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87課▪P4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他內心喜歡我,認同我做的事情,他就喜歡我、贊歎我。所以有時他贊歎我說好樣的,因爲他認同我做的事情,或說,你長得很漂亮,我喜歡你等等,也是因爲他喜歡我。因爲他喜歡我的緣故,這是我的喜因之一。這裏有一個他喜我,我們要分析,和下面的回答是有關系的。

  第二個是“彼贊”。“彼贊是喜因”,他喜歡我是喜因。 “彼贊是喜因”主要是落在“贊”字,贊歎我的這個詞、這個話是喜因。所以可以把喜因分成兩個:第一個是他內心當中對我的歡喜心,指他的心態;第二個是他所說喜歡我、贊歎我的話,指他的行爲。我們分析喜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喜我”,一個是“彼贊”。

  通過兩個喜因,我們再來分析觀察。首先分析“受贊或他喜,于我有何益?”關鍵就是“于我有何益?”于我有什麼利益呢?前面有兩個喜因,後面分析有何益也是兩個。第一個喜因是受贊,“受贊”對照前面的“彼贊”,受贊就是贊歎。第一個分析:我受到了贊歎,于我有何益呢?分析下來,沒有利益;第二個“他喜”,對照前面“若謂他喜我”,“他喜”是對方的心理狀態,他喜歡我對我又有什麼利益呢?我們觀察這兩種喜因,對我都沒有什麼利益。

  首先分析“受贊于我有何益”,贊歎本身有聲暫無心故等特點,這個方面已經分析過了。還有一種分析是,如果贊歎對我有利益,我喜歡贊歎,和他的發心無關,如果這是喜因的話,上次在講義中講,你可以把他喜歡你的話錄下來,24小時播放,看你聽了感覺怎麼樣。其實有理性的人都不會這樣做,因爲知道沒有意義。但這是對喜因之一進行分析,到底是不是因爲這個贊歎的話你高興,如果你只是喜歡贊歎的語言,那空谷的回音、或者對境裏放出的贊歎的話,或者找一個人24小時在你耳邊贊歎你等等,其實這樣我們就知道沒有意義,做多了就沒有意思了,大家也不喜歡這種方式。就是說,贊歎的話本身不一定是真正對我有利益的。受贊于我有何益,是這樣分析的。

  “或他喜”,下面我們分析或他人歡喜,對我有什麼利益呢?最後兩句是“喜樂屬于彼,少分吾不得”,其實是分析“他喜”這個喜因,如果他內心中歡喜我,我們回答的時候就是講“喜樂屬于彼”,其實他歡喜我這個喜樂,是屬于張叁自己的相續,他高興是他的事,“少分我不得”。前面我們分析過,張叁的相續跟我的相續是兩個相續,他的快樂我得不到,他的痛苦我也得不到。即便兩個人挨得很近,他內心的歡喜屬于他心識的覺受,而我心識的覺受是我的。一個人已經病得非常痛苦了,我坐在他身邊,他的痛苦我是感覺不到的。他已經很快樂了,但是我也感覺不到,我沒法體會他內心的快樂。這就說明相續不同,他的快樂屬于他。“喜樂屬于彼,少分吾不得”,我得不到一點點。那麼爲什麼我一點也得不到,還是我歡喜的因呢?爲什麼他高興我就高興?所以我們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也是站不住腳的。

  所以受贊也好,他喜也好,兩個法分開觀察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安立是喜因,那麼即便合起來,他首先歡喜我,再通過歡喜因給我說贊歎語,那就值得高興了吧?有些人就是這麼想的,如果單獨分析,贊歎的詞語本身不是歡喜的因,那麼把二者合起來,他在很高興、歡喜我的心態之下贊歎了我,合起來總可以了吧?其實結論也是一樣的。

  如果分開不是歡喜的因,合起來也不會是歡喜的因。所以分析尋找下來沒有一點實質,但是我又明明好象感覺到了高興,這是何故呢?其實還是意識的問題。我認爲他對我好、贊歎我,自己的意識當中就産生了非理作意和妄執,然後我就因爲這個原因高興了。其實,稍微分析的時候,贊歎也好,歡喜也好,都不是歡喜因的本質理由,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不應該歡喜,主要是指不要盲目地去歡喜,誰對我說贊歎的話我就高興,誰要說诋毀我的話我就不高興,分析下來不像表面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到比較冷靜的智慧去面對這個問題。

  當然作爲凡夫人來講難免如此,但並不是寂天菩薩想讓我們修成木頭人,修來修去你的心修成木頭、修成石頭,並不是這樣。主要是我們對待贊歎這種對境有點反應過度了。因爲我們喜歡贊歎,所以導致了誰诋毀我我就生嗔心。如果我們對贊歎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保持一種理性的智慧,獲得和失去都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只有平靜的心態才有足夠的空間去分析事物的本質,才能夠通過判斷做出一些合理的回應。菩薩之所以成爲菩薩,就因爲內心有智慧,經常處于一種平常的冷靜狀態中,而凡夫沒有辦法處在冷靜的狀態中,遇事往往會偏執,有時很愛,有時很恨,有時妒嫉,分析下來都是非理作意。

  《入行論》讓我們學習能夠比較冷靜理智地、面對一切人生問題的清淨智慧。有了這些清淨的智慧後,在世間和佛法當中處理事情,都會發揮心本身的力量。心本身是沒有偏執、沒有偏袒、沒有戲論的,因爲這樣的緣故,出現了潛在的力量­——佛性。爲什麼成佛之後事業能任運自成呢?心本身是有這種力量的,但因爲出現了很多的妄執、虛妄分別念,沒有辦法讓它的本質顯現。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如意寶,它的力量不可思議,潛力不可思議。但是因爲我們有很多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讓這些本能無法發揮。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時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因爲虛妄分別念不可證得。這些就是貪欲、無明。

  如果我們通過理性、冷靜的智慧分析萬法的本質,通過智慧打破了妄執,讓自心本具的智慧明珠離開一切束縛而顯現出來,這個人可以稱爲聖者,也可以稱爲佛陀。

  今天就學習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87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