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8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愚童行。

  

  我受到赞叹的时候,内心当中不经观察而生起狂妄的欢喜,其实是不应该的。这只是喜欢无义之事的愚童的行为,除此之外,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我们通过学习“不应欢喜”的教言,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受到赞叹的时候,应理性地对待;如果不分析、不观察,心随着别人的赞叹生欢喜,那这种欢喜是不合理的。这说明我们的忍受力、适应力还很弱。为什么呢?其实它是一种对等、辩证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到赞叹而欢喜,就说明我们也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影响。我们的心承受力很弱,别人一赞叹马上就高兴,就飘飘然,也不分析赞叹到底是真实,还是不真实,对我的修行有利还是无利。面对这些赞誉,内心没有控制力。一受到赞叹就高兴,反过来,一受到诋毁马上就嗔恨。这种心态是需要改正的,我们应该有一种承受力。

  

  别人赞叹的时候,首先要观察:别人所赞叹的功德我到底有没有?有些人的赞叹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是有目的的,我们看不清楚。或许只是从表面上赞叹而已,你的行为稍微如法一点,别人就说你是一个大菩萨,是一个证悟者,也不分析相续中到底具不具备大菩萨、证悟者的功德。

  

  我们学习佛法之后,尤其学习过《十地经》、《入中论》、《经庄严论》、《宝鬘论》中有关菩萨十品的内容,了解到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境界,就知道初地菩萨是有很多的验相、标准、证悟和功德的。然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别人说你是大菩萨,马上就觉得自己是大菩萨了;别人说你是一个大修行者,马上觉得自己是大修行者了。在别人赞叹时,我们要分析他赞叹的功德自己到底有没有。如果我没有这样的功德,别人赞叹对我没有什么作用。有时听了别人的赞叹不但不高兴,反而觉得很难受,为什么我一个凡夫,他却这样赞叹我?可能是有其他因缘。所以不会马上随着别人的赞叹,产生盲目的欢喜心。如果别人赞叹的功德自己的确是具足的,那也没什么值得欢喜的,我因为暂时拥有某种因缘而具备这样的功德,功德也只是暂时的。如果你没有登初地,在成佛之前,赞叹对于自己来讲也没有什么意义,受到赞叹太多的话,有可能会影响自己的道心。

  

  即便有这个功德,我们也要分析到底应不应该生欢喜心?当我们受到赞叹懂得去观察、去分析时,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慢慢有了承受力,懂得理性地去观察、去思维了。

  

  “心若生欢喜,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为什么是愚童行呢?小孩子的承受力很弱,当别人赞叹他好乖、好聪明,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以前我们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小时候自己的亲戚朋友,尤其是大人说:这个小孩很勤快。我马上去拿扫把扫地,他越赞叹我,我扫得越起劲。也不观察自己是什么情况,受到赞叹,自己就随着别人的语言,去做一些相应的反应。这就是愚童行,承受力很弱。为什么是“愚童”呢?其实并没有贬低孩童的意思,主要指他的心智及承受力很弱。我们应该思维:自己内心当中的承受力不要这么弱,别人稍微赞叹一下就受不了飘飘然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是不行的。

  

  我们讲这么多,好像都在分析欢喜应不应当,实际这个主题还是没有离开安忍。为什么呢?“不应喜之”前面的科判是“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如果别人对我或者我亲友的名声作阻碍,我不要产生过度的反应,不要生起嗔恨心。如果对名誉很看重的话,就容易因此犯一些错误。比如,别人诋毁自己时就马上生嗔,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而我们具备一种承受力的时候,别人赞叹我有承受力,别人诋毁我也有承受力,就有一种平等心保持修道的状态。

  

  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赞誉一般人都会喜欢,阻碍赞誉即是我们生嗔的因。谁阻碍我得赞誉,我就会生嗔。科判的内容是将阻碍赞誉的行为视为有益。本来是生嗔的因,要把它转成不会生嗔,变为对己有益的方面。如何才能不生嗔呢?视为有益就可以。“视为有益”是一个关键词,有益就不会生嗔。

  

