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的竞争对手受苦,比如在工作单位里、公司里有个竞争对手,我很愿意对方倒霉、或者做错事情被批评、被革职、降工资、扣奖金,乃至被开除,或者怎么怎么样。平时两个竞争对手之间,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或者修行人对修行人之间也是这样,比如,这个人很有福德有智慧有口才,然后自己似乎也觉得对他有些看不惯……诸如此类,世间出世间都会有。
如果我们平时经常有这样的心态,盼着对方受苦,盼着怨敌受苦,对方受苦了,我自己觉得很高兴的话,那么寂天菩萨就送我们一句话,我们要记住“招祸岂过此”。
我们觉得没什么,但是寂天菩萨就说,这是很大的过患,所能招致的过患当中没有超过这样的,没有比这更严重的过患。一方面是因为随喜别人过失的过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这种心态的生起标志着菩提心已经严重退失、亏损了,过患太大了。
本来发菩提心的时候,是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利益,但是现在呢?我们第一是盼着敌人受苦,盼着对方受苦。第二对方受苦之后,我居然很高兴。那我们的菩提心到底在哪?我们还算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吗?根本不算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招祸岂过此”,过患真的是太大了。因为离菩提心的正道,已经偏得太远太远了,应该回头。再不回头的话,自己会彻底失去菩提心的。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思考。
当然,作为内心的习气,我们有一个固有的思维模式,就是盼着怨敌受苦。如果让自己改变这个心态,就觉得很痛苦。但是不管怎样,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对于修菩提心的人来讲。再痛苦再难以改正,我们都要去尝试慢慢改正它。如果不改正,我们永远是一个凡夫众生。改正之后,我们就会相应于菩提道、相应于圣者,才有希望获得真正的圣者果位,才有希望真正地远离一切轮回的思维和轮回的果。
下面讲这个例子:嗔心就像一个渔夫,他下了诱饵把我们钩上来,之后装进鱼篓拿回家,把鱼杀死拿去烹调。诱饵可以说是我们贪执的东西,或者就是我们当前遇到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因为当前遇到的一些事情或人产生嗔恨心,这就是渔夫抛出的诱饵。比如,遇到别人打我或者欺负我,其实这个就是诱饵。如果我遇到的时候拒绝了,那么藏在诱饵后面的渔夫,也就没办法得逞。如果我没有拒绝诱惑,遇到诱饵就吞钩了,这个嗔恨心的渔夫就容易控制我们了。
所以我们遇到某些人和事本身是个诱饵,鱼直接接触的首先是鱼饵,我们首先直接接触的是什么?就是人和事。比如自己的家人或者同事、顶头上司,或者外面的任何一个人,就相当于鱼饵。遇到鱼饵的时候,这个鱼它是吞饵,还是拒绝、游走,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如果是选择吞饵,就相当于我采取强烈反应,他伤害我我就伤害他。如果遇到事情这个“鱼饵”的时候,我采取安忍,就相当于鱼抵制住了诱惑,游走了。我们一旦生了嗔心,就会被嗔心的渔夫的利钩所钩执,我们就会堕入地狱,受到狱卒的折磨。如果我们选择安忍,就不会被嗔心的铁钩钩住,然后被钩到鱼篓中受到煎炸的痛苦。因此如果修安忍,就能避免后面这一系列的痛苦。如果遇到鱼饵的时候,我们没有抵制,那么就会感受到一系列痛苦。
实际上,鱼是游走在很多饵之间,因为渔夫不只一个。河边很多渔夫都在拿钓竿钓鱼,他们下了很多饵。我们在生活和修法当中,也会遇到很多饵,遇到很多人和事。这时如果我们选择了安忍,很多痛苦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如果我们以牙还牙,别人欺负我我就欺负回去,或者别人伤害我,我就生嗔心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就会不断地吞钩,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到地狱受苦。每生一次嗔心,就是一次堕地狱的因缘,所以我们不注意的话,每天都会造很多堕恶趣的因缘。
因此我们要小心翼翼的。第一,每天遇到人和事的时候,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第二,每天我们要在事后,或者在睡前,对一天的罪业做一个忏悔,尽量不要让它过夜。这样就可以减少罪业带来的不好影响。
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我们应该好好思维。否则,如果我们经常遇到事情就发火的话,其实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已经上了嗔恨心渔夫的铁钩了,后果是非常悲惨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思维。
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科判。
壬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这里世间法只是以赞誉为例。谁阻碍我和我的亲友得到赞誉,其实并不是真的有害。我们还要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通过这两个观想,来有效地制止我们的嗔恨心。
