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的人,毫无根基,看如此深的经,真是不着边际。不过我知道这是一部好经,于是耐着心性,终于一字一字地看完。虽然看完了,可是还是不懂。
有一次法师问我:「最近看甚么经?」
我回答说:「看的观经『四疏帖』。」
法师马上纠正说:「不,是观经『四帖疏』。」
可想而知,我对观经四帖疏了解的程度,够多可怜了。
观经疏玄义,在于解释经题,及明全经教旨。如玄义释名分说「言佛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言觉他者。简异二乘。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着有无也。言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此由如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应念随缘。皆蒙证益也。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观经疏将所观之境,分为正报依报。依报又分为地下庄严,地上庄严,与空中庄严。
地下庄严,如经云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等是。
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楼阁宫殿等是。空中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
正报有二,一者主庄严,二者圣众庄严。主庄严者,即阿弥陀佛是。圣众庄严者,即现在彼土之诸圣众,及十方法界往生彼土者是。
观经疏序分,是说明证信序及发起序。解释经文自「如是我闻开始,下至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为序分。
自日观以下为正宗分,正宗分又分为二。前十三观为正宗分定善,后十四十五十六,三辈九品为正宗分散善。定善十三观,系韦提希征问,佛作解答。散善三观,系佛无问自说。
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前十三观,均以观佛为主,故列为定善。自第十四观以下,借修余善为助缘,回向发愿往生,故列为散善。第十六观,临命终人为苦所逼,已不遑修观,教令持念佛名,是为念佛三昧。
依经文看来,末法众生恶业深重,唯持名念佛一门,最为应机也。兹依观经,录九品往生之生因,俾供参考而利修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行人若欲求上品上生,便应谨遵教旨,如是发心,如是修行,如是求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人如是修行,如是求生,便得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此是上品下生生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所说,上品生者是第十四观,中品生者是第十五观。以下第十六观,系下品生众生。下品生者,皆作恶众生。佛犹不舍,皆度往生。故净土法门,何止五乘普入,直是普度一切也。
经文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经中初云「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者,言心念佛也。换句话说,即观想佛也。后言「应称无量寿佛」者,是言汝若不能观想彼佛,可称名念佛也。
由此可知,观经处处指示了生死之法。吾人欲知云何了生死,云何往生极乐世界,以及临命终时云何修行,当读观无量寿佛经。欲明观经深义,当读善导观经疏。
昔昙鸾大师求长生不死之法。遇菩提流支,授以观经。昙鸾赞叹顶受,自行化他,广为流布。可见观经诚为出生死之圣典也。昙鸾以后,善导大师出,于观经益广弘化。
观经疏除以观佛及念佛三昧为宗外,并以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所谓称名念佛之行,必依回向发愿求生西方为体。依体而起行,借行而成愿。行愿相当,即得往生。
所以今日修净土行者,必须以回向发愿求生西方为体。以此愿心,导而起行至心念佛。非恳切求生愿心,无以导行。非至诚心念佛,无以成其愿。如果只知随口念佛,无向无愿,则悠悠荡荡,标心无的。如果徒有求生之愿,而无念佛之行,其愿则虚。故善导大师言,今此观经,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至于观经教相,玄义分判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所摄。
总括来说,余人所作之观经疏,多是发理玄微。而善导大师之观经疏,却以诚行为胜。并且余诸大德,多判上品生是地上菩萨所得。独善导大师,判三品生,皆凡夫中人。彼即根据经中所言此经「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而作如是判。并且说末法时期,唯此念佛法门最为应机。因为如此法门,系佛为救末法时期众生所说故。
四、至诚恳切为主
善导大师主张念佛须至诚恳切。以至诚心持念佛名,以恳切心求愿往生。如此念佛,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若得佛愿我愿相应,方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怎样念佛方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呢?第一念佛人须戒杀,这样便与阿弥陀佛相应。如念佛人犹自杀生,便与娑婆世界相应,与阿弥陀佛不相应。
第二要不盗。如果犯盗,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三要不邪淫(出家人直戒正淫)。如果犯邪淫(淫),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四要不妄语,第五要不恶口,第六要不绮语,第七要不两舌。如果严重的犯口四过,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八要无贪心。若生贪心,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九要无瞋心。若生瞋心,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第十要无恶见。若有恶见,便与阿弥陀佛不相应,与娑婆世界相应。
这样不犯十恶业念佛,名持戒念佛。如果持戒念佛,便与娑婆世界不相应。以不相应故,便不生于娑婆。若人不留娑婆,以念佛功德力故,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修净土行者,要须至诚念佛,恳切求生。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有云:「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叹之心,莫生是非嫌恨也。」又曰「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也。」
善导至诚恳切般舟三昧行道,精勤不懈愿求往生,至为感人。般舟翻为常行道,三昧翻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则佛境即可现前。佛境现前,则身心内悦,故名为乐。
善导大师,发心恳切,念念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至诚心恳切愿,流露于字里行间。兹仅将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摘一段于下:
「般舟三昧乐 愿往生 三界六道苦难停无量乐
旷劫已来常没没愿往生 到处唯闻生死声无量乐
释迦如来真报土愿往生 清净庄严无胜是无量乐
为度娑婆分化入愿往生 八相成佛度众生无量乐
或说人天二乘法愿往生 或说菩萨涅槃因无量乐
或渐或顿明空有愿往生 人法二障遣双除无量乐
根性利者皆蒙益愿往生 钝根无智难开悟无量乐
璎珞经中说渐教愿往生 万劫修功证不退无量乐
观经弥陀经等说愿往生 即是顿教菩萨藏无量乐
一日七日专称佛愿往生 命断须臾生安乐无量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愿往生 即得不退证无生无量乐
万劫修功实难续愿往生 一时烦恼百千间无量乐
若待娑婆证法忍愿往生 六道恒沙劫未期无量乐
贪瞋即是轮回业愿往生 烦恼岂是无生因无量乐
验此贪瞋火烧苦愿往生 不如走入弥陀国无量…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