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進入紅塵中,就不會受影響了。
如果贊譽太多、名聲太大,有可能毀壞自己的厭離心。因此,顯現上來講,如果一個修行者眷屬很多,或者得到的贊歎太多,而實際卻是一個凡夫的相續,則必定會受到影響。比如,天天有弟子在面前吹捧:哦,你是一個大德,你是一個菩薩,你是一個大修行者,因果對你來講好像不重要,你的能力、證悟已經圓滿了,不取舍也可以。這些話聽多了就會覺得自滿起來:你看我在輪回當中得到這麼多贊歎,攝受這麼多的弟子。修道的心就慢慢淡了,對輪回的厭離心也隨之淡了。
如果損壞了厭離心會怎樣呢?一個修行者若沒有厭離心,就沒有辦法成爲一個真實學習佛法的人。進入佛法實修的第一步,生起功德的第一步,就是生起厭離心。只有生起出離心才能夠有解脫心,在解脫心的基礎上,再願一切衆生解脫,才有菩提心。所以如果損壞了厭離心,本身對輪回有很強的貪執,就和幫助衆生從輪回當中解脫的、整個佛法的這一主要宗旨背道而馳了。因此損壞了厭離心,就沒辦法成爲一個標准的佛教徒。
薩迦派的大德有《離四貪竅訣》[1]的教言,其中有一個教言爲“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意思是若耽著輪回的話,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從這方面來講,若贊譽讓你的厭離心損壞的話,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贊譽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令我們損壞厭離心。
第叁個問題是“令妒有德者”,令我們嫉妒有功德的人。本身對有功德的人,我們應該隨喜贊歎,向他們看齊。即便不是高高在上的高僧大德,不是佛陀菩薩,只是我們的同行道友,如果他有功德,也應該隨喜,見賢思齊。他有功德,就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是,如果內心當中對名聲太過于執著,有了名聲之後,就覺得我和其他人不一樣,覺得誰的功德都不如我,慢慢就會開始“嫉妒有德者”,這也是太耽著名聲導致的。
第四個是“複毀圓滿事”,毀壞誰的圓滿事呢?注釋中講了,毀壞其他人的圓滿事。因爲自己太耽著名聲的緣故,對于其他人、其他修行者圓滿的因緣,或是弘法利生圓滿的功德,他都會去做障礙。
把這些過患歸納起來,就是自己的心散亂了,沒有厭離心,經常嫉妒有功德的人,給別人的聞思修做障礙,毀壞別人的圓滿事業。如此一來,根本就不是一個修行者了。這些過患都來自過于貪著贊譽的緣故。
知道耽著贊譽會給凡夫人帶來這麼大過患之後,如果是一個懂因果的人、想解脫的人,就會明白贊譽給自己帶來的過患太嚴重了,就會深深認同——誰來阻礙我獲得名聲,就是已經救度了我。因爲贊譽有這四大過患,現在誰阻礙了四大過患,消除了四大過患,難道不就是對我有益嗎?對我有益的人,我怎麼能對他産生嗔恨心呢?這就是第一個頌詞表達的含義,從這個方面表示有益。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如果有人想來毀壞我的聲譽,難道不是救護了我,讓我免墮惡趣感受痛苦嗎?這樣的人是對我有利的,爲什麼要嗔恨他呢?
頌詞從哪方面表示阻礙贊譽對我有益呢?歸納起來就是“免墮諸惡趣”,讓我不墮惡趣就是對我最有益的事情。首先,當我們墮落惡趣時,痛苦是一點兒都免不了的,百分之百要感受痛苦。第二,墮落惡趣之後,我們就中斷了聞思修行佛法的因緣。一方面通過感受痛苦的方式去消業,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沒辦法繼續聞思修行,解脫和成佛的時間會大大推遲。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墮惡趣對我們傷害很大。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聲譽會給凡夫修行人帶來很大的傷害,尤其在沒辦法駕馭聲譽,它對我們造成很大傷害的時候,此時,如果有張叁、李四,或者顯現上某個怨敵站出來诋毀我的名聲,毀壞我的聲譽,讓我身敗名裂,其實也是毀壞了我受痛苦的因,難道這個人不是已經救護了我,使我免于墮惡趣的痛苦嗎?
