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第88课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

  

  “不应喜之”这个科判的颂词,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赞叹本身不应该是欢喜的因;如果是因为他人欢喜的话,也不应该成为欢喜之因,因为“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对方又继续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观察。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对方认为:“他乐故我乐”,其他人快乐,我就快乐。寂天菩萨说:“于众应如是”。如果他乐而我乐,是因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乐于见到他人快乐、我就快乐的缘故,那么对于其他有情也应该一视同仁。但是“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他人欢喜而赞叹我的怨敌时,他也是很高兴的,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不快乐了?不应该这样。所以,对方的理由其实是一种表面文章,并没有发自内心地为别人产生欢喜心而高兴。

  

  首先看对方的回辩:“他乐故我乐”。前面我们讲到,因为是两个相续的缘故,别人的欢喜属于别人,我得不到。对方一想,的确是这样,两个人相续不同,对方的痛苦我无法感觉到,对方的快乐,我也感觉不到。所以他就换了一种讲法:我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我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所以看到一个人很快乐,我就随喜他,自己也会很快乐。这里“他乐故我乐”是站在一个菩萨发菩提心,随喜他人快乐的角度来进行回辩的,把他相续和我相续的快乐二者,通过随喜联系起来了。他人的相续和我的相续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作为一个菩萨,也乐于见到其他众生快乐,我随喜他们获得的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像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菩萨通过发心、随喜的方式来连接自己和他人的相续,的确有这种菩提心的修法。一方面这是对方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菩萨的确应该看到别人快乐而欢喜,或者为了别人的快乐而努力。在四无量心当中,第一愿是“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和快乐的因”,第三愿是“愿一切众生具足无苦之乐,我心怡悦。”一方面愿众生获得快乐,一方面随喜别人获得快乐。

  

  但对方在回辩的时候,内心是不是真实地愿众生快乐呢?寂天菩萨进行了分析:作为一个菩萨,的确是乐于见到对方、乐于见到众生相续中有快乐的。所以,如果按照菩提心的标准来衡量,“于众应如是”,“众”就是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应该这样。“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如果张三生起了欢喜心去赞叹敌人,那为什么我对受赞的敌人不高兴?谁赞叹我的敌人,我对这个赞叹者也不高兴?

  

  如果真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应该是愿一切众生都快乐。他赞叹我的时候,不是因为他赞叹了我,而是因为他快乐,我乐于见到他快乐,当然我也欢喜快乐了。在他赞叹我的怨敌时,因为他内心欢喜的缘故,我也应该乐于见到他快乐才对。但为什么他喜而赞我,我就快乐,“他喜而赞敌”,我就不快乐了?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标准?这两个标准是怎么出来的?其实这里还是存在偏袒心,表面上以菩提心做幌子,内心并不是真正按照菩提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个颂词有助于挖掘我们内心的一些状态。有时一些修法者喜欢用佛法的术语为自己的烦恼找理由,好像自己产生烦恼是因为什么什么的缘故。但是,真正通过佛法的标准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修行很欠缺。

  

  这不单是一个辩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反观出我们内心存在的一些缺陷。本来觉得自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觉得自己很公正,通过这个颂词的标准反观自心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有时觉得自己有爱心、有菩提心,但是在不同的状况下,并不是一视同仁。并非是在一切场合、一切时间、一切境界之下,我都可以愿一切众生快乐。往往是当我内心高兴、愉悦的时候,我就愿一切众生快乐;如果我受到打击,或者我的怨敌现前时,就不愿意他获得快乐了。这说明我们的菩提心其实是有偏袒的。一方面我们愿意发菩提心,也愿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借助颂词认真学习的话,我们也找不到反观自己的切入点。通过这个颂词反观,就发现我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地方,表面上发了菩提心,但面对不同的情况就会暴露出问题。

  

  菩提心的原则是什么呢?“于众应如是”。寂天菩萨把菩提心的普遍性、平等性讲得很清楚。但我们的心是偏袒的、不平等的,总是偏于一方。赞叹我的人,我就愿他快乐;不赞叹我的人、赞叹我的怨敌的人,我就不愿他快乐。我们发现问题之后,要通过佛法来对治,应该普遍地对一切众生修菩提心。以前,我的菩提心有偏袒,只愿我喜欢的人快乐,面对和我无关的人就懒得理他,甚至对不喜欢的人,发恶心都有可能。我们既然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最初发心的时候,就应该有一种平等普遍的状态。

