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愚童行。
我受到贊歎的時候,內心當中不經觀察而生起狂妄的歡喜,其實是不應該的。這只是喜歡無義之事的愚童的行爲,除此之外,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我們通過學習“不應歡喜”的教言,應該有一個理性的認知。受到贊歎的時候,應理性地對待;如果不分析、不觀察,心隨著別人的贊歎生歡喜,那這種歡喜是不合理的。這說明我們的忍受力、適應力還很弱。爲什麼呢?其實它是一種對等、辯證的關系。如果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贊歎而歡喜,就說明我們也很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我們的心承受力很弱,別人一贊歎馬上就高興,就飄飄然,也不分析贊歎到底是真實,還是不真實,對我的修行有利還是無利。面對這些贊譽,內心沒有控製力。一受到贊歎就高興,反過來,一受到诋毀馬上就嗔恨。這種心態是需要改正的,我們應該有一種承受力。
別人贊歎的時候,首先要觀察:別人所贊歎的功德我到底有沒有?有些人的贊歎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是有目的的,我們看不清楚。或許只是從表面上贊歎而已,你的行爲稍微如法一點,別人就說你是一個大菩薩,是一個證悟者,也不分析相續中到底具不具備大菩薩、證悟者的功德。
我們學習佛法之後,尤其學習過《十地經》、《入中論》、《經莊嚴論》、《寶鬘論》中有關菩薩十品的內容,了解到一地到十地菩薩的境界,就知道初地菩薩是有很多的驗相、標准、證悟和功德的。然而,自己什麼都沒有,別人說你是大菩薩,馬上就覺得自己是大菩薩了;別人說你是一個大修行者,馬上覺得自己是大修行者了。在別人贊歎時,我們要分析他贊歎的功德自己到底有沒有。如果我沒有這樣的功德,別人贊歎對我沒有什麼作用。有時聽了別人的贊歎不但不高興,反而覺得很難受,爲什麼我一個凡夫,他卻這樣贊歎我?可能是有其他因緣。所以不會馬上隨著別人的贊歎,産生盲目的歡喜心。如果別人贊歎的功德自己的確是具足的,那也沒什麼值得歡喜的,我因爲暫時擁有某種因緣而具備這樣的功德,功德也只是暫時的。如果你沒有登初地,在成佛之前,贊歎對于自己來講也沒有什麼意義,受到贊歎太多的話,有可能會影響自己的道心。
即便有這個功德,我們也要分析到底應不應該生歡喜心?當我們受到贊歎懂得去觀察、去分析時,說明對于這個問題已經慢慢有了承受力,懂得理性地去觀察、去思維了。
“心若生歡喜,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爲什麼是愚童行呢?小孩子的承受力很弱,當別人贊歎他好乖、好聰明,他就高興得不得了。以前我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小時候自己的親戚朋友,尤其是大人說:這個小孩很勤快。我馬上去拿掃把掃地,他越贊歎我,我掃得越起勁。也不觀察自己是什麼情況,受到贊歎,自己就隨著別人的語言,去做一些相應的反應。這就是愚童行,承受力很弱。爲什麼是“愚童”呢?其實並沒有貶低孩童的意思,主要指他的心智及承受力很弱。我們應該思維:自己內心當中的承受力不要這麼弱,別人稍微贊歎一下就受不了飄飄然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這是不行的。
我們講這麼多,好像都在分析歡喜應不應當,實際這個主題還是沒有離開安忍。爲什麼呢?“不應喜之”前面的科判是“阻礙贊譽者並非有害”,如果別人對我或者我親友的名聲作阻礙,我不要産生過度的反應,不要生起嗔恨心。如果對名譽很看重的話,就容易因此犯一些錯誤。比如,別人诋毀自己時就馬上生嗔,問題就會接踵而來。而我們具備一種承受力的時候,別人贊歎我有承受力,別人诋毀我也有承受力,就有一種平等心保持修道的狀態。
子二、將阻礙贊譽視爲有益
贊譽一般人都會喜歡,阻礙贊譽即是我們生嗔的因。誰阻礙我得贊譽,我就會生嗔。科判的內容是將阻礙贊譽的行爲視爲有益。本來是生嗔的因,要把它轉成不會生嗔,變爲對己有益的方面。如何才能不生嗔呢?視爲有益就可以。“視爲有益”是一個關鍵詞,有益就不會生嗔。
怎樣視爲有益呢?首先,要觀察贊譽的過患,這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竅訣。爲什麼我喜歡贊譽?爲什麼別人在阻礙自己得到贊譽時會令我們生嗔呢?因爲我們認爲贊譽是一個好東西,我們盲目地迷信它,拼命地追求它。過去誰阻礙我,我就不高興、生嗔,但現在,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去觀察贊譽的過患,當我們知道贊譽具有的過患後,誰阻礙贊譽,就相當于消除了這種過患,而消除我們的過患就應視爲有益。理解科判之後,頌詞的意義就比較明確了。
