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8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再进入红尘中,就不会受影响了。

  

  如果赞誉太多、名声太大,有可能毁坏自己的厌离心。因此,显现上来讲,如果一个修行者眷属很多,或者得到的赞叹太多,而实际却是一个凡夫的相续,则必定会受到影响。比如,天天有弟子在面前吹捧:哦,你是一个大德,你是一个菩萨,你是一个大修行者,因果对你来讲好像不重要,你的能力、证悟已经圆满了,不取舍也可以。这些话听多了就会觉得自满起来:你看我在轮回当中得到这么多赞叹,摄受这么多的弟子。修道的心就慢慢淡了,对轮回的厌离心也随之淡了。

  

  如果损坏了厌离心会怎样呢?一个修行者若没有厌离心,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真实学习佛法的人。进入佛法实修的第一步,生起功德的第一步,就是生起厌离心。只有生起出离心才能够有解脱心,在解脱心的基础上,再愿一切众生解脱,才有菩提心。所以如果损坏了厌离心,本身对轮回有很强的贪执,就和帮助众生从轮回当中解脱的、整个佛法的这一主要宗旨背道而驰了。因此损坏了厌离心,就没办法成为一个标准的佛教徒。

  

  萨迦派的大德有《离四贪窍诀》[1]的教言,其中有一个教言为“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意思是若耽著轮回的话,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从这方面来讲,若赞誉让你的厌离心损坏的话,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赞誉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令我们损坏厌离心。

  

  第三个问题是“令妒有德者”,令我们嫉妒有功德的人。本身对有功德的人,我们应该随喜赞叹,向他们看齐。即便不是高高在上的高僧大德,不是佛陀菩萨,只是我们的同行道友,如果他有功德,也应该随喜,见贤思齐。他有功德,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是,如果内心当中对名声太过于执著,有了名声之后,就觉得我和其他人不一样,觉得谁的功德都不如我,慢慢就会开始“嫉妒有德者”,这也是太耽著名声导致的。

  

  第四个是“复毁圆满事”,毁坏谁的圆满事呢?注释中讲了,毁坏其他人的圆满事。因为自己太耽著名声的缘故,对于其他人、其他修行者圆满的因缘,或是弘法利生圆满的功德,他都会去做障碍。

  

  把这些过患归纳起来,就是自己的心散乱了,没有厌离心,经常嫉妒有功德的人,给别人的闻思修做障碍,毁坏别人的圆满事业。如此一来,根本就不是一个修行者了。这些过患都来自过于贪著赞誉的缘故。

  

  知道耽著赞誉会给凡夫人带来这么大过患之后,如果是一个懂因果的人、想解脱的人,就会明白赞誉给自己带来的过患太严重了,就会深深认同——谁来阻碍我获得名声,就是已经救度了我。因为赞誉有这四大过患,现在谁阻碍了四大过患,消除了四大过患,难道不就是对我有益吗?对我有益的人,我怎么能对他产生嗔恨心呢?这就是第一个颂词表达的含义,从这个方面表示有益。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如果有人想来毁坏我的声誉,难道不是救护了我,让我免堕恶趣感受痛苦吗?这样的人是对我有利的,为什么要嗔恨他呢?

  

  颂词从哪方面表示阻碍赞誉对我有益呢?归纳起来就是“免堕诸恶趣”,让我不堕恶趣就是对我最有益的事情。首先,当我们堕落恶趣时,痛苦是一点儿都免不了的,百分之百要感受痛苦。第二,堕落恶趣之后,我们就中断了闻思修行佛法的因缘。一方面通过感受痛苦的方式去消业,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没办法继续闻思修行,解脱和成佛的时间会大大推迟。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堕恶趣对我们伤害很大。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声誉会给凡夫修行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尤其在没办法驾驭声誉,它对我们造成很大伤害的时候,此时,如果有张三、李四,或者显现上某个怨敌站出来诋毁我的名声,毁坏我的声誉,让我身败名裂,其实也是毁坏了我受痛苦的因,难道这个人不是已经救护了我,使我免于堕恶趣的痛苦吗?

