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敌造罪作障者;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
这两个科判中一个造罪,一个行善。要注意的是,这里造罪、行善不是通常讲的造作罪业、行持善业的意思。这里造罪是指伤害的意思,行善是利益的意思。
“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就是谁障碍我的怨敌受伤害,我就要生嗔。第二个科判是“破嗔于亲友行善者”,即谁对我和我的亲友获得利益作障碍,我就嗔恨他。“破嗔”即破除这种嗔心。把这个科判理解清楚了,下面的颂词就比较容易理解。
壬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第一个科判是“敌人痛苦于己不利”。如果敌人痛苦对我真正有利益,我也可以看着敌人受苦。但是,其实敌人痛苦不痛苦对我来讲,并没有办法产生利他的关系。第二个科判,我希望敌人痛苦的心,对我的菩提心是有很大伤害的。所以要制止这种心的生起。
癸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字面上的意思是,纵然自己让敌人不高兴,那么我自己有什么可以欢喜的呢?只是内心盼着敌人受苦,也不会成为真正损害他人的因缘。
进一步观察这个颂词的意思,即便是敌人非常不高兴,内心当中每天都在郁闷不乐、痛苦不堪,我们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为什么因为敌人不高兴,我们就很高兴呢?其实仔细分析时,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敌人不高兴是因为他曾经造了不高兴的业因,敌人不高兴和我高兴之间并没有一个因果关系。所以说敌人不高兴,其实我自己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但是现象是什么样呢?情况就是,当看到我的怨敌痛苦的时候,我内心当中就感觉很快意,觉得很舒服。比如我和张三关系非常不好,不知哪一天张三忽然得了重病,或者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他很痛苦,他全家都很痛苦,我就觉得非常高兴。
或者再放宽范围:如我很不喜欢某一个民族,那么这个民族突然受到很大打击,或者民族内部出了很多丑闻,我听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高兴。或者某个我不喜欢的国家,突然受到了袭击或者爆发了战争等等,自己也很高兴。然而,这个心态对自己来讲有什么可乐的呢?
当然从现象上讲,看到这个情况的发生,我们有些人觉得很舒服。其实自己本来没有真正得到可以快乐的因素,只是看到敌人不高兴,严格来讲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情况,却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快乐。这是一般的世间人,或者我们在修习菩提心、初入菩提心教法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的情况。
此处我们要分析,生起这种心理其实是没有什么理由的,敌人受苦这件事里面,其实没有什么真正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的根据。生起快乐的理由根本是找不到的,纵然敌人不高兴我又有何可快乐的呢?二者之间根本不成立因果关系。“唯盼敌受苦”,有些时候我们是盼望别人受苦,尤其是我们和对方、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自己和其他人出现敌对的时候,我们就很期盼对方能够受苦。只要敌人受苦,我们似乎就很高兴,所以我们总是盼着敌人受苦。但是,总是盼着敌人受苦,也不会成为损害他的因缘,也就说敌人受苦要观待他自己有没有恶因。他没有恶因而我们盼着他受苦,实际上我们的想法也不会因此就变成现实。但如果别人有这个苦因受了苦,是因为恶因成熟他才受苦,并不是我盼着他受苦他才受苦。因为他相续中的罪业成熟了,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我快乐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意识作了一种非理作意。敌人的痛苦和我的快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我盼着敌人受苦,敌人也不一定受苦。但我们平时所做的事情,恰恰和这种情理之事完全相反。敌人不高兴我就开始快乐,然后我也天天盼着敌人受苦。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内心还没有真正安立一个正常的因果规律。所以观待来看,敌人痛苦于我没有什么利益。即便是敌人非常痛苦了,已经痛苦到极点了,或者堕到地狱了,但是对我来讲,有什么可以快乐的呢?自己内心当中并没有真正产生快乐的因缘。
如果有真正快乐的因缘,与前面我们分析的一样,若敌人痛苦就是我快乐的因缘,成为一种直接因果关系的话,那么有些怨敌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堕地狱了,按理来讲我也应该产生很大的欢喜心。但是很多怨敌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堕到地狱,感受了最为猛烈的痛苦,而自己却没有在那时立即快乐起来。不知道这个情况,我就不快乐,知道了才快乐。由此可见,就是因为我和怨敌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所谓怨敌关系,而我恰恰看到他受苦,才好像感到快乐。其实真正分析下来,即严格观察的时候,敌人痛苦不等于我快乐,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仅是一种非理作意而已。
癸二、愿怨敌痛苦之心有害。
汝愿纵得偿,他苦有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首先看颂词的意思,“汝愿纵得偿”,就算是你愿对方受苦的心如愿以偿了,他真正痛苦了,那么你又有什么可以欢喜的呢?如果因为满足了我愿他受苦的心愿的话,“招祸岂过此”,寂天菩萨说:那么你这种心愿所招致的过患“岂过此”,还有比这更大的过患吗?
