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7课▪P4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他内心喜欢我,认同我做的事情,他就喜欢我、赞叹我。所以有时他赞叹我说好样的,因为他认同我做的事情,或说,你长得很漂亮,我喜欢你等等,也是因为他喜欢我。因为他喜欢我的缘故,这是我的喜因之一。这里有一个他喜我,我们要分析,和下面的回答是有关系的。

  第二个是“彼赞”。“彼赞是喜因”,他喜欢我是喜因。 “彼赞是喜因”主要是落在“赞”字,赞叹我的这个词、这个话是喜因。所以可以把喜因分成两个:第一个是他内心当中对我的欢喜心,指他的心态;第二个是他所说喜欢我、赞叹我的话,指他的行为。我们分析喜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喜我”,一个是“彼赞”。

  通过两个喜因,我们再来分析观察。首先分析“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关键就是“于我有何益?”于我有什么利益呢?前面有两个喜因,后面分析有何益也是两个。第一个喜因是受赞,“受赞”对照前面的“彼赞”,受赞就是赞叹。第一个分析:我受到了赞叹,于我有何益呢?分析下来,没有利益;第二个“他喜”,对照前面“若谓他喜我”,“他喜”是对方的心理状态,他喜欢我对我又有什么利益呢?我们观察这两种喜因,对我都没有什么利益。

  首先分析“受赞于我有何益”,赞叹本身有声暂无心故等特点,这个方面已经分析过了。还有一种分析是,如果赞叹对我有利益,我喜欢赞叹,和他的发心无关,如果这是喜因的话,上次在讲义中讲,你可以把他喜欢你的话录下来,24小时播放,看你听了感觉怎么样。其实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因为知道没有意义。但这是对喜因之一进行分析,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个赞叹的话你高兴,如果你只是喜欢赞叹的语言,那空谷的回音、或者对境里放出的赞叹的话,或者找一个人24小时在你耳边赞叹你等等,其实这样我们就知道没有意义,做多了就没有意思了,大家也不喜欢这种方式。就是说,赞叹的话本身不一定是真正对我有利益的。受赞于我有何益,是这样分析的。

  “或他喜”,下面我们分析或他人欢喜,对我有什么利益呢?最后两句是“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其实是分析“他喜”这个喜因,如果他内心中欢喜我,我们回答的时候就是讲“喜乐属于彼”,其实他欢喜我这个喜乐,是属于张三自己的相续,他高兴是他的事,“少分我不得”。前面我们分析过,张三的相续跟我的相续是两个相续,他的快乐我得不到,他的痛苦我也得不到。即便两个人挨得很近,他内心的欢喜属于他心识的觉受,而我心识的觉受是我的。一个人已经病得非常痛苦了,我坐在他身边,他的痛苦我是感觉不到的。他已经很快乐了,但是我也感觉不到,我没法体会他内心的快乐。这就说明相续不同,他的快乐属于他。“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我得不到一点点。那么为什么我一点也得不到,还是我欢喜的因呢?为什么他高兴我就高兴?所以我们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也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受赞也好,他喜也好,两个法分开观察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安立是喜因,那么即便合起来,他首先欢喜我,再通过欢喜因给我说赞叹语,那就值得高兴了吧?有些人就是这么想的,如果单独分析,赞叹的词语本身不是欢喜的因,那么把二者合起来,他在很高兴、欢喜我的心态之下赞叹了我,合起来总可以了吧?其实结论也是一样的。

  如果分开不是欢喜的因,合起来也不会是欢喜的因。所以分析寻找下来没有一点实质,但是我又明明好象感觉到了高兴,这是何故呢?其实还是意识的问题。我认为他对我好、赞叹我,自己的意识当中就产生了非理作意和妄执,然后我就因为这个原因高兴了。其实,稍微分析的时候,赞叹也好,欢喜也好,都不是欢喜因的本质理由,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不应该欢喜,主要是指不要盲目地去欢喜,谁对我说赞叹的话我就高兴,谁要说诋毁我的话我就不高兴,分析下来不像表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冷静的智慧去面对这个问题。

  当然作为凡夫人来讲难免如此,但并不是寂天菩萨想让我们修成木头人,修来修去你的心修成木头、修成石头,并不是这样。主要是我们对待赞叹这种对境有点反应过度了。因为我们喜欢赞叹,所以导致了谁诋毁我我就生嗔心。如果我们对赞叹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保持一种理性的智慧,获得和失去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只有平静的心态才有足够的空间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才能够通过判断做出一些合理的回应。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就因为内心有智慧,经常处于一种平常的冷静状态中,而凡夫没有办法处在冷静的状态中,遇事往往会偏执,有时很爱,有时很恨,有时妒嫉,分析下来都是非理作意。

  《入行论》让我们学习能够比较冷静理智地、面对一切人生问题的清净智慧。有了这些清净的智慧后,在世间和佛法当中处理事情,都会发挥心本身的力量。心本身是没有偏执、没有偏袒、没有戏论的,因为这样的缘故,出现了潜在的力量­——佛性。为什么成佛之后事业能任运自成呢?心本身是有这种力量的,但因为出现了很多的妄执、虚妄分别念,没有办法让它的本质显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如意宝,它的力量不可思议,潜力不可思议。但是因为我们有很多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让这些本能无法发挥。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为虚妄分别念不可证得。这些就是贪欲、无明。

  如果我们通过理性、冷静的智慧分析万法的本质,通过智慧打破了妄执,让自心本具的智慧明珠离开一切束缚而显现出来,这个人可以称为圣者,也可以称为佛陀。

  今天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87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