  怎样视为有益呢?首先,要观察赞誉的过患,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窍诀。为什么我喜欢赞誉?为什么别人在阻碍自己得到赞誉时会令我们生嗔呢?因为我们认为赞誉是一个好东西,我们盲目地迷信它,拼命地追求它。过去谁阻碍我,我就不高兴、生嗔,但现在,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去观察赞誉的过患,当我们知道赞誉具有的过患后,谁阻碍赞誉,就相当于消除了这种过患,而消除我们的过患就应视为有益。理解科判之后,颂词的意义就比较明确了。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首先要说明,在观察赞誉的过患时,我们要了知赞誉本身并没有过患。就好像金钱一样,金钱本身没有过患,过患与否要观待使用者的心态,如果你执著它,就会产生过患,成为罪恶的根源。同理,赞誉本身并没有过患,为什么我们要观察赞誉的过患呢?作为一个初学的凡夫,修行能力弱,道力不深厚,无法看透赞誉的过患,很容易受赞誉的影响。此处省略了分析的内容,而直接说赞誉本身有过患。就如我们观察金钱有过患一样,其实金钱本身不好也不坏,关键是你的心态。如果心态正确,钱多钱少,也没什么影响。如果心态不好,钱少了也不对,钱多了也不对。

  

  这种良好的心态,佛菩萨是具足的。作为凡夫人,我们应该多看它的过患,因为我们很容易受赞誉的支配,但因这种支配而产生厌离心却很少。赞誉对我们的影响是另一方面的,就好像钱一样。钱财的本质既不好也不坏,看得开的人,对钱财无所谓,但是一般老百姓,普遍容易受钱财的影响而引发贪欲和执著。同样,对于初学的凡夫而言,赞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我们很少有平静的心态去看待赞誉的本质,反而更趋向于得到赞誉就变得飘飘然,并因执著而深陷其中。因此,我们需要刻意去观察它的过患。

  

  总而言之,赞誉的本质是无利无害的,但因为我们凡夫人容易受其影响的缘故,所以要观察赞誉的过患。

  

  下面通过颂词来说明赞誉的四种过患:第一“赞誉令心散”,第二 “损坏厌离心”,第三“令妒有德者”,第四“复毁圆满事”。

  

  首先,赞誉的第一个过患是“令心散”。就像钱财很容易让众生心乱一样,如果你有了钱,或者追求钱财,始终把注意力放在钱财上,那么你的心就散乱了,让你去读书就不好好读了,让你去上班就不好好上了。你的心在没得到钱财之前一直散乱,得到钱之后,为了想过好生活,也会散乱。同此道理,赞誉也比较容易让凡夫人的心乱。自己没有得到赞誉之前很想得到,很羡慕那种有名誉、高高在上的人,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那样:总有一天我要成为明星,拥有一大群追星族。注意力开始放在名声上,心就处于散乱的状态,一旦获得,他自己又要想方设法地去护卫名声,心思用在保护名声上,就没有心思修道了。

  

  分析更细微的状态:修道者若要保持对世俗实相和胜义实相的观察,需要相续非常清净。如果我们的心思散乱在追求和保护名誉上面,就没办法把心思一心一意放在修道上了。修禅定或者闻思,心散乱都是修不了的,修道方面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做。

  

  赞誉的第一个过患就是让你的心散乱,对修道来讲是很大的障碍。如果我们的心散乱了,就没办法把注意力放在修道上。即便我们很专注地修道,功德也不容易生起,何况在心散乱的时候,功德怎么可能自然生起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这是它带来的第一大过患。

  

  第二大过患是“损坏厌离心”。佛教有些论典专门描述“厌离心”,对赞誉也有专门的讨论。尤其在讲厌弃世间八法的时候,对于苦乐、称讥、毁誉、得失有专门的讨论。如果我们对于名誉非常在意,就会损坏厌离心。因为厌离心的生起,需要对世事看透、放下。

  

  厌离心大概有两类:一类是真看透了,在内心中彻底放下了。此时,虽然表面上有名有财,过得很快乐,但是不影响修行的质量,因为他的心中已经看破了。这些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是属于厌离心比较成熟的状态。比如佛陀和诸大菩萨,他们已经圆满了一切功德。在佛陀讲法的时候,菩萨动辄就供养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佛陀为了圆满菩萨资粮的缘故而接受,其实佛对这些财富是没有兴趣的,也不会因为得到这些东西而高兴。所以,像佛陀这样圆满的证悟者,或者一些修行有素的大菩萨、修行者,他们对这些财物是没有兴趣的。虽然表面上拥有很多财富,拥有很多弟子,其实内心很平静,这是厌离心成熟的标准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是什么呢?就是内心还没有彻底放下时,有些修行者会刻意远离让自己获得名誉、财富的因缘,这是第二种状态。因为一般来讲,初学者还没有办法驾驭过多的财富,财富很多、很快乐,容易让人对轮回产生耽执。为了让自己生起厌离心,一些出家人或者在深山当中的隐修者,就会刻意地回避这种因缘。他们远离眷属、财富、名声开始修行。当自己内心的厌离心成熟圆满之后…

《《入菩萨行论》第88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