打个比喻讲,如果一条鱼被渔夫的利钩所钩执,它一定会被这个渔夫暂时放在鱼篓当中,究竟肯定会在厨房当中被煎炸,受极大的痛苦。同样的道理,如果众生被嗔心的利钩所钩执,一定会在地狱当中遭受狱卒的兵器伤害,感受很长时间的痛苦,字面上的意思就这样理解。
对“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和前面的“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做一个连接。因为前面我们盼着敌人受苦,寂天菩萨说了“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你只是盼着敌人受苦,也不成为损害他的因缘。因为他没有这种痛苦的因,没有造恶业的话,你怎么盼他受苦,他也不会受苦。比如佛陀,他已经完全断除了导致痛苦的恶业,所以即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天天盼着佛受苦,但佛的相续中根本没有受苦的因缘,因此,再多人盼着他受苦,也不会成为损害佛的因。如果怨敌相续中以前造过恶业,在你盼着他受苦的时候,他的确也因为恶因成熟而受苦了,“汝愿纵得偿”——你盼他受苦的愿望得以实现了。即便他受了痛苦,“汝何乐”,你又有什么快乐的呢?他受到很大的苦和你自己快乐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他苦汝何乐”?有什么让你值得高兴的?没有。
“若谓满我愿”,就是跟着前面两句话的问答而来。其实对我而言,并没有因为敌人受苦,我就马上能感受到快乐,这个直接的因果关系是没有的。但是,因为我盼他受苦,他一受苦之后好像满足了我的愿望,我是因为心愿满足了而快乐,关键问题在这儿。
为什么说看到怨敌受苦的时候我快乐呢?其实我们前面分析了,怨敌痛苦和我快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没有因果关系表明,并不是他一痛苦,我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快乐,这种因果关系是没有的。
既然没有这个因果关系,为什么看到怨敌受苦的时候,我就真正感受到快乐呢?的的确确在现实当中,当我们看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国家民族,他们在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觉得好像有点舒服。既然没有因果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个地方回答了:“满我愿”。并不是说敌人的痛苦和我的安乐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那么,我的快乐来自哪里呢?因为我盼着对方受苦,现在我看到对方苦了,我内心当中得到满足。这种所谓的“快乐”是来自我的愿望的满足。有的时候在我内心深处,可能多多少少盼着敌人不舒服、盼着敌人受苦等等,当我看到这个怨敌受苦的时候,我的这种愿望得到满足了。
这是一种满足的快乐,而不是由真正的因果关系产生的快乐。敌人痛苦我就乐,这种因果关系没有,而是我愿他苦,他现在苦了,我感觉我满足了。这种满我愿的快乐,其实是不善的一种恶心。这种所谓快乐是恶因带来的,夹杂痛苦之因,夹杂恶业。所以,寂天论师马上讲“招祸岂过此”。如果是因为满足了我的愿望,所以我高兴,那么这种幸灾乐祸的心态所招致的祸,那是非常大的。“招祸岂过此”,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祸患吗?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以前有两个修行者——两个格西。这两个修行者相互之间有矛盾,相互敌对,内心当中都盼着对方受苦,盼着对方身败名裂等等……有一次,其中一个修行者从外面回来,很高兴地吩咐小徒弟去烧一壶好茶,因为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侍者把茶烧好问:“上师有什么好消息?”“告诉你,我们对手有女人了,他破戒了。”言下之意就是,对手破戒之后,紧接着就是身败名裂。他看到这种情况时,就判断他的对手要受苦了。现在他的对手果然就出现了身败名裂的因,所以他就觉得很高兴很欢喜。
这个故事有两种版本。前一个版本是,结束之后有另外一个大德评价说,这两个人谁的过失大呢?其实都差不多,或者后面的人过失更大。前面那个人因为破了戒律,当然有很大过失。但是后面那个人随喜而且宣扬它,这样他的过失应该更胜一筹。大德评价的时候也很不高兴,所以“招祸岂过此”,他所招的过失,其实是很大的。还有另外一种版本:这个格西讲完之后,小侍者还有点正念,他说:“上师,我还以为你见了本尊了呢!你见本尊了,我们要煮个好茶来庆祝,这哪是什么好消息呢?”小侍者觉得这不是好消息。
总而言之,“招祸岂过此”。我们平常也经常盼着我…
《《入菩萨行论》第86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