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87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佛菩薩並不追求名聲,他們追求的是真實的菩薩道。他們的發心是爲了一心一意利益衆生,爲了利益衆生而修道,而做利益衆生的事業,在做這個真實事業的過程中,附帶地獲得了名聲,對于這些附帶獲得名聲的聖者來講,有名聲無名聲都無所謂,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有名聲他可以用這個名聲做事情。

  但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他們的名聲是追求得來的。他主要就是追求名聲,所以就要付出相應代價,什麼代價呢?失財喪命、死時不得樂。首先我們看通過失財獲得名聲:以前古代有一種稱呼叫善人,有些人想獲得善人的名稱,獲得善人的名稱需要做什麼事呢?必須大量地施舍財物,修橋、補路、開倉放糧,救濟貧窮等等。比如現在的人爲了得到慈善家的名稱,他必須頻頻去做很多好事引發媒體的報道,之後他才會被大家所熟知,最終會獲得慈善家的名聲,爲了獲得名聲其實他是要損失很多財富的,這就是失財。

  第二喪命。有些人爲了獲得名聲不惜喪失自己的生命,最典型的就是英雄。爲了獲得英雄的名聲,不惜傷害自己的生命,爲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也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爲名聲可以喪失生命,用自己的生命博得好名聲和口碑。“譽詞何所爲”,我們分析贊譽的名詞“何所爲”,如果損失財富只是爲了追求虛名,這種虛名——譽詞有什麼用呢?其實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已,覺得自己是名人,自己怎麼名聲在外或者口碑很好。這種譽詞到底有什麼作用?或者自己喪命之後這個譽詞有什麼作用?沒什麼作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死時誰得樂?”在死亡的時侯誰得樂呢?即便是通過失財得到名聲,通過喪命得到名聲,但在死亡的時侯誰又能夠通過這種譽詞帶來快樂?有些人說這些都無所謂,只要我獲得好的名聲,我就可以流芳百世,流芳百世是很好的事情啊。其實你死了之後,誰能夠聽到這個名聲呢?你覺得可以流芳百世,其實你死亡的時侯兩腳一蹬、兩眼一閉就到了後世了,名聲好壞已經和你沒有什麼關系。所以一旦死亡到了,有可能在世間中你留了個好名聲流芳百世,但是對你自己本身來講沒有什麼大的利益。在世的時侯失財喪命,死後不得樂。

  這個地方“死時”,也有“死後”兩層意思。我們知道,死亡的時侯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身體帶不走,錢財帶不走,當然你的名聲也帶不走。不可能因爲你死前是個名人,因爲你是名人的緣故,所以閻魔獄卒就放過你,這是不可能的。死後你到了中陰界見閻王的時侯,你說我是名人叫閻王網開一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正在死亡的時侯,正在四大分解的時侯,死亡的痛苦來臨的時侯,你是名人也好,不是名人也好,如果你在世的時侯造了罪業,那麼死亡的痛苦是沒辦法避免的。真正要避免四大分解的死亡痛苦唯有修善法。如果你是一個修善法的人,那怕默默無聞,死亡時沒有一個人知道,或者你一個人死在家裏,或者你一個人死在山洞裏,沒有人知道你死了;如果你是一心一意修持善法的人,死亡的時侯沒有名聲不要緊,死亡的時侯你自己得樂。如果你名聲很大,但是沒有造善業,死亡的時侯痛苦歸你自己,所以死時誰得樂呢?其實死亡的時侯當然是修善法得樂,如果你沒有修善法,只是得到一個好的名聲,這是沒辦法得樂的。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你施財獲得的名聲不得樂,前面我們再再講,就看你施財是懷著什麼目的,如果你耗費了大量財富,發心就是爲了得到名聲,最後你的名聲是得到了,但是因爲你的發心太小,回向的時侯希望成就在名聲上,有可能你雖然布施了幾千萬、幾億的財産給其他窮苦的人,但是因爲你的發心就是爲了得到名聲的緣故,所得到的果報不可能帶來後世的快樂。因爲果報怎麼成熟,關鍵是看我們的發心。你的發心就是爲了得到名聲,那麼就不可能在其他方面成熟了,或者即便成熟也是很少的。所以雖然你破費了很多財富,但死亡的時候並不能因此帶來快樂,死後也不會因此帶來快樂。

  喪命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並不是說以喪命獲得名聲就不對,關鍵看喪命是因爲什麼而發心,比如你發心真正是爲了拯救火海中被困的人,最後爲了救人而喪命,這樣你不但得到了英雄的名聲,而且可以得到功德,這樣的喪命有意義。如果你喪命就是單純爲了得到名聲,那麼不管你救了人也好,怎樣也好,果報主要還是成熟在虛名上,不會成熟在實實在在的福德上面。我們可以分析,死亡時是這樣,死後這個名譽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快樂。我們死後到了中陰然後再轉生,轉生到下一世,再轉生到下一世,我們在輪回中不斷地漂流,上一世中所得到的名聲在轉生之後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快樂,因爲轉生之後會忘記上一世所做的事情。

