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佛教的使命(蔡明田)▪P2

  ..續本文上一頁

  現代許多佛學家,專以「居士佛教」這名詞,號稱在家集體學佛之精神,是一種新理念的學佛思維,以爲學佛有所成者,即是「居士」。居士學佛的目的是爲了改善人生,以人成佛成的理念學佛,這便是中國佛教學佛人的新思想。居士一詞梵語稱爲Kulapati,意思即是「在家學佛者」,也稱爲「在家志于佛道者」。慧遠大師在《維摩诘經疏》中說,居士有二義,(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二)在家學道,居家道士。

  從廣義上說,「居士佛教」一詞,所稱之「居士」是思想議題,它不僅是在家學佛,更進一步爲弘揚佛法者。所以說,居士佛教除學佛外,亦包含佛法宣揚,也是佛教的護持者,藉居士身投入社會慈濟工作,發揚佛家大乘思想之慈悲精神,喜舍的志願。

  居士學佛,曆代不乏有人在,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理惑論》的作者牟子,和嚴佛調共譯《法鏡經》的安玄。依慧遠在廬山結社念佛的劉遺民、雷次宗等皆堪稱爲大師級之佛教居士。另有白居易、裴休、蘇東坡、張商英、袁了凡等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居士。

  清代居士佛教而論,楊仁山之前有,彭紹升、龔自珍、林則徐、羅有高、汪缙、戴震、魏源。楊仁山之後者有:譚嗣同、康有爲、章太炎、梁啓超、歐陽漸、梅光羲、夏僧佑、吳雁舟、蘇曼殊等。不過楊居士之前的居士學佛,是個別行動的,獨立而間斷的。楊居士之後的居士佛教,是集體性有組織的,也是連貫性居士團體,諸如居士林、念佛會、弘法會、精舍、蓮社、覺社、佛學社、佛學研究會等等,皆是居士爲佛教的繼續生存,努力而設立的組織。

  「居士佛教」在近代社會,是一種時尚現象的機緣,也是時事大勢所趨的社會現實。居士組織皆爲佛教的發展,佛法的發揚,努力而作出貢獻。誠如梁啓超在書中說,「居士學佛即成爲一種時代流行,則依附以爲名高者出矣」。這就是風氣形成的原因,當時的士大夫階級,爲佛學風氣所及,競相投入佛法研究的行列,以修行實踐的經驗,教導信衆了解佛法,並以佛學研究的成果,發表在文章論著中,流通世界各國各地,對當今佛教及教義的發揚,中華文化的發展,積極做出了貢獻,亦促成以後的複興漢傳佛教,起了積極的領航作用,也是「居士佛教」在現代學術界中,從佛教居士的理念,發展起來的新思維,而在民間開展推動的機緣,因爲居士團體的組織中,來自各行各業,除了工農商兵,乃至文化教育界、學術政治界等,在世界潮流之新政治環境中,興起一股宏大的力量,影響深遠,所以倍受各界關注和推崇。

  縱觀近代中國佛教史,楊仁山居士之後的中國佛教,因爲佛書經典的彙集,鼓勵學習佛法和研究,因而有了林立的佛學院,加以對寺院現代化的管理,提倡戒律,栽培佛教人材,尤其在家衆堅持護持。教育和學術界人士的參與,佛法的學習,修行之積極,成爲普遍現象,讓社會人士重新認識佛教。因爲佛教文化的振興,佛教寺院形象的提升,出家衆威儀莊嚴,並以修行爲重點,在家衆對佛法的提升,也有一些寺院在居士的參與下,積極推動佛教教育工作,設立佛學院,以佛法的教導使出家衆得以入流,也有在家衆,自籌辦理佛教會組織和佛教學校,除了世學還有佛學教導,進而使大衆對佛法的修行更爲積極。

