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7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声本身就没有意义,有怎么样?没有又怎么样?如果我们为了这种名声非常伤心,“岂非似愚童?”那我们的行为不就像愚童一样吗?大人看孩童因沙屋倾倒而哭泣,他觉得很好笑,那么智者或者圣者看到我们因为失去了名誉而伤心哭泣的时候,他们也觉得我们的想法、行为很幼稚、很好笑,这就是二者相似之处。

  我们平时很耽著这个名誉,就像比喻中的孩童很耽著他的沙屋一样。当我们的名誉丧失了,我们会很伤心,但在智者看来觉得很好笑,就像大人笑孩童伤心自己的房子倒塌一样。大人就像智者,我们就像愚童,这就是一个相对的比喻,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这样。

  有时可能我们会认为我们是大人,不会因为这些过家家一样的沙屋倒塌或者毁坏而伤心,我们觉得无所谓,因为我们有承受的能力,但其实真正分析起来,我的行为和愚童是一样的,甚至有时我们比愚童还要愚童,为什么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就知道了:第一,我们在构建名誉沙屋的时候,为了获得名声首先要做很多准备,比如说奋起读书或者去赚钱,有钱之后去布施——或者用我的名字去命名一所希望小学、一所大学。他首先必须去赚钱,赚钱之后想方设法把房子盖起来,然后捐给某单位,最后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这个学校或者这栋楼。所以我们在为名声做准备的时候,首先是构思,然后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最后我们获得了名声,就好像小孩子的沙屋修好了,如果这样的名誉一旦失去,这个名誉大厦倒塌之后,伤害的程度和小孩比较起来,哪个更大呢?小孩子的房子倒了之后,他受伤害的程度很小,可能几分钟、十几分钟就没事了。即使一群孩子互相破坏对方的沙屋,就是十几二十分钟又和好了,又在一起笑了,所以他们伤心的时间是很短的。我们觉得他们很可笑,其实他们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

  但是所谓智力成熟的大人,在这个名誉的沙屋倒塌之后,承受力却非常弱,受到的伤害是致命的。有些人一旦失去这个名誉,他就永远起不来了,被打倒了;有的人名誉失去之后,就跳楼了;或者名誉失去之后就伤害对方,疯狂报复。所以从这个方面看起来,这种行为比愚童还要愚童,更愚、更童。

  我们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比小孩要高得多,当我们在面对同样没有真实意义的名誉沙屋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这就需要用慧眼来对这个所谓的名誉去进行观察,只有把它观察清楚、观察透了,我们在对待名誉的时候,才不会被它所拖累,不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钱财去构造这样一种名誉沙屋。即便通过前世的福报得到了沙屋,也不会有什么高兴;即使倒塌了,也不会有什么伤心,这就是智者的心态,就是寂天论师要给我们传递的一种强有力的信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做到这种标准。

  在世间中我们与小孩比好象是成人了,但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还是小孩,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当小孩脱离了小孩的年龄段,年纪逐渐成熟之后,他对沙屋就彻底地远离了。想想看,我们到了十八九岁、二十几岁、三十岁的时候,还有几个人喜欢玩沙屋呢?对小时候的玩具有几个人会去真实执著呢?没有了,因为他成熟了,看问题能够透彻了。我们要通过学习智慧的教言让我们成熟。小孩子到成年,是年龄上的成熟,现在我们其实需要在理智上、智慧上更进一步地成熟,不单是年龄成熟,观待世间的智慧也需要成熟。

  这就首先要学习《入行论》给我们的智慧,然后还要吃透,吃透之后我们看名誉的方法、角度不一样了,就觉得它是个虚妄的东西,不应该对它过于执著,如果我们不执著它,也不会过度地去追求它,如果我们不过度地追求它,我们就可以用追求名誉的钱财、追求名誉的时间、追求名誉的精力去发心、去修行,或者给别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些方面对自他真正有利益。

  如果获得了名声,就像第一世敦珠法王在一个教言中所讲:名声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就需要这样一种心态。这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无所谓的心态,有就有,不会因为有了额外地高兴;失去了,没有就没有了,不会因为失去而额外地悲伤。如果有,就善巧利用,没有就泰然处之,我们需要这种超然的智慧。当我们有了这种智慧之后,当名誉降临,就有看待的方法,因为早就看淡了;当名誉失去受到诋毁,也能泰然处之。他不会因为名声对我太重要了,所以我拼命追求它;或因为名声太重要了,所以我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它。现在有些名人不懂这个智慧,很在意名声,拼命想去维护名声,所以他非常累,身心俱疲。一旦失去,他就觉得一切都完了,都没有了。但是如果拥有这种智慧,在最初的阶段、获得的中间阶段、即便最后失去的阶段,他都不会有愚童一般的心态。

