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7课

  《入菩萨行论》第87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分十品,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六品——安忍品。安忍品通过各种理论和原理对嗔心进行了分析、观察,发现我们所生的嗔心本身是一种妄执,属于一种非理作意。如果了知了这种根据,我们就有了一种对治嗔心的武器——有时是破除嗔心的利剑,有时也是一种铠甲,能够抵挡嗔恨心的伤害。如果没有真正掌握这些理论、对治方法和窍诀,在我们生嗔心时,就很难以真正运用这种攻防的利器。如果我们已经完全通达了安忍品的窍诀,在遇到对境时,就可以通过这种利剑、铠甲,有效地消灭嗔恨心,顺利生起安忍的智慧。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个科判当中的内容:

  壬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丑一、赞誉无有利乐:

  在上堂课当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个颂词,就是说赞誉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利乐,不能为我引发后世的安乐,也没有办法让我们长寿、获得力量、无病,乃至让我们身体快乐等等,这些实际的利益,我们都没有办法通过赞誉而获得。

  

若吾识自益,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

  字面意思是:如果我的心识通过分析,了知了什么是自利,什么不是自利的话,其实赞誉对我们来讲没有任何利益。如果不分析今生后世的因素,只是贪图获得赞誉这种暂时的快乐,那么依止赌博或者喝酒等方式,也可以让自己直接获得。

  下面深入学习颂词的深刻含义。如吾识自益”:“识”就是心识的意思。按照字面上理解,如果我能够辨别什么是自利的话。注释中分析,成不成为自己的利益,是通过心识辨别的,辨别之后,就知道“赞誉有何利”——这个赞誉对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自利?怎样成为自利?自利不是指获得觉悟、解脱,就是指获得福德、长寿、力量、无病等等。但我们真正通过心识进行辨别之后,其实赞誉给我们带来的自利非常少,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的自利,即使有,也是间接的、非常少的。除了我们的意识假设它对我们有利之外,赞誉本身并未给我们带来什么真实的利乐。“若吾识自益,赞誉有何利?”我们通过心识辨别,其实赞誉没有办法给我们带来真实的利益,这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意思。

  我们再分析第三句、第四句。“若唯图暂乐”这是对方提出来的反驳。此处“对方”应怎么理解?学习佛法时,经常说对方怎样,我们怎么回答,我们感觉对方好象是和自己无关的另外一个人,或者是与我们敌对的团体、阵营。其实这个地方所讲的对方,主要是指与修安忍敌对之意。这种敌对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比如我们想生嗔心的念头和妄执。

  颂词中对方这样说,我方这样应,其实是智慧的教言和非理作意二者之间的一种问答。我们在实修安忍时,内心也会产生各种分别念,此时就可以通过《入行论》的这种对答方式,用智慧的教言去破斥。我们在打坐修道时,可以把不愿意修安忍的心念划为对方,然后借助寂天菩萨、佛陀给我们的智慧教言,一个个去分析、批判,最后我们就得到了结论:生嗔心的确没有任何理由。

  此处我们也使用这种方式分析:如果对方说,不管你怎么分析,有利也好,无利也好,反正我觉得赞誉确实带来了快乐,通过赞誉我能够舒心悦意。我们回答:你的想法是只要带来舒心悦意就够了,那么我们还考不考虑今生或来世的真实自利?考不考虑今生和来世的善法?还是善不善都无所谓?如果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能给我带来安乐就可以,并不考虑今生来世,只要能够舒心悦意就足够了——“若唯图暂乐”,如果你只是贪图这种暂时的快乐,不分析今生后世的因素,那么“应依赌等酒”,你可以去寻求赌博、寻找美酒。“等”字还包括其他,如去交往异性、交往美女等等,这样就可以获得暂时的快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让我们去寻找赌博等快乐?这是怎样一种含义?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如果你不考虑因果,不考虑什么是对我们真实有利的,哪些是真实有利的果,哪些是真实有利的乐因,如果这些都完全不考虑,只是说能够给我带来快乐就可以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去依止赌博等等。这些东西在佛法看来,是让我们产生烦恼或者罪业的因,如果你只是图暂乐,抛开其他的因素,你就可以依止这些。当然对于修行人来讲,这是不允许的,如果去依止就自毁后世。今生通过赌博或者偷盗、邪淫的方式虽然获得所谓暂时的快乐,但是在今生来讲是罪业,从长远来看,这种罪业能够引发后世的痛苦,佛弟子是不能依靠的。如果不考虑这种因素的话,“应依赌等酒”,你依靠这些就可以了。