  我們覺得名聲會給我們帶來快樂,或者我會流芳百世,但其實自己轉生之後就什麼都不記得了,和上一世這個人所做的事情沒什麼關系了。以前我們經常講這個比喻:假如我們站在曆史上某某英雄的墓碑面前,回想著他的事業,覺得他很怎麼樣,其實有可能我們所瞻仰的英雄就是你的前世,你前世就是這個英雄,但是轉到現在你全忘了,或者對現在的你來講,英雄這個名聲根本就不要緊了。可能在活著的時侯有點點利益,但是死了之後什麼利益都沒有,這種事情在輪回中發生的概率不能說沒有,雖然小一點可能還是會有的。

  所以說名聲沒辦法帶來快樂,就是一種譽詞而已,“譽詞何所爲?死時誰得樂?”這個講完之後,我們再看第一句中有一個重要的詞語“虛名”,這個“虛名”是重點詞彙,在頌詞中體現得很明顯,爲什麼是虛名,爲什麼是虛妄的呢?失財是第一個原因,喪命是第二個,死時死後不得樂是第叁個,頌詞中很明顯地點出了這個所謂虛名的虛,它就是一個虛的東西,爲了這一點點名聲,你的財富沒了;爲了這一點點東西,你的命也沒有了;爲了這一點點東西,死亡的時候沒有善業,死後也不得快樂,難道這不是虛名嗎?這就是真正的虛名。

  我們說這個“虛名”到底怎樣“虛”呢?其實它有時是印在書上的幾個字“某某”,或者張叁李四。你是什麼英雄,或者是報紙上宣傳的某個英雄事迹,其實就是在紙上出現一個名字而已,字是油墨印的,幾個筆畫湊在一起成爲你的名字,你就覺得我出現在書上了!怎麼怎麼樣了,其實就是一個虛名。

  如果虛名出現在聲音當中呢?“張叁、李四”就是一個聲音,聲音是留不住的,說了之後馬上就消亡了,馬上就聽不到了。主要就是我們的心識、意識在執著它,覺得它對我很重要,所以我就拼命去追求。認爲很重要必須要有根據,如果沒有什麼實際的根據,還非要認爲重要就不合理了。瘋子會認爲自己的所作所爲很重要,但沒有任何根據。在有理智的人看起來,這種所謂的重要是自己認爲的,真正分析起來並不是很重要。如果我們不注意,可能每個人都會變成瘋子,因爲我們的有些思維可能和瘋子差不多——沒有根據就覺得很重要。如果真正覺得重要,到底是哪些方面重要?財産也沒有了,命也沒有了,死時不得快樂,死後不得快樂,對解脫沒有利益,對衆生沒有什麼甚深的利益,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利益。所以虛名並不值得我們去追求。

  所以贊譽沒有利樂,通過“僅爲虛名”這個虛字,它就表現得非常清楚。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爲了虛名,而是爲了真實地利益衆生,或者如世間中講的,他就是爲人民服務,沒有追求所謂的名聲,他得到名聲會很淡然,並不把這個放在心上。他只要給其他人做了好事,或者給社會真正做了有意義的事情,修菩提心的菩薩的的確確是爲了衆生,他得到名聲,就可以用名聲來做更多有利于衆生的事業。因爲世間人比較崇拜名人,這些人在關鍵時候,或者平時他能夠站出來講幾句,很多人會聽的。如果能夠善用名聲爲衆生謀福祉也算有點意義。菩薩就是這樣的,有些高僧大德的名聲非常大,所以他站出來說:大家要認真學習佛法啊,大家要放生啊,大家要念佛號啊等等,就有很多人願意聽他的。對社會、衆生都有利益,這個名聲就有意義。

  對一個修行人來講,如果把所有或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追求名聲上,那麼即便是追求到了,(有時付出了人力物力,也得不到,這個情況我們不講。)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就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如果把很多時間、精力放在追求虛名上面,那麼我們的發心、行爲就會空耗,沒法給自己的修行帶來實際的利益,所以分析這個頌詞,的確這樣的贊譽是沒有什麼利樂的。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當孩童用沙壘起來的房屋傾倒時,他們會非常悲哀而哭泣。凡愚者通過很多人力、物力修起來的名譽的房屋倒塌時,他們也會非常地傷心。“豈非似愚童?”——這個人的行爲,難道不是和愚童一樣嗎?就和愚童是一樣了,這裏面有很深的意思。首先我們看這個比喻:住在河邊、海邊的孩童,很喜歡在沙灘上玩耍,尤其是很多孩童會聚集在一起挖沙洞或者建房子,倉庫、汽車,什麼都一應俱全,好像和真的一樣,一旦他們的沙屋(因爲沒有基礎,很容易倒)倒了之後,他們就會很傷心。因爲在他們的心目當中,覺得這個是真實的房子和財産,所以他們會非常傷心而哭泣。這個時候,旁邊的老人和成年人就覺得很好笑,爲什麼呢?因爲所謂的房子是假的,所謂的財富是假的。大人們不會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因爲他們知道這是假的,這個例子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下面講意義。“若我傷失譽”,如果我因爲失去名聲而哭泣,比如本來我的名聲、口碑很好,但是今天有人在網上發帖诋毀我,很多人都在罵我,我的名聲掃地了,喪失了名譽我很傷心。那麼我很傷心“豈非似愚童”?我覺得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但是名譽在智者看起來,本身就是假的,名…

《《入菩薩行論》第8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