  寂天菩萨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获得这种心态,才教给我们观察名誉的很多窍诀。如果我们懂得了寂天菩萨的意思,内心中生起了这种智慧,那么可以想象,我们如果对名声不是太执著,那么谁辱骂我、谁来诋毁我,其实对自己不会有太多的影响,不会因为谁诋毁我的名声,我就生起嗔心。

  此处的科判是“赞誉无有利乐”。通过学习此科判,我们就全方位了知了,我们学习到的是一种面对赞誉的智慧,通过这个智慧来看清楚赞誉里面的东西。有时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很神秘,为什么很神秘

  是因为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有时我害怕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如果把这个东西揭开,知道里面是什么的时候,就不会有恐怖了,也不会有很多无谓的希求。

  佛陀告诉我们的这种智慧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说了知实相,实相的意思当然一方面是胜义的实相,一方面是世俗的实相。世俗实相是什么?就是世间的无常。这些是名声假立的。当我们有了这种智慧之后,在世间中出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坦然面对、泰然处之,这就是看清了世间实相的一种境界。

  丑二、不应喜之。

  就是说不应该欢喜名声,和前面的思路一样,如果获得了名声,应该尽量以名声来利益众生,不应该太过于欢喜和追求,如果如此,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容易出偏差。

  

声暂无心故,赞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里面有几层意思,我们一层一层来看。“声暂无心故,赞誉何足乐”:声音本身是暂时的、无心的,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赞誉又怎样让我快乐呢?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为什么要欢喜这种赞誉呢? “若谓”:如果,如果对方说是因为“他喜我”,这是喜因,或者说“彼赞是喜因”,他欢喜我的缘故,这是让我欢喜的因,或者说他赞叹我的缘故,这个赞叹是我欢喜的因,如果这样回答,那么我们分析受到赞叹对我有什么利益呢?“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或者说他欢喜,对我有什么利益呢?对我都没什么利益。“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其实这种喜乐,只是属于对方,对我来讲,我一点都得不到。字面上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可以分为几段分析、观察。首先第一段是第一句、第二句。“声暂无心故,赞誉何足乐?”我们很多人喜欢赞誉,喜欢好的名声,喜欢赞叹的名词,但是我们即便听到赞誉又“何足乐”?哪个方面值得我们高兴?

  从本质来分析,并没有一种让我们高兴的实际因,第一句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说“称誉何足乐”呢?因为第一句当中有两个根据:第一个是“声暂”的“暂”字,这是第一个根据;第二个根据是“无心”。“暂”就是偶尔的意思,声音是无法留存的,说完之后就消亡了,所以它出现一下马上消失,根本不可能安住于第二刹那。比如我们发一个音——暂时的“暂”,它可能延续一秒钟,一秒钟可以分成很多份,很多声音聚集起来,发出一个赞叹的声音,其实声音本身,每一个刹那都在消亡,之后就没有了。完整的“暂”发出来以后,有时是一秒,或零点几秒钟,发完之后就不存在了,所以它是偶尔性的。我们对于一个偶尔性的、不可靠的、没有实质的东西,怎么会认为它是一种安乐的因呢?它不是安乐的因。它是一个暂时性的、偶尔性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还喜欢呢?这就是意识的执著,声音本身是暂时的,不会留存,但我们的耳根接受了声音之后,传递给意识,意识就分析:这个声音是赞叹我的,然后内心就因此欢喜,然后一再回忆,回忆什么?回忆他当时赞叹我的情景,他当时赞叹我的声音,我去回忆它,就好像一次次满足了自己的心意。意识和非理作意配合之后,我们才产生所谓的快乐。其实声音本身是偶尔性的,是发了之后马上就消失的状态,这是第一个我们不应该认为它值得高兴的一个因,因为它没有实质、它是虚幻的,出现之后马上消失。这个本体本身不值得我们去贪执它,这是一个根据。

  第二个是无心。我们喜欢这种赞叹的声音,然而赞叹的声音本身并没有一种想让我高兴的发心在里面,声音发出来在空中传播,其实声音本身是一个色法,有时我们听到赞叹就高兴,听到辱骂就不高兴,其实声音本身没有让我高兴的或辱骂我的发心,它是一个没有发心的色法。我们听到能有什么快乐的?这一句是通过分析声音本体的暂时性和无心性,然后让我们知道其实赞誉何足乐,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快乐的,这是第一层意思。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此句和后面六句是第二层意思。这两句我们可以理解成对方的观点,就是我喜欢听到赞叹的声音,听到赞叹的声音我很高兴,让我高兴的因是什么?就是此句后面的两个字“喜因”,到底什么是喜因呢?前面给出了答案——“若谓”,如果我们说“他喜我”,“他喜我”就是喜因之一,这里有两个喜因,第一个喜因是“他喜我”。…

《《入菩萨行论》第8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