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目 录

  一、绪言

  二、化迹人间

  三、善导大师的著作

  四、至诚恳切为主

  五、定善与散善

  六、弥陀净土为报土

  七、称名念佛为正业

  八、三心

  九、论九品生

  十、会通别时意

  十一、简介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伟哉善导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

  一、绪言

  善导大师,为净土宗二祖。唐朝时代,弘化于长安。不过圣人垂迹,不可思议。我们凡夫寸见,焉知究竟?

  据佛祖统纪言,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化身。为化此土,示长安。

  佛祖统纪第二十六,法师善导传言:「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浐水声曰,可教念佛。三年满长安城皆念佛。后有法照法师,即善导和尚也。」

  由来圣不可思议,随众生心而示现。例如佛出现于世,有见佛金身,有见佛银身,有见佛璃身。有见佛身高八尺,有见佛身高丈六,有见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有见佛不具相好,有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见佛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如果我们凡夫所见,不过一老比丘而已。

  所以虽同处一会,以众生根机不等,所见亦复不同也。弥陀示现,化善导,凡夫唯可仰信,不可致疑。

  佛祖统纪及宋高僧传第二十五,释少康传均有记载云,唐朝少康法师,于贞元初年,至洛京白马寺。见殿内有物放光。于是取出看是何经,原来是善导行西方化导文。少康法师生大欢喜,于是默祷曰,我若与净土有缘,愿此文再放光明。誓愿甫毕,果然光明重耀。并且光中有化佛化菩萨无量。

  于是少康至长安,入善导影堂内乞愿。见善导真像化为佛身,并谓少康曰,汝依我净土法门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也。

  善导大师,修净土念佛,重于力行实践,不尚空谈。所谓声闻以言教为主,缘觉以义理为主,菩萨以力行为贵。善导大师领导念佛,诚菩萨行也。

  同时彼于教义,亦复通达无。甚至超乎于当时诸师之上。例如当时诸师,依于观经,判上品上生者,应是四五六地菩萨。因为经文有曰,上品上生者……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即见佛及诸圣众。闻法即悟无生法忍。

  诸师多依仁王经,得无生忍者,为七八九地菩萨。既云生彼国已,闻法即得无生忍。当然是四五六地顺忍菩萨也。

  诸师多判上品中生者,为初二三地信忍菩萨。因为经云,上品中生者,生彼国已,经一小劫得无生忍。同时上品下生者,生彼国已,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知上品中生者,为初二三地信忍菩萨。

  诸师多判上品下生者,是三贤位伏忍菩萨。因为经云,上品下生者,生彼国已,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我们知道,欢喜地者,乃初地也。既然生彼国后,经三小劫登初地,当然是地前三贤之伏忍菩萨了。

  诸师所判,皆仅据经文,而未探佛意。认为既然往生闻法既得无生忍,当然是四五六地人。往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当然是初二三地人。往生经三小劫,得往欢喜地,当然是地前三贤位人。

  如此等判,皆是根据往生人的资格而判。善导大师则不然,认为九品生者皆是凡夫。往生不是靠自力,乃仗佛力。凡夫仗佛力往生,生彼闻法即与八地菩萨等。p-4

  善导大师认为,地上菩萨已经得度,何必更劳救拔?佛说净土法门,是为救拔末法时期,水深火热中的众生。故九品生者,皆凡夫中人。

  并引经文作证曰:「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由此可见,善导大师,显理圆融,出过诸师之上也。

  善导大师持戒精严,从来不举头望女人。一生安于弊衣恶食。衣食苟简,口不尝美味。一心办道,从不松懈。其高行亮节,为时所崇敬。感化力之强,几不可思议。

  当时居长安,化人念佛一体向善。全城向化,皆断肉食。屠户生意,日见萧条。

  长安城中,有一京姓屠户。因生意冷淡,大生烦恼。转恨善导和尚,瞋恚难忍。于是持刀入寺,欲杀善导。

  善导大师,好言慰喻,为说净土法门。指示西方现净土相。京姓屠户大受感动,发心念佛。

  甚至出寺后,登寺前柳树,自投于地,舍身求生西方。当时大众,均见有化佛,引其神识,往生西方。

  当时受善导感化,舍身求生者,时有所闻。可见其至德感人,受化者众。

  故净业行人,应效法善导,持戒念佛。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净业,总说即为凡夫、二乘、菩萨之戒行