  按照世间法的标准,赌博也是不如法的,尤其在因果观念比较深厚的时代尤其如此。现在赌博在有些地方已经合法化,或者在现代稍微赌一赌,也不是很大的问题。但在寂天论师造《入行论》的时代,赌博、喝酒算是一种恶业。如果你在有些场合酗酒,会让自己的心识不清醒,做很多非法的事情。还有依止邪淫等等,邪淫在古代、现代都被认为是不如法的。总而言之,“应依赌等酒”,是指通过非法的手段获得快乐,把道德规范或者解脱的因都完全抛弃了,这是一种意思。

  还有一种意思:如果你只是想获得暂乐的话,直接依止赌博就可以了,不必通过迂回的方式来获得暂时的快乐,这就很费事了。如果你不考虑因果,不考虑今生和后世真实的利益,直接依止赌博就行了,通过赌博可能给你带来大赢大输的刺激;还有通过杀生、邪淫、喝酒的方式,来满足一下暂时的快乐,这是直接可以获得的,又何必通过迂回的方式呢?什么是迂回的方式?就是首先获得赞誉,再通过赞誉来获得暂时的快乐,这不是很麻烦吗?如果你只是去寻找暂时的快乐,直接去吸食毒品、酗酒,也可以获得暂时快乐,但我们要获得赞誉,就不是这么直接了。首先你要去做一些让别人生信心的事情,然后还要保持好形象,做了这些之后,别人给你一些好的口碑,最后给你一些赞誉。如果目标只是暂时快乐,何必通过这么多方式、迂回一大圈来获得赞誉,再通过赞誉来获得快乐呢?你直接依止“赌等酒”不就行了吗?

  这是寂天论师说“若唯图暂乐”,你只是图暂时的快乐,就可以依靠直接的方法,不需要迂回的方式。如果我们很喜欢赞誉,依止“赌等酒”能不能获得呢?但是赌博、喝酒在古代印度都是毁坏名声的法。我们学习过《宝鬘论》、《二规教言论》、《亲友书》中所说毁坏名誉的六法,当中就有赌博、喝酒。所以,如果你想要获得名誉,你就必须要阻止“赌等酒”,如果你依止“赌等酒”,那就没有名誉了。所以从这方面讲,它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假如我们想要真实获得快乐,当然每个人想获得快乐的想法本身没有什么错,作为众生,不管是人也好,旁生也好,都想获得快乐、离开痛苦,这是众生之常情,本身无可厚非,但即使如此,我们寻找快乐也需要依靠一种正确的方式。如果不计后果地去想获得暂乐,虽然获得了,往往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快乐。通过一点小乐,损失了大的快乐;通过一点小乐,造下了巨大的苦因,这不是智者选择的方式,而是愚者选择的方式。为了眼前的小利然后损失自己很多的快乐,这是不值得的。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知道,如果不计后果去追求赞叹是非理的。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我们通过几个方面分析为什么寂天论师说“应依赌等酒”,大概了知了寂天论师的想法:如果通过很多的方式去依止暂乐,或者想要获得赞叹,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方法。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些虚名而失财丧命,那么这个誉词——名声又有什么用呢?自己在死亡的时候,谁能通过名誉获得快乐?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了知字面意思。进一步分析“若仅为虚名”:世上很多人为了得到名声,往往不考虑代价。众生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喜好比较实在的东西,比如财富或者身体的快乐感受等等,这些方面的追求比较多一点;有些人可以放弃财富,但就是好求一点虚名,为了清高的名声,甚至可以抛弃生命。颂词就是表述有些人为了虚名而失财丧命。获得名声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世间成名的人都付出了一些代价。关键是我们获得名声有什么必要?我们是做了正确的事情附带获得了名声,还是为了获得名声而失去很多东西?

  有些人做事并不是为了成名,比如佛陀和菩萨。其实真正有名声的是佛陀,佛陀的威名周遍三界。现在地球上有些明星的名声比高僧大德还大,世界上是佛陀的名声大?还是当红明星的名声大?现在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佛陀,但说一个明星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比如一些球星,或者前几年去世的歌星麦克尔·杰克逊,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但有几个人知道佛陀?可能很少。从局部、从地球上来看是这样,但真正来讲,佛陀的名声的确是周遍三界的,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这个阶段,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天界、在其他地方,(佛陀的化身、事业并不单在地球上,他的事业周遍三千大千世界,真正严格意义来讲,佛陀和菩萨们的名声的确非常大,)不单在人间,在非人界、天道等很多地方,佛陀的名声真正是周遍的。佛陀获得这么大的名声,是他追求得到的吗

  不是的…

《《入菩萨行论》第8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