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6课

  

《入菩萨行论》第86课

  

  我们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现在仍讲第二个科判“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前面颂词分析了,没有获得利养的因,是因为自己不具足前世的福善、今生的功德和对方的信心。如果自己没有修持或者守护获得利养的因,那么就应该嗔恨自己,不应该嗔恨施主和怨敌。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对于以前自己所做的这些恶因,没有一点点忧愧的神色,难道还想要去和以前培过福德的人去竞胜吗?这是绝对不应该的事情。

  这里进一步分析,一方面自己曾经造过的恶业,应该通过反思而认知;另一方面,如果还有没有具足的福德,就应该去具足。如果没有真正重视以前的恶业,还想进一步地去竞争、打击已经获得福报的人,这样就是错上加错的发心和行为。

  “于昔所为恶”,由于以前没有真正地去修持获得福善的正因,比如因为悭吝没有供养三宝、供养僧众,没有布施其他痛苦的有情,这就是“所为恶”。今生中也没有修持福报、持戒、闻思修等的功德。自己在反观的时候,通过没有获得利养这一点这个果,反推没有获得利养的因,应该有忧愧之心。

  前面讲过,在安忍苦的过程当中,痛苦也有很多功德,它可以让自己产生惭愧、羞恶、乐行善等诸多功德,此处也是如此。平时我们在修法、生活当中,如果遇到了打击、挫折、没有利养、没有福报的情况,对我们来讲还是有意义的。关键看我们怎么样去思维面对这个问题。如果在遇到违缘打击的时候,怨天尤人、迁怒于人,或者把问题归结到上师三宝上面,这是不正确的。这样有可能通过违缘本身,又衍生了其他的罪业,这不是修菩提心的人应该有的反应。

  如果我们把所学的佛法,活用在生活和修法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上,由这个果来推因——比如现在我遇到了违缘,通过违缘的果来推因,为什么会遇到这个违缘呢?是因为前世或者今世,自己做过这方面的恶业,通过这个违缘应验了因果不虚,这样就可以引发忏罪的善法,就会想到培福、祈祷上师三宝、代受众生的痛苦等等。通过这个修法,可以引发内心当中的善念。由果了知恶因,然后引发一系列的修法和善念。这就是在活用佛法,以一个事情为契机,引发相续中平时学习佛法所得到的正见和因果观。这对我们的修法,今生后世都有真正的利益。

  如果相续中没有具足智慧,受到违缘打击的时候,有可能做出一些负面的反应,导致恶性循环的因果。我们学习了佛法,就有了生活、修法当中的指南。有的时候很多事情难以避免,再怎么样努力,也难以避免结果的产生,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但是可以改变心态。心态我是可以自主的。虽然事情结果本身没办法改变,但是面对它的心态可以通过佛法去调整。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我们在生活和修法过程中,从来不缺少这方面的素材。这些素材每天都有,每一刹那都有。在修学佛法时,不要认为修学佛法是佛法的系统,还有另外一个世俗的系统。在上班、生活的时候,按照世俗的标准去做;在打坐和道友共修的时候,按照佛法的系统去做,佛法和世间法完全脱节了,这是不正确的。

  有时候我们觉得修学佛法的时间太短,很多时间、精力都放在世间法上面,认为修学佛法就是在佛堂打坐的半小时,念诵课诵几十分钟、一个小时,早晚打坐二十分钟的时间是修佛法,其他的时间都没有办法修学佛法。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我们可能要有专门的时间来修学佛法。现在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教的思想、佛教的智慧呢?是为了用在我们的生活修法中。其实平时修行的素材从来就不缺少,因为佛法和世间法二者之间并不是两条路,修学佛法可以贯穿在生活当中。

  比如我们观察无常,就是对世间的人和物观无常;观暇满难得,是对现在的人身观难得;观大悲,是对世间上的众生观大悲;修空性,并不是抛开现在的身心与世界之外,单独找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观空性,而是对现在所显现的、当前的身心、世界,当前所执著的东西观空性。所以,佛法从来没有离开世间法。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离开了世间去寻求菩提,“恰似觅兔角”,去寻找兔角就有问题了。

  修佛法就是观察世间的本质,怎么样用佛法的智慧去对待它。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个是沿世间法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一个是以佛法的思想来对待世间法。

  世间法的本质,从它的实相来讲,没有离开过佛教所讲的实相和本质。佛教的修行不是完全抛开世间法,在世间法之外,单独地去找一个所谓清净的佛法。既然这样,我们就要用学习经典、论典所获得的智慧,去观待当前的事情。对于佛法修习得非常熟悉的人来讲,面对世间的任何人和事物,他都可以完全应对无碍。