  近代漢傳佛教盛行,始于楊居士對當時佛教的改革成功。根據《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總序文中說,偉大的宗教心靈,是社會最後的良心,也是生命意義最終的指歸。在文中選取楊仁山居士爲首,民國以來佛教十大師即:楊仁山、太虛大師、歐陽競無、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印光大師、圓英法師、呂澄居士、法尊法師、慈航大師,作爲指標,這十位大師對當代佛教有其重要的貢獻。

  傳承上,民國以來的佛教界,有兩大系統,最受海內外重視,對當今佛教産生重大影響者:其一是以太虛大師爲中心的出家學僧。其二爲歐陽漸(競無)爲中心的在家佛教學者。兩大師對振興當今中國佛教,對宣揚佛法是積極而且影響深遠。

  太虛大師與歐陽大師皆師出楊仁山居士,尤其太虛就學于金陵祗洹精舍。歐陽繼承楊居士遺志,處理刻經處,及祗洹精舍的事務,並自設有「支那內學院」,從事佛學研究,並培養佛學高等人材。他在北京大學發表一篇論文「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轟動一時。以後還有歐陽居士的首座弟子呂澄,續承歐陽之法相唯識學研究,並管理金陵刻經處。呂澄精通英、日、法、梵、藏語,當代佛學學力無出其右之佛學大師。王恩洋禮呂澄爲師,王爲北京大學教授,對佛學有所貢獻,他著有《人生學》一書。太虛大師倡辦武昌佛學院。其兩位弟子:法尊、慈航,以大師之志爲己志,溝通漢藏文化,提倡顯密雙修。

  當代佛法大師,印順導師是太虛大師的追隨者,他一生對太虛尊敬和崇拜,但在學術上亦對太虛的「人生佛教」提出不同論點,所以提出「人間佛教」的理論來對治。導師在「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一文中指出,複興中國佛教應有的思想,爲防佛法衰退,唯有把佛教知識化、年青化、在家化。導師認爲,如果中國佛教老是局限于衰老的,知識水平不足的,出家的,那麼佛教的光明,將永遠不會到來。

  哈佛大學教授,哈維爾 Holmes Welch 說,楊仁山居士,被譽爲「現代中國佛教複興之父」-開創當代佛教,推動佛學研究的劃時代大師。根據歐陽漸撰寫之《楊仁山居士傳》書中有說,惟居士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譚嗣同善華嚴,桂伯華善密宗,黎瑞甫善叁論;而法相唯識之學有,章太炎,孫少侯,梅撷芸,李證剛,蒯若木,歐陽漸亦合夥矣。

  居士佛教的時代使命

  當今佛教組織,大體上可分爲兩類(一)寺院組織(二)教會組織。

  寺院以出家人爲主體,在家人爲護法;教會則以在家人爲主政,出家人爲導師。這種僧俗合作的方式,在漢傳佛教中由來已久,而且是成功的模式。原始佛教時期的優婆塞,優婆夷就是佛陀的護法者。護持正法,供養僧衆,是佛陀對居士衆的囑咐,付予居士護法的任務。法會中居士也隨僧衆一起聽法、一起學佛和修行,這便是佛陀時期,佛教組織的形式,也是居士學佛一向的規則和方法。

  諸如佛經上說,維摩诘居士,勝曼夫人爲佛法的正統性,協助佛陀教導修行衆,得以如法修行,棄小歸大,這便是居士爲法的供養。還有王舍城之迦蘭陀迦長者和頻毗婆羅王,合資爲佛陀承建第一座具規模之道場「竹園精舍」Venuvana。提供精舍,佛陀就有了住所及弘法道場,結束了佛陀住無定所,弘法沒道場的難題,也改變了古印度沙門修行的方式。另外還有憍薩羅國之須達多長者,也爲佛陀修建一座,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祗樹給孤園」Jatavana Tapindaka Vana,佛陀在這裏宣講般若經及法華經等,這也是居士爲布施的供養。以後還有阿育王,迦膩色迦王通過政治的影響,把佛教普傳印度全境,周邊國家,並使之國際化,這便是-無畏施供養。