  

  平等的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入门。如果我们生起平等心,大乘道就入门了。如果心还有偏袒,那么我们始终进不了这道门,始终没办法踏上菩提的大道。所以,最初的时候,我们要用尽一切方法,让我们的偏袒心平复下来,也就是上一堂课讲的修舍心。通过修持舍心,让我们获得平等的状态,就可以对怨敌、对亲人都能生悲心;对怨敌愿他快乐,对于亲人、中等人、一切众生都愿他快乐。这个时候,就具有普遍对待一切众生的平等菩提心了。

  

  有些论典讲,菩提心就是平等心,大悲心就是平等心。所谓的大悲,并不是只缘单个众生的大悲。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讲到,母亲爱儿子的心和儿子爱母亲的心是不是大悲心?虽然她爱到了极点,但还不是大悲心,因为她是不平等的。对于自己的儿子、女儿、亲友,她可以这样,但是对于其他人,就没有这样的悲心。菩萨要培养的是什么心?就是把母亲对儿子的心态,推广到一切众生上,推及到小蚂蚁、苍蝇、恶人、怨敌……如果你对所有众生都有这种爱心的时候,心就平等了,这时就有大悲心了。所以,真正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时候,内心当中可能还没有大悲心,或许只是一种悲心。

  

  但我们也不要丧气,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总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刚开始是假的、有偏袒的悲心,但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这个心态逐渐会调整过来,菩提心、平等心的理念,就会慢慢渗透到我们的血液和骨髓当中,那时我们就彻底接受了这种观念。

  

  我们也不要太高看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具足了菩提心。愿众生获得快乐、想要成佛,这种总相的菩提心可能是有了,但内心中有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首先要生起平等心,有了平等心才谈得上大悲心,才能谈菩提心。现在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平等,之后再慢慢地缘一切众生,愿他们获得世间的快乐,获得出世间的快乐,愿众生觉悟。这样的话,我们修行才可能真正具足资粮。

  

  这个颂词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如果我们真正要修利他菩提心,必须要平等,“于众应如是”。现在我们的状态可能是不平等的。但不要紧,知道了问题的所在,慢慢地调整,不放弃我们修道的决心。通过学习、打坐、探讨、通过和善知识交往等手段,慢慢让我们的心趋向于正轨。

  

  修道不能够太急了,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我们调伏烦恼,就像调竹箭一样,如果箭弯了怎么调正它?我们要采用缓慢的方法,泡水、打油后,把它绑在坚硬、笔直的棍子或铁条上面,然后取下来再泡,再慢慢使劲,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会变得笔直。调箭是这样,调皮革也是这样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你想一下子调直,使劲一掰就折断了。

  

  我们的心态也是这样。现在我们的心很弯曲,离笔直的菩提道很远,那怎么调过来呢?这就需要策略,需要技巧,需要时间,需要方法。如果要把凡夫的心态,一下子调整为菩萨的大菩提心,由于我们各方面的因缘和资粮还不够,一使劲,箭就会折断,折断之后再也起不来了。所以,一方面我们不能高估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是证悟的菩萨了,一方面也不能太过于沮丧,两方面都要避免。

  

  我们认定这条路,慢慢去做。不要放弃学习佛法,不要认为现在我花了几年时间学习佛法,好像没有用,是浪费时间,千万不能这么想。佛法就是在慢慢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渗入到我们的血液和骨髓里,最后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佛法是需要时间慢慢去渗透的,而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就,那反而更容易失败。我们需要长时间地去做,不要着急,几十年修不出一个境界也无所谓,关键是我们的路线正确,在大的轨道上面在走、在学习。这样的理念通过不间断地学习,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相续当中,潜移默化地使相续转变,那时再回头一看,自己的心其实已经转变很多了。

  

  这里要求我们,“于众应如是”。修大悲心愿一切众生欢喜,就是普遍、平等地愿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快乐。我们需要如实了知偏袒心的状态而调整自心。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

《《入菩萨行论》第88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