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嗔惱心呢?我願對方痛苦,不願對方獲得利益的心態不對。這時就可以壓製住煩惱,一次、兩次成功壓製,就可以讓修安忍的心逐漸生起並強烈起來,這個方面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在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不願意我的怨敵受到恭敬和利養的實際原因是什麼呢?有時就是被概念害的,什麼概念呢?就是這個怨敵的概念。爲什麼說怨敵是個概念呢?同一個人,我對他的看法好,他就變成我的朋友,看法不好,他就變成我的怨敵。其實怨敵本身是個內心安立的概念而已,在佛法的很多理論和觀想中,就說怨敵真正傷害你可能就只有一次——某次因緣他可能罵過你、打過你或者傷害過你,就一次而已,在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當中,他其實並沒有對你作傷害,他還要睡覺,還要做很多事情,很多時間中你們根本碰不到面。如果我們把這些客觀的因素加進去觀察,其實這個所謂的怨敵對我們作的傷害是很少的。但是因爲我們抛不開這個怨敵概念的緣故,一輩子都受它所困,一輩子都覺得這個人是我的怨敵,想起來就氣,其實很多問題是自己給自己造成的。如果把這個所謂怨敵的標簽、概念抛棄之後,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怨敵存在。
所以說,這個所謂的、我們不高興的怨敵或在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邁不過去的坎,就是個概念而已。此處我們只是用怨敵的概念來說明問題,還有很多其他所謂的概念,我們生活在概念當中,如“親人”,或者“我”等等,其實一個個觀察下來都沒有實質,全都是自己的概念,自己活在概念當中,被很多概念所困擾。我們要通過學習佛法來打破這些固有的概念和執著。當然最細微的概念是用空性、無二慧、無二取的智慧打破的,一切起心動念都是分別念而已,全都是無自性的,安住在空性當中,一切概念自然就化解了,我們就現前了實相的證悟。
下面我們繼續分析頌詞。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
妒憎富貴者,豈有菩提心?
頌詞的意思是講,如果我們不願別人獲得微少利益的話,怎麼可能願他獲得殊勝的覺悟呢?如果嫉妒、憎恨富貴者,那麼這種相續是沒有菩提心的。有時我們自诩是菩薩、是修菩提心的人,但是我們要看一看,在修菩提心的過程中,是不是真正和菩提心相應?作爲一個初學者,每個起心動念都和菩提心相應,這也是做不到的事情。在生了嗔恨心和不好的作意之後,至少我們要反觀我這個心態是不是正確?如果不正確,我就要補救、忏悔。如果認識到這個問題是不對的,下一次這種心態再産生的時候,就不會像完全沒有對治時肆無忌憚地産生了。所以說,只要我們認識這是不對的、錯誤的,那麼第二次再生起嗔心的時候,這種善心一定會帶進去,然後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去接受實相。所以我們需要長時間來習慣很多的修法,讓自己的心和修法相融合。
對修行者來講,在修行佛法的過程當中,有一點比較重要,我們可以探討這個問題,哪一點比較重要呢?就是時間,時間很重要。我們在和修道的人互相接觸的時候,或者有些道友在提問題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相同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覺得我學了這個修法之後好象用不上,或者有時能用上,很多時候用不上,有點著急。其實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是修法的問題,有時候就是時間的問題,時間太短了,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消化,去認同修法。很多時候我們想在很短的時間當中,馬上就能收獲奇效。其實並不是我們本身有什麼問題,真正有問題的就是我們太著急,太著急本身是一個問題。
很多教義需要我們再再地學習,用很長時間去反複串習,在短期看來,它的功效和作用並沒有辦法很快顯露。如果我們反複修學這個法,反複去融于自心,再過幾年或十幾年的時候,它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我們慢慢接受了這種說法,內心接受了這種教義。內心一旦接受之後,我們處理事情的方法就不一樣了。
有時我們剛剛學了幾個月或幾年的教法,覺得雖然學了這麼多,好象沒有産生實際的功效。當然一方面我們以前也講過,馬上要産生功效,這是有困難的,因爲無始以來實執的力量的確太強了,而現在我們修行的力量太弱,有時我們就反複強調這個方面。但是我們今天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我們的時間不夠,時間太短了,如果時間長一點,我們再再串習這個修法,到了一定的量之後,我們的心就發生改變。比如我們剛開始學空性的教法時,覺得特別抽象:明明我是看到這個東西,明明我能摸到這個東西,但它就是空性的、無自性的。我們覺得這兩個概念難以融合,太難理解了。但是如果把空性的教法慢慢學下去,學很長時間之後,過幾年再來看我們的相續,就會發現我的內心深處,其實對空性的觀點已經接受了。我再來看這個物體,就覺得它顯現的當下就是空性的,任何問題都沒有,我就很自然地已經接受它了。這個變化是從哪裏來的呢?一方面當然與我們持續不斷地學習有關,一方面還是時間問題,需要時間來消化、接受它。