很多情況就是這樣的,通過別人的诋毀,讓自己感受痛苦而使頭腦變得清醒,從而厭患世間法,由此開始想到,世間真的沒意思,應該求解脫道,應該通過覺悟的方式來幫助其他衆生獲得覺悟,這才是有意義的。這個時候開始想通了,誰毀壞我的聲譽,能把我從心散、損壞厭離心、嫉妒有德者等狀態當中解脫出來,之後自己就可以認真地修行了。
當然,這是針對想要修行的人而言。如果純粹是一個世間人,他沒有這些智慧,若被其他人損壞了聲譽,就會像以前我們沒有修對治法時的反應一樣,會覺得自己的聲譽受損了,要反擊、要生嗔。現在我們知道了這種深刻的道理,想要修行佛法,但是內心當中總是放不下這些東西,怎麼辦呢?有些人就來幫助我放下,幫助我放下這些執著,阻止我爲了獲得名譽而造罪。從名譽産生負面作用的角度來講,這個人救護了我,讓我免墮惡趣感受痛苦。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嗔。
我是唯一追求解脫道的人,根本不需要“利敬”來束縛我,對于解開我束縛的人,爲什麼反而要生嗔呢?這個“利”就是利養,“敬”就是恭敬名譽等。
科判中講“將阻礙贊譽視爲有益”,這裏如何體現“有益”?主要是從“解束縛”——解開解脫的束縛這一角度來體現的。我是一個追求解脫道的人,一個佛弟子。佛弟子的樸素追求就是解脫,當然,其中延伸出很多內涵,包括爲了衆生而求解脫等。但不管怎樣,我的目標最終就是從叁界輪回當中獲得解脫。既然我是一個唯一追求解脫道的人,爲什麼還需要利敬的束縛呢?這是根本不需要的。有時我們迷失在利敬中了,沒辦法擺脫這些束縛,通過自己的能力解脫不了,而現在有一個人幫我解開了——他造違緣讓我的利養受損,讓我的恭敬受損,幫我從束縛解脫的因當中解脫出來了,對待這個人我應該感恩,“何故反生嗔”呢?他是對我有利益的人。
下面講到底怎樣視爲有益。他幫助我解開了解脫的束縛,所以對我有益。那麼,對我有益的人求之不得,我不應該生嗔心,反而應該感謝他。內心當中希求解脫,但是通過一己之力總是有點放不開,自己總是糾結其中,這時就需要一股外來的力量,在自己舍不得、不敢做的時候,需要其他的人來幫我解開。比如,自己的手被毒蛇咬了,按照古代(沒有血清等藥品)的方法,需要把手指乃至手掌斬斷,避免毒液傳滿全身。自己明明知道如果再遲一點點就會危及性命,但就是下不了手,自己不敢動手砍斷自己的手指,這個時候其他人來幫助你,把這個手指砍斷了,做了你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仔細觀察起來,自己還得感謝他砍了一刀。
求解脫道的人也是這樣一種心態:想要求解脫,知道利敬不對,但是自己又下不了決心離開它,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需要借助外緣,下面會講依靠佛菩薩的加持,或者依靠怨敵的幫助。你不是下不了手嗎?怨敵來幫你下手。他通過诋毀等其他的方式,讓你解開束縛,讓你看清楚利養恭敬的本質。因此,你一下子就能從束縛中解脫出來。
很多修行者都是在遇到很多挫折之後才開始進入佛門的,我們看過上師寫的《智海浪花》,裏面有一些類似的故事。我們會發現有一個特點,感覺上就好像有些人是走投無路了,才開始學佛、出家的。從世間人的角度來講,的確是走投無路,或者受到了挫折,看起來是個消極的因,但從解脫道的角度來講,卻是一個積極的因。如果不遇到這些因素,我們總是想放而不敢放,但是障礙一來,就成了催化劑,成爲一種助力,推動你走到這個境界,幫你上到一個高度。
所以,張叁李四等怨敵幫助我解脫了束縛,由此看來,他是幫助我的人,我要感謝他。本來我想解脫又不敢下手,他作爲一股力量,一下子幫助我看穿了、幫我解脫了,那當然要感激他。“何故反生嗔?”,爲什麼要生起嗔心呢?我們就是在一次次的傷害、違緣中才能成熟起來,尤其在修道教言的幫助下,我們才可以慢慢看清楚利養恭敬的過患。那麼,誰幫我解脫這個過患,我就應該感謝他,不應該生起嗔心。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上師在講記中講到,仲敦巴尊者在熱振寺的柏樹林中經常念誦這個頌詞,爲了讓弟子和其他的衆生能夠放棄世間八法、放棄利敬,他老人家亦如是顯現。我們平時也應多念“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我是求解脫道的人,何必要受利養恭敬的束縛呢?它們應該不能束縛我。這樣我們才能産生修道的正確思想:誰能幫助我們獲得解脫,就不應該對他生嗔。
今天的課就學到這個地方。
[1]薩迦派的《離四貪竅訣》: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
《《入菩薩行論》第88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