。这就是摄受他众的殊胜善巧方便。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自己主动去发现敌人的功德,并且加以赞叹,其实也能获得具有这四种特点的安乐。当然,真正去做的时候,可能不太容易。比如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张三和李四是敌人。我可以对李四说:“你应该赞叹张三,这样你可以获得利益,有很多功德,而且赞叹他也不困难。”我劝他会觉得很容易,觉得李四也容易去做。但是,如果落到自己的头上,对我的怨敌,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可能就看不开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李四来开导我。所以,这些事情说起来是容易的,但真正去做可能不太容易。但是,不管容易与否,我们要认同这个理念,并加以实践。为什么叫做难行苦行呢?就是因为不好做,如果容易做就不会称为难行苦行了。所以,虽然知道很困难,但还是要积极地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和正道相应。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赞叹别人其实也是他人快乐之因,所以不应该舍弃。一个真正修菩萨道的人关心的就是他乐,所以此时对于他乐之因,他可以直接接受,并且这样去做。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可能还需要花费一些周折才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就是不愿意让别人获得快乐,其实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快乐,那为什么他乐之因不应舍弃呢?需要转变一下思维,其实他乐之因也就是自己的快乐之因,和自己的快乐是挂钩的。我们的特点就是这样的,愿意正视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愿意正视对自己没有利益的。所以,如果单说:这是他乐之因的缘故,你不要舍弃。我们就会想:他人的快乐与我无关,虽然我已修菩萨道,但是我现在管不了他人。但是,如果说:他乐之因就是自己快乐之因。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呢?从发心贤善与否的缘起规律来看,如果我们在发心的过程当中,处于善心的状态,就会有好的回报;如果我们的心处在不好的状态,就会带来痛苦。所以,通过这种缘起规律来劝告我们:应该正视他人的快乐,不应该让别人不快乐。如果我们放弃了别人的快乐,其实就是舍弃自己的快乐。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前面讲“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这种快乐我当然愿意获得。但是赞叹他人是他人获得快乐,张三赞叹的是我的怨敌,我是不愿意他获得这种快乐的。这里面包括两个问题:第一、受赞者是怨敌,他受到了赞叹很高兴;第二、张三在赞叹的时候也获得快乐。但是,这恰恰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对赞者和受赞者两方面都有点意见。怨敌受赞我不愿意看到,张三赞叹我的怨敌,我对张三也没有好感,也不愿意他获得快乐。

  “谓他获乐故”可以从两方面讲:怨敌获得了受赞叹的快乐,张三获得了赞叹他人的快乐,而我作为和怨敌的对立面,不愿意他们获得快乐。如果以此为根据的话,“然汝厌彼乐,则应不予酬”,如果不愿意别人获得快乐,就不应该给予别人酬劳。但是“此坏现后世”,如果不给别人酬劳的话,第一,毁坏了现世的快乐;第二,毁坏了后世的快乐。

  此处的重点是:虽然我自己愿意获得快乐,但不愿意他人获得快乐,尤其是不愿意怨敌和赞叹怨敌的人获得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不愿意他人获得快乐,自己也没办法获得快乐。此处讲“则应不予酬”:比如你雇佣了工人为你做事情,应该给他报酬。但如果只是愿意自己获得快乐,不愿意他人获得快乐,那就不能给他报酬,这样他就没办法获得快乐。但是如果他不能获得快乐,自己也没办法获得快乐。今生当中因为你不给他工钱,他就会和你争吵,甚至殴打你、起诉你等等,这样一来你今生就不会快乐。另外,如果他帮你做了事你不给钱,就相当于偷盗,触犯了因果规律。本来应该给别人的钱不给,相当于不予取,这样严重的因果,导致后世你也没办法获得快乐,所以“此坏现后世”。而且作为一个菩萨,不愿意别人快乐的话,根本上已经失坏了菩萨应有的心态和行为。

  如果我不愿意对方快乐,我自己的快乐也会失坏,这就是因果规律。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我不愿意对方快乐就是恶心,它会带来恶果,这种心态会直接让自己的快乐失坏;如果我天天发愿盼着对方受苦,这样的恶心也将导致自己受苦。如果愿意对方快乐,愿一切众生快乐,这是善心,它会带来自己的快乐,在善心的状态中会给我们带来安乐;如果我不愿意对方乃至一切众生受苦,那么这种善心就会让自己斩断一切痛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要观修慈悲心、观修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个大善法。为什么要断掉我们自私自利的作意,要断掉我们的恶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有时候我们没有了知这样的规律,觉得如果天天去诅咒某个人,内心盼着他受苦,好像自己就很快乐了。其实这反而是会让自己不快乐,感受痛苦的直接因。

  如果我们要真正为自己负责,就应该开放我们的心胸,做应该做的事情,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愿一切众生斩断痛苦;愿一切众生的痛苦由我来承受,愿一切我的安乐让众生去享受,如果经常性这样去观修,把这个修法修得很纯熟、真实、自然、坚固,我们的快乐就垂手可得,痛苦就会消失无踪,永远断除。佛菩萨就是成功的事例,他们修这个修法已经成功了,我们如果这样去修也会逐渐成功。所以说“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他乐之因就是自乐之因,如果舍弃了他乐之因,自己就没办法获得快乐,这就是颂词“此坏现后世”含义。