如果時間夠長,我們的相續一定能夠被佛法所影響,因爲佛法所開顯的就是我們心的本來狀態,就是心的實相。安忍也好、發菩提心也好、空性也好,內心本身的狀態就是這樣的,隨著我們修行的時間長了之後,慢慢我們就開始接受它了,最後還能夠在我們的相續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利他的思想也一樣,剛開始總是受到自私自利心的影響,佛經論典中總是說利他、放棄一切自利,但我自己好象怎麼也放不下。不過不要緊,我們只要學下去,慢慢學下去。最後就發現,利他的思想在我們的實踐中生起來了,站住腳了。之後雖然可能還會産生自利心,但是已經不強了,總有一種對治。內心産生自利的時候,總是隱約覺得不對,一觀察,就是利他的思想已經在起作用了。所以,利他思想越來越強大,自利心就越來越弱了。剛開始時,要讓我們放棄自己的一切利益去利他,這是根本不可思議、不能接受的,但最後過了十幾二十年再看,很自然就能接受這個觀念了。
我們再探討這個問題。有些人剛剛學了幾個月、兩叁年,就覺得學了佛法對相續沒有改變,或者還會再再産生煩惱,其實不要那麼著急,初學的一般凡夫,出現這種狀況是正常的反應,不是什麼反常的問題,因爲佛法是慢慢影響我們的。以前我們沒分析過這個問題,他認爲我學了這個教法,至少應該有一個預期,但爲什麼不出現呢?其實這種想法能夠産生,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結果。只要我們不放棄,慢慢再學下去,雖然不會有一種翻天覆地的轉變,但是轉變是一定會有的。就好象冬天地底下的竹筍,我們在地面看不到它的生長,看不到不等于沒有,它在慢慢地長,到一定的時候就一下破土而出,我們說竹筍在這呢,它已經長出來了。很多改變是悄悄進行的,所以在修法過程中不要過于著急。
當然,不著急不是讓我們去懶散,完全沒有這個意思。有時我們自己太過于著急的緣故,往往就會錯掉很多最寶貴的經驗、很多好東西。我盼著發生奇迹,馬上發生一個驚天動地的轉變,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學到佛法,明天就想成佛,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個我執的體現。如果不著急,慢慢學下去,因爲學習佛法也是消亡我執的過程,如果感應遲遲不發生,我希望的東西不出現,就是在打磨我執、打擊我執。對我們來講,不學習佛法或者學習佛法不順利,就感覺很挫折,很失敗。其實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這個失敗是誰在失敗?是我執本身在感到失敗,這是個好事,是好現象,這個我執受到打擊了。如果我們能夠正視這個問題,經過一次次打擊之後,我執心就慢慢平複了,就能更加清楚、冷靜地看待問題。所以我們在修法的過程中不要太冒進,實際上很多問題都是因冒進而來。
如果我們踏踏實實慢慢去學、去修煉,雖然不會一下子發生很大的轉變,但關鍵是心相續會逐漸逐漸地改變。佛法肯定是有利益的,不管我們是在聞思還是打坐,它肯定會發生。就像打坐的人,坐了一百天,可能九十九天都沒有任何的動靜。比如無著菩薩在雞足山觀修彌勒菩薩十二年,一點反應都沒有,連個善夢都沒有做過,但是最後,他還是親見了彌勒菩薩尊顔。其實他的改變在第一次觀修的時候就開始了,但只不過這個改變比較微小,是次第發生的。最後當他看到老母狗時,十二年當中累積起來的資糧一下子爆發了,他對母狗産生了不可抑製的大悲心。大乘菩薩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大悲心。依靠這種大悲心不可抑製的爆發,之後就發生了彌勒菩薩的顯現。雖然十二年觀修,沒有一次善夢,但是依靠這十二年的累積最後才出現這個善果。
對我們而言也一樣。我們修佛法時,如果幾個月沒有出現什麼感應,我們就好灰心,其實以無著菩薩這麼利的根基,他是佛授記的人,也曾經十二年沒有生起一個善夢。這對我們來講是一種啓示:第一,我們是什麼根基?第二,我們積累了多少資糧?我們在十二年當中是不是精進地修習?都要觀察。所以我們幾年、幾個月沒有反應非常正常,還要繼續學習。
有個大德在講到這個問題時說:如果你在幾個月、幾年當中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因果錯亂,而是因果不虛的表現。爲什麼不會出現感應?就因爲因果的資糧還沒有達到。它因緣沒有聚集,所以不會發生顯現。什麼時候出現了果,說明因緣到了,在因緣沒有到之前,都要努力修行。該聞思要聞思,該修行要修行。今天累積,明天累積,不斷地累積下去,就如世間有言“不問收獲,只問耕耘”,只要耕耘了,你不想,收獲都會來;每天想收獲,想得太多了,反而忘記了種因——耕耘的事不做,每天只是空想我怎樣才能馬上收獲,空想今天證悟、明天證悟,把時間花在這上面,忽略了因緣的累積,其實沒有意義,果是不會發生的,沒有理由發生。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的…
《《入菩薩行論》第8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