  当然,如果我们修学佛法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有时就会觉得佛法和世间法有抵触。我们以佛教的观点去观察世间法,有时会得到一些在感觉上与世间法相抵触的结论。其实佛教的思想和世间法没有真正的抵触,而是在运用佛法的时候,由于自己对佛法的见解、修行不太完善,才会发生抵触。

  在佛菩萨或修行有素的修行者看来,每一个在我们眼前显现的、耳朵里听到的、所接触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修学佛法的素材。这样我们修法的素材就很多了,并不是我们重新发掘了修行佛法的素材,这些素材本来就有。只不过我们自己对佛法的认知有偏见,认为离开了这些素材之外还有一个佛法,没有运用这些素材来修行佛法。

  我们通过佛法智慧观察就会发现,看到的任何东西、接触的任何人,都可以用佛法的观念来应对,去培养我们的菩提心、出离心,这就是在生活当中活用佛法。我们应把佛法的观点运用在生活、学习和修行当中,培养全天候的修行,当然这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串习,之后才可以获得这种智慧。不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可以获得的,但是可以作为预期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靠近,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观察问题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佛法就在世间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修行的素材。比如每天都有各方面的问题,这样可以去修持安忍制止自己的嗔恨,对自己的家人、儿女、邻居,都可以修安忍;有时生活非常不如意,也可以在这方面修安忍。

  常说人无完人,人也许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可能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一个可以修持安忍的对境。穷人被生活所困,富裕的人虽然在生活方面没有负担,但是内心的压力比较重。《中观四百论》中圣天菩萨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教诫,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观察。在一次又一次修安忍的挑战当中,我们内心佛法的思想观念就一次次地加强,还可以让我们去面对每天新出现的挑战。在每一刹那,每一个事物当中,用佛法的思想修持菩提心、慈悲心、空性见和无常观。

  所以,我们在和别人接触、谈生意的时候,并不是必须要抛开佛法。谈生意也有菩提心、空性见,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之处。我们通过长时间闻思之后,掌握了适合自己观修的窍诀,可以用来面对生活当中的人和事。世间中本来不缺少修行的素材,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分析都可以获得。

  颂词当中提到,自己以前所造的恶业,通过果去分析,可以产生忧愧心,然后再产生培福的心,接下来产生菩提心。如果我们遇到事情时没有如理面对,对于自己碰到的挫折、违缘没有忧愧色,反而对曾经培福报的人产生不好的心态就不对了。那么是产生什么样的“竞胜”呢?这个“竞胜”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竞争,压服对方,其实这里有嫉妒嗔恨之类的意思。

  “曾得培福者”,直接来讲指的就是怨敌。怨敌前世培了福德,今生当中由功德得到了信心、善根。我们对自己曾经不具足的功德,所造的恶业没有忧愧色,还要对曾经培过福德的怨敌产生嗔恨,那就不对。间接地讲是对施主,谁对我的怨敌做供养,我不单单对怨敌本人不高兴,还对给他帮助的施主也产生不高兴的心态。施主也是曾经培了福德,今生当中有财力的人,我们对这种有福德的施主也产生不高兴,这也是不对的。

  这里面体现了两层意思,对以前的恶无忧愧色,还要去打击有福报的人就错上加错;引申出来的意思——对以前造的恶要忏悔,想获得利养就应该认真地修持佛法。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为了获得世间的福报去修持善法,在《大圆满心性休息》等论典中讲到,如果对利养非常有兴趣的话,应该发誓成佛。因为佛在获得利养、赞叹、功德等方面,在所有凡圣里面是最为超胜的,他获得的是整个三界的供养和赞叹。如果我们对利养、名声很有兴趣的话,应该修菩提心,应该修学佛法。我们可以利用当前对赞叹、福德、利养的这种欢喜心作为引导,成为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一种方便。大乘佛教当中,并不是鼓励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世间的福报上,因为必定没有什么意义。颂词中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不应该嗔恨曾经造过福报的人。

  辛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分二:

  首先看这个科判,“所欲者”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所欲”,指我喜欢怨敌受到伤害;第二个“所欲”,指我希望我所有的亲友得到功德、利益,这是科判中“所欲”的意思。“障碍所欲”,谁障碍怨敌获得不愉快,获得不好的事情,我就对他生嗔。本来希望我的怨敌受到伤害,那么谁障碍这个事情发生,这就是障碍所欲,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我希望我和我的亲友得到利益,谁障碍我和我的亲友获得利益,就是障碍所欲,对于障碍所欲者生嗔。面对这两种情况就很容易生嗔心。所以说要遮破这种嗔心。下面分科判就讲得很清楚。

  一、破嗔于怨…

《《入菩萨行论》第86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