  子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颂词的字面意思是,张三赞叹我的功德,我也愿他获得快乐,那么他赞叹我的怨敌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愿他获得快乐呢?我也应该愿他获得快乐。就像我愿赞叹我的人获得快乐一样,我也应该希望赞叹怨敌的张三同样获得快乐。如果在这两者之间做取舍,只愿赞叹我的人快乐,不愿赞叹怨敌的人快乐,这就是颠倒取舍,从道理上也是说不过去的。

  前一科判已经讲到“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如果我不愿对方快乐我就不会有快乐,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差别,我并不是一味地不愿张三快乐,如果张三赞叹我的时候,我当然是愿他快乐的。但是如果张三赞叹怨敌,我就不愿他快乐了。所以,我并不是一味地不愿对方快乐,如果和我有利、有关系的人,我愿他快乐,和我无关的人我就不愿他快乐。

  前面讲到,如果你不愿别人快乐,就相当于不给你的仆人酬劳,剥夺他的权力,这样是不对的。这里和前面的差别在于,赞叹我的人我愿他快乐,而赞叹怨敌的人我不愿他快乐,是这样承接下来的。

  “他赞吾德时”,张三赞叹我的时候,我心里很舒服,觉得张三这人不错,所以我对他就有好感,也愿他一切顺利、健康快乐,我们大家都有这种心态。同样是张三作为赞叹者,他赞叹我的时候,我愿他快乐,但他赞叹怨敌的功德时,我就不高兴了,其实这是不合理的。

  “何故我不乐”,同样是张三在赞叹,赞叹我的时候我就快乐,赞叹怨敌的时候我就不快乐,这从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他赞叹我,我愿意他获得快乐;他赞叹怨敌,是因为他认同怨敌的功德而欢喜赞叹,既然如此,我应该衷心地愿赞叹者张三,也能够因为赞叹怨敌的功德而获得快乐。

  如果真正生起这样的心态,遇到张三赞叹怨敌的时候,就可以止息嗔心。因为看不惯张三赞叹怨敌,不高兴而生嗔,如果能够打破颠倒取舍,张三赞叹怨敌,我也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而生嗔,所以这是止息嗔心的一种方便。

  葵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有时候我们会对令怨敌安乐的人生嗔心,但是我们要破除这样一种嗔恨。如果谁令我们的怨敌快乐,给他提供顺缘、对他赞叹等,在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要反观一下我们的发心。“初欲有情乐”,我们最初发心是愿一切有情快乐,包括怨敌在内。现在这个众生之一的怨敌获得快乐了,为什么不但不高兴反而嗔恨对方呢?这是不合理的。

  我们忆念最初的发心状态,我们进入菩萨道是真心诚意地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愿一切众生获得菩提果!我们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如果有一个众生获得快乐,我就应该高兴,但反观内心的时候,我们很多初学者做得远远不够。我们愿意看到有些人快乐,比如说亲友、自己喜欢的人,他们快乐了我就高兴;如果是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国家、不喜欢的民族,他们获得快乐、成功,心里就非常难受。

  反观我们的菩提心,问题出在没有平等之心。修菩提心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修法就是舍无量心,就是平衡这个关系。如果过于贪执亲方,可以通过某种修法把过度的贪执压下来;如果过于不喜欢怨敌,就通过某种修法把他的地位抬上去,在这样一压一抬之间就做到“舍”,即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我们对于亲友过份地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贪执,这时必须要观他的过失,让我们过度的贪心降温。我们对怨敌过度地不喜欢,打压他的一切功德,这时我们要观他的功德,把他的地位抬起来。经过这样的观修之后,我们才能做到“平等舍”,平等地对他们发慈心、悲心和喜心。虽然发心的时候愿一切有情快乐,做的时候却难以做到,究其原因就是偏袒心太重,所以必须要先修舍无量心。舍无量心修到一定程度,就能平等地去发慈心,悲心、喜心。

  四无量心的宣讲次第是慈悲喜舍,而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当中讲的修行次第是:首先要修舍心,把舍心修好,才能够做到平等慈、平等悲、平等喜。如果舍心不修好去修慈心,就会有偏袒。因为内心对亲友、怨敌本身就有偏袒,如果以偏袒的心态去修慈心,所有的力量会全部转移到亲友方面去;悲是拔苦,拔出的痛苦全是亲友的苦;喜,也全是亲友的安乐等等。如果最初不通过舍心来平衡,我们修的一切的慈、悲、喜都会有问题。如果把舍心修好了,修悲心拔苦的时候、修喜心的时候都能做到亲怨平等,这样修下来的菩提心就是平等心: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离苦,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的佛果。

  颂词中讲,要忆念我们最初的发心,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有许多具体的修法。未修的应该去修,没有了解的需要去了解。修好之后,我们发起的菩提心就能够做到平等,就能够破除对令怨敌安乐者的嗔恨,破除不平等心。

  今天的课就学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84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