  後記

  秦漢年間佛教逐步傳來,到了東漢才正式通過官方邀請,印度佛教大師,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把佛經大量輸入,經過官方設立譯場,長期把梵文佛經,翻譯成漢文經典,到了隋唐翻譯事業還不間斷,鸠羅摩什、支谶、法顯、玄奘、義淨等大師的努力,逐漸完整了漢文系的佛教經藏。並通過官院及寺院的傳播和學習,因而西來之佛法,在東方的中國盛行。佛教文化在中國經過漫長的傳承,深入民間,對社會影響深遠,而逐漸成爲中國人信仰的宗教。因爲佛家和儒家思想融彙貫通,形成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

  中國佛教二千年傳承的過程,叢林是出家人居住和修行之處,在家人爲香客對叢林之護持和供養。叢林的製度各分宗派,宗脈對立,各自爲政,戒律分明,製度嚴謹,修行弘法是叢林一貫的規範,尤其對教育的重視,佛教文化源遠流長,這段時期佛法流通,經誦念佛,聲響不絕,*輪長轉。

  朝代輪替,戰火綿綿,局勢多變,佛教文化教育的中斷,影響佛法的傳承,中國佛教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清朝,寺院乃至叢林,基本上已淪落爲香火廟,沒有教育,沒有文化,壯觀雄偉的叢林,僅僅是佛教的外表形象,佛像之高大,香火的鼎盛,僅是一種外表象征。因爲失去文化內涵,佛法就難以存在,一部大藏經深鎖在書櫃內,那僅是門面裝飾。僧衆信衆都對佛法的不了解,加上禅宗所謂「不立文字」,淨土宗「一句彌陀」的誤解,使佛法失去其光茫,致佛教淪喪。

  當佛教進入了衰退期,奄奄一息之際,激起了「居士佛教」的新意識而催生,文化界一批新青年,群起研究佛學,學習佛法,爲保護佛教,使寺産得以保存,興起一股政治力量,聚集人材資源,群策群力,設立佛學院,組織教團教會,刻經板,印佛書流通,推動佛學,學習佛法,爲佛教文化源遠流長而努力。在短短的一段時期內,居士組織之教會,遍布社會各階層,各宗分庭,各派林立,也有叁乘共揚之居士林,唯正信佛教之發展,讓信衆自選修行方向,並深入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福利事業推動,爲發揚人間佛教的慈悲喜舍精神。現時代的佛教,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有了競爭,也有了合作,更顯著佛教文化的精彩,這是現實時代,佛教事業發展的新趨勢。

  結語

  居士學佛和僧衆是一樣的,以佛法爲學,以戒爲修。不同之處,居士應加以布施供養,以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爲社會做福利衆生的工作,同時對僧衆之護持,負起居士爲佛教的責任。布施供養也是居士學佛、修行的助緣功德。佛教一向主張由智慧得正見,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仰,居士也應有如是知見的學佛。

  佛陀製戒,僧俗各有不同,因爲居士學佛非全職修行者,而是社會的生産者,因而要負起布施供養,護持正法的任務。所以佛陀以五戒、八戒,乃至十善法,付予居士修行所依。然而僧衆的修行以戒爲先,設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則有叁百五十戒,這些戒律對修行人來說,是爲清淨道業,以求早日開悟,以報答衆生恩乃至佛恩。

  從佛法上說,修行是爲了清淨道業,道業清淨是爲了開悟。開悟是爲成佛,成佛就是修行的目的,也是爲了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居士學佛也應該以涅槃境界爲止境。

  謹以祖師語和大家共勉。六祖惠能大師曰:見聞轉誦是小乘,悟解法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緣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最後真誠的祝願,佛菩薩保佑,各位福慧雙全,身心安泰,事業有成。

  

《居士佛教的使命(蔡明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