  

  很多情况就是这样的,通过别人的诋毁,让自己感受痛苦而使头脑变得清醒,从而厌患世间法,由此开始想到,世间真的没意思,应该求解脱道,应该通过觉悟的方式来帮助其他众生获得觉悟,这才是有意义的。这个时候开始想通了,谁毁坏我的声誉,能把我从心散、损坏厌离心、嫉妒有德者等状态当中解脱出来,之后自己就可以认真地修行了。

  

  当然,这是针对想要修行的人而言。如果纯粹是一个世间人,他没有这些智慧,若被其他人损坏了声誉,就会像以前我们没有修对治法时的反应一样,会觉得自己的声誉受损了,要反击、要生嗔。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深刻的道理,想要修行佛法,但是内心当中总是放不下这些东西,怎么办呢?有些人就来帮助我放下,帮助我放下这些执著,阻止我为了获得名誉而造罪。从名誉产生负面作用的角度来讲,这个人救护了我,让我免堕恶趣感受痛苦。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我是唯一追求解脱道的人,根本不需要“利敬”来束缚我,对于解开我束缚的人,为什么反而要生嗔呢?这个“利”就是利养,“敬”就是恭敬名誉等。

  

  科判中讲“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这里如何体现“有益”?主要是从“解束缚”——解开解脱的束缚这一角度来体现的。我是一个追求解脱道的人,一个佛弟子。佛弟子的朴素追求就是解脱,当然,其中延伸出很多内涵,包括为了众生而求解脱等。但不管怎样,我的目标最终就是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既然我是一个唯一追求解脱道的人,为什么还需要利敬的束缚呢?这是根本不需要的。有时我们迷失在利敬中了,没办法摆脱这些束缚,通过自己的能力解脱不了,而现在有一个人帮我解开了——他造违缘让我的利养受损,让我的恭敬受损,帮我从束缚解脱的因当中解脱出来了,对待这个人我应该感恩,“何故反生嗔”呢?他是对我有利益的人。

  

  下面讲到底怎样视为有益。他帮助我解开了解脱的束缚,所以对我有益。那么,对我有益的人求之不得,我不应该生嗔心,反而应该感谢他。内心当中希求解脱,但是通过一己之力总是有点放不开,自己总是纠结其中,这时就需要一股外来的力量,在自己舍不得、不敢做的时候,需要其他的人来帮我解开。比如,自己的手被毒蛇咬了,按照古代(没有血清等药品)的方法,需要把手指乃至手掌斩断,避免毒液传满全身。自己明明知道如果再迟一点点就会危及性命,但就是下不了手,自己不敢动手砍断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其他人来帮助你,把这个手指砍断了,做了你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仔细观察起来,自己还得感谢他砍了一刀。

  

  求解脱道的人也是这样一种心态:想要求解脱,知道利敬不对,但是自己又下不了决心离开它,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外缘,下面会讲依靠佛菩萨的加持,或者依靠怨敌的帮助。你不是下不了手吗?怨敌来帮你下手。他通过诋毁等其他的方式,让你解开束缚,让你看清楚利养恭敬的本质。因此,你一下子就能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很多修行者都是在遇到很多挫折之后才开始进入佛门的,我们看过上师写的《智海浪花》,里面有一些类似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特点,感觉上就好像有些人是走投无路了,才开始学佛、出家的。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讲,的确是走投无路,或者受到了挫折,看起来是个消极的因,但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却是一个积极的因。如果不遇到这些因素,我们总是想放而不敢放,但是障碍一来,就成了催化剂,成为一种助力,推动你走到这个境界,帮你上到一个高度。

  

  所以,张三李四等怨敌帮助我解脱了束缚,由此看来,他是帮助我的人,我要感谢他。本来我想解脱又不敢下手,他作为一股力量,一下子帮助我看穿了、帮我解脱了,那当然要感激他。“何故反生嗔?”,为什么要生起嗔心呢?我们就是在一次次的伤害、违缘中才能成熟起来,尤其在修道教言的帮助下,我们才可以慢慢看清楚利养恭敬的过患。那么,谁帮我解脱这个过患,我就应该感谢他,不应该生起嗔心。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上师在讲记中讲到,仲敦巴尊者在热振寺的柏树林中经常念诵这个颂词,为了让弟子和其他的众生能够放弃世间八法、放弃利敬,他老人家亦如是显现。我们平时也应多念“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我是求解脱道的人,何必要受利养恭敬的束缚呢?它们应该不能束缚我。这样我们才能产生修道的正确思想:谁能帮助我们获得解脱,就不应该对他生嗔。

  

  今天的课就学到这个地方。

  

  [1]萨迦派的《离四贪窍诀》: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执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当执著生起,正见已丧失。

  

《《入菩萨行论》第88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