贊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首先要說明,在觀察贊譽的過患時,我們要了知贊譽本身並沒有過患。就好像金錢一樣,金錢本身沒有過患,過患與否要觀待使用者的心態,如果你執著它,就會産生過患,成爲罪惡的根源。同理,贊譽本身並沒有過患,爲什麼我們要觀察贊譽的過患呢?作爲一個初學的凡夫,修行能力弱,道力不深厚,無法看透贊譽的過患,很容易受贊譽的影響。此處省略了分析的內容,而直接說贊譽本身有過患。就如我們觀察金錢有過患一樣,其實金錢本身不好也不壞,關鍵是你的心態。如果心態正確,錢多錢少,也沒什麼影響。如果心態不好,錢少了也不對,錢多了也不對。
這種良好的心態,佛菩薩是具足的。作爲凡夫人,我們應該多看它的過患,因爲我們很容易受贊譽的支配,但因這種支配而産生厭離心卻很少。贊譽對我們的影響是另一方面的,就好像錢一樣。錢財的本質既不好也不壞,看得開的人,對錢財無所謂,但是一般老百姓,普遍容易受錢財的影響而引發貪欲和執著。同樣,對于初學的凡夫而言,贊譽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基本上是負面的,我們很少有平靜的心態去看待贊譽的本質,反而更趨向于得到贊譽就變得飄飄然,並因執著而深陷其中。因此,我們需要刻意去觀察它的過患。
總而言之,贊譽的本質是無利無害的,但因爲我們凡夫人容易受其影響的緣故,所以要觀察贊譽的過患。
下面通過頌詞來說明贊譽的四種過患:第一“贊譽令心散”,第二 “損壞厭離心”,第叁“令妒有德者”,第四“複毀圓滿事”。
首先,贊譽的第一個過患是“令心散”。就像錢財很容易讓衆生心亂一樣,如果你有了錢,或者追求錢財,始終把注意力放在錢財上,那麼你的心就散亂了,讓你去讀書就不好好讀了,讓你去上班就不好好上了。你的心在沒得到錢財之前一直散亂,得到錢之後,爲了想過好生活,也會散亂。同此道理,贊譽也比較容易讓凡夫人的心亂。自己沒有得到贊譽之前很想得到,很羨慕那種有名譽、高高在上的人,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們那樣:總有一天我要成爲明星,擁有一大群追星族。注意力開始放在名聲上,心就處于散亂的狀態,一旦獲得,他自己又要想方設法地去護衛名聲,心思用在保護名聲上,就沒有心思修道了。
分析更細微的狀態:修道者若要保持對世俗實相和勝義實相的觀察,需要相續非常清淨。如果我們的心思散亂在追求和保護名譽上面,就沒辦法把心思一心一意放在修道上了。修禅定或者聞思,心散亂都是修不了的,修道方面的事情都沒有辦法做。
贊譽的第一個過患就是讓你的心散亂,對修道來講是很大的障礙。如果我們的心散亂了,就沒辦法把注意力放在修道上。即便我們很專注地修道,功德也不容易生起,何況在心散亂的時候,功德怎麼可能自然生起呢?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考慮,這是它帶來的第一大過患。
第二大過患是“損壞厭離心”。佛教有些論典專門描述“厭離心”,對贊譽也有專門的討論。尤其在講厭棄世間八法的時候,對于苦樂、稱譏、毀譽、得失有專門的討論。如果我們對于名譽非常在意,就會損壞厭離心。因爲厭離心的生起,需要對世事看透、放下。
厭離心大概有兩類:一類是真看透了,在內心中徹底放下了。此時,雖然表面上有名有財,過得很快樂,但是不影響修行的質量,因爲他的心中已經看破了。這些東西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這是屬于厭離心比較成熟的狀態。比如佛陀和諸大菩薩,他們已經圓滿了一切功德。在佛陀講法的時候,菩薩動辄就供養價值叁千大千世界的寶珠,佛陀爲了圓滿菩薩資糧的緣故而接受,其實佛對這些財富是沒有興趣的,也不會因爲得到這些東西而高興。所以,像佛陀這樣圓滿的證悟者,或者一些修行有素的大菩薩、修行者,他們對這些財物是沒有興趣的。雖然表面上擁有很多財富,擁有很多弟子,其實內心很平靜,這是厭離心成熟的標准狀態。
還有一種狀態是什麼呢?就是內心還沒有徹底放下時,有些修行者會刻意遠離讓自己獲得名譽、財富的因緣,這是第二種狀態。因爲一般來講,初學者還沒有辦法駕馭過多的財富,財富很多、很快樂,容易讓人對輪回産生耽執。爲了讓自己生起厭離心,一些出家人或者在深山當中的隱修者,就會刻意地回避這種因緣。他們遠離眷屬、財富、名聲開始修行。當自己內心的厭離心成熟圓滿之後…
《《入菩薩行論》第88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