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丑一、赞誉无有利乐:
赞誉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利乐,若有人对赞誉作阻碍的话,对我们也没有什么伤害。这里用四个颂词说明赞誉无有利乐。今天讲第一个颂词。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受赞享荣耀”,我们受到赞叹的时候,我们感觉很荣耀。其实这种荣耀“非福非长寿”,它并不是我们福德的因,也不是长寿的因,没办法给我们带来力量,也没办法免去疾病,更不是我们身体安乐的因。
既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利乐,那么赞誉获得也好,或者失去也好,或者怨敌破坏我们的赞誉,对我们没有害的缘故,为什么要生嗔呢?如果谁破坏我的声誉,谁在造我的谣,谁在诽谤我,破坏我的好口碑,我们就很容易对他产生嗔恨心。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会有这种反应。
我们遇到这个情况要怎么做?我们首先要分析赞誉到底有没有实质。分析以后就知道,没有实质和利乐可言。我们要把这种观念融入到我们的内心当中。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再遇到谁去诽谤我们的名誉的时候,或者阻碍我们获得赞誉的时候,由于我们知道赞誉没有实质,就可以有效地制止嗔心。
其实这些颂词的意义很深广,我们只是听一两次,也不一定马上产生效果。就像前面讲的,我们要反复学、反复去观察,时间长了之后,这些意义就慢慢融入到我们心相续当中去了。到一定时候,我们就能深深地认识到赞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谁再去诽谤它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动怒了。
下面我们分析“受赞享荣耀”,在五个方面没有实质的意义。
第一,“非福”。赞誉是不是有利于未来的福德?比如,布施的福德会带来财富,持戒的福德会带来人天果报,安忍的福德带来相好等等。那么赞誉是不是像这些福德一样,有利于未来呢?并没有。我今世获得赞誉了,后世我就可以通过这个赞誉,获得很大的福报——没有这样的事情。虽然有可能别人赞叹你的名声好,赞叹你是个好人,赞叹你是个好修行人,赞叹你口碑非常好……但是,赞叹本身不是有利于未来的福德因,它是没有实质的,“非福”的意思就是如此。
第二,“非长寿”。会不会因为你得到了赞叹,你就获得长寿呢?实际上赞叹也不是长寿的因。有些人的口碑很好,但死得很早。一个人长寿不长寿,不在于有没有获得赞叹。长寿就在于你以前有没有伤害过众生,或者你放过生没有。如果你曾经伤害过众生,这个伤害众生的业因成熟了,即使你布施获得了很多福报,或者你获得了很多的赞叹,也不会长寿。如果你以前做过放生,即便没人赞叹,你也会长寿。所以,赞叹和长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大家都喜欢长寿,但是赞叹是不是获得长寿的因呢?不是。所以,赞叹也没有实质。
第三,“非力”,赞叹会不会让你身强力壮?赞叹本身不是身强力壮的因。那么身强力壮的因是什么?比如帮助别人推车,帮助别人修房子……反正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就去帮助。有些经典当中讲,如果佛塔破损了,你去修缮,或者塔外表脱落了,你去刷白漆。像这样的话,就是身强力壮的正因。如果你没做这个正因,单单获得赞叹,它是无法获得身强力壮的果的。所以,它没有实质。
第四,“非免疫”。赞叹能够让你健康无病吗?也不能。无病也需要以前做过利益众生的事情。比如,在《贤愚经》当中讲,曾经以前有个人,他救了一个被判了死刑、即将被杀的人。他劝说国王放了这个死刑犯,然后让这个死刑犯去修道。以此因缘,他在九十一个大劫当中一点儿都不生病。这是很难思议的,就我们现在的世间,一个人一生当中没病都很难得,何况在九十一劫中丝毫没有病?所以,无病的前因是什么?就是放生,救众生的命。
当然有人说,我现在放了这么多生命,为什么我还有病?这是两套因果的,现在身体有病是因为以前伤害众生的业因成熟,现在放生是以后无病的因。有的时候,我们就把两套因果整成一套因果。他认为,我放了生我就应该无病,如果有病,就说明放生没用。不是这样的。恰恰是因果不虚的缘故,以前伤害众生的因成熟,所以现在有病,现在放生这个因导致以后无病,每一条因果线都是清晰的,绝对不会混淆。所以,健康无病有以前的因,而赞叹本身无法让我们身体无病。赞叹不是正因,所以它没有实质性的利益。
第五,“非令身安乐”,那么能不能让我们的身体舒适呢?身体安乐也有以前的正因,比如修行佛法等。《入行论·精进品》有一句颂词“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就是讲菩萨在轮回中度化众生,没有身心的痛苦,所以他可以长久安住轮回。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修持福德,而福德的因导致身体舒适。“智巧令心安”,他智慧很善巧,所以他心也很舒适。所以,身体舒适的因是福德,而赞誉本身不是福德。因此,赞叹无法引得身体的舒适,所以没有实质意义。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发现赞誉无法给我们带来实际意义,所以“赞誉无有利乐”。既然没有实际利益了,别人阻碍我们获得这种利乐,也对我们实际没有什么伤害,那么为什么要对对方产生嗔恨心呢?实际上是不应该的。
今天的课就学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86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