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佛的人,毫無根基,看如此深的經,真是不著邊際。不過我知道這是一部好經,于是耐著心性,終于一字一字地看完。雖然看完了,可是還是不懂。
有一次法師問我:「最近看甚麼經?」
我回答說:「看的觀經『四疏帖』。」
法師馬上糾正說:「不,是觀經『四帖疏』。」
可想而知,我對觀經四帖疏了解的程度,夠多可憐了。
觀經疏玄義,在于解釋經題,及明全經教旨。如玄義釋名分說「言佛者。乃是西國正音。此土名覺。自覺覺他覺行窮滿。名之爲佛。言自覺者。簡異凡夫。此由聲聞狹劣唯能自利阙無利他大悲故。言覺他者。簡異二乘。此由菩薩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雙行不著有無也。言覺行窮滿者。簡異菩薩。此由如來智行已窮時劫已滿出過叁位故名爲佛。言說者。口音陳唱故名爲說。又如來對機說法多種不同。漸頓隨宜。隱彰有異。或六根通說。相好亦然。應念隨緣。皆蒙證益也。言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今言無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彌陀佛。」
觀經疏將所觀之境,分爲正報依報。依報又分爲地下莊嚴,地上莊嚴,與空中莊嚴。
地下莊嚴,如經雲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等是。
地上莊嚴,即一切寶地池林樓閣宮殿等是。空中莊嚴,即一切變化寶宮華網,寶雲化鳥,風光動發聲樂等是。
正報有二,一者主莊嚴,二者聖衆莊嚴。主莊嚴者,即阿彌陀佛是。聖衆莊嚴者,即現在彼土之諸聖衆,及十方法界往生彼土者是。
觀經疏序分,是說明證信序及發起序。解釋經文自「如是我聞開始,下至五苦所逼,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爲序分。
自日觀以下爲正宗分,正宗分又分爲二。前十叁觀爲正宗分定善,後十四十五十六,叁輩九品爲正宗分散善。定善十叁觀,系韋提希征問,佛作解答。散善叁觀,系佛無問自說。
觀經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前十叁觀,均以觀佛爲主,故列爲定善。自第十四觀以下,借修余善爲助緣,回向發願往生,故列爲散善。第十六觀,臨命終人爲苦所逼,已不遑修觀,教令持念佛名,是爲念佛叁昧。
依經文看來,末法衆生惡業深重,唯持名念佛一門,最爲應機也。茲依觀經,錄九品往生之生因,俾供參考而利修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
行人若欲求上品上生,便應謹遵教旨,如是發心,如是修行,如是求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人如是修行,如是求生,便得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此是上品下生生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上所說,上品生者是第十四觀,中品生者是第十五觀。以下第十六觀,系下品生衆生。下品生者,皆作惡衆生。佛猶不舍,皆度往生。故淨土法門,何止五乘普入,直是普度一切也。
經文雲,「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經中初雲「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者,言心念佛也。換句話說,即觀想佛也。後言「應稱無量壽佛」者,是言汝若不能觀想彼佛,可稱名念佛也。
由此可知,觀經處處指示了生死之法。吾人欲知雲何了生死,雲何往生極樂世界,以及臨命終時雲何修行,當讀觀無量壽佛經。欲明觀經深義,當讀善導觀經疏。
昔昙鸾大師求長生不死之法。遇菩提流支,授以觀經。昙鸾贊歎頂受,自行化他,廣爲流布。可見觀經誠爲出生死之聖典也。昙鸾以後,善導大師出,于觀經益廣弘化。
觀經疏除以觀佛及念佛叁昧爲宗外,並以一心回向發願往生淨土爲體。所謂稱名念佛之行,必依回向發願求生西方爲體。依體而起行,借行而成願。行願相當,即得往生。
所以今日修淨土行者,必須以回向發願求生西方爲體。以此願心,導而起行至心念佛。非懇切求生願心,無以導行。非至誠心念佛,無以成其願。如果只知隨口念佛,無向無願,則悠悠蕩蕩,標心無的。如果徒有求生之願,而無念佛之行,其願則虛。故善導大師言,今此觀經,以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
至于觀經教相,玄義分判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所攝。
總括來說,余人所作之觀經疏,多是發理玄微。而善導大師之觀經疏,卻以誠行爲勝。並且余諸大德,多判上品生是地上菩薩所得。獨善導大師,判叁品生,皆凡夫中人。彼即根據經中所言此經「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而作如是判。並且說末法時期,唯此念佛法門最爲應機。因爲如此法門,系佛爲救末法時期衆生所說故。
四、至誠懇切爲主
善導大師主張念佛須至誠懇切。以至誠心持念佛名,以懇切心求願往生。如此念佛,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若得佛願我願相應,方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怎樣念佛方能與阿彌陀佛相應呢?第一念佛人須戒殺,這樣便與阿彌陀佛相應。如念佛人猶自殺生,便與娑婆世界相應,與阿彌陀佛不相應。
第二要不盜。如果犯盜,便與阿彌陀佛不相應,與娑婆世界相應。
第叁要不邪淫(出家人直戒正淫)。如果犯邪淫(淫),便與阿彌陀佛不相應,與娑婆世界相應。
第四要不妄語,第五要不惡口,第六要不绮語,第七要不兩舌。如果嚴重的犯口四過,便與阿彌陀佛不相應,與娑婆世界相應。
第八要無貪心。若生貪心,便與阿彌陀佛不相應,與娑婆世界相應。
第九要無瞋心。若生瞋心,便與阿彌陀佛不相應,與娑婆世界相應。
第十要無惡見。若有惡見,便與阿彌陀佛不相應,與娑婆世界相應。
這樣不犯十惡業念佛,名持戒念佛。如果持戒念佛,便與娑婆世界不相應。以不相應故,便不生于娑婆。若人不留娑婆,以念佛功德力故,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修淨土行者,要須至誠念佛,懇切求生。
「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有雲:「行者等,必須于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贊歎之心,莫生是非嫌恨也。」又曰「自他境上,護得叁業能令清淨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也。」
善導至誠懇切般舟叁昧行道,精勤不懈願求往生,至爲感人。般舟翻爲常行道,叁昧翻爲定。由前叁業無間,心至所感,則佛境即可現前。佛境現前,則身心內悅,故名爲樂。
善導大師,發心懇切,念念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至誠心懇切願,流露于字裏行間。茲僅將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摘一段于下:
「般舟叁昧樂 願往生 叁界六道苦難停無量樂
曠劫已來常沒沒願往生 到處唯聞生死聲無量樂
釋迦如來真報土願往生 清淨莊嚴無勝是無量樂
爲度娑婆分化入願往生 八相成佛度衆生無量樂
或說人天二乘法願往生 或說菩薩涅槃因無量樂
或漸或頓明空有願往生 人法二障遣雙除無量樂
根性利者皆蒙益願往生 鈍根無智難開悟無量樂
璎珞經中說漸教願往生 萬劫修功證不退無量樂
觀經彌陀經等說願往生 即是頓教菩薩藏無量樂
一日七日專稱佛願往生 命斷須臾生安樂無量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願往生 即得不退證無生無量樂
萬劫修功實難續願往生 一時煩惱百千間無量樂
若待娑婆證法忍願往生 六道恒沙劫未期無量樂
貪瞋即是輪回業願往生 煩惱豈是無生因無量樂
驗此貪瞋火燒苦願往生 不如走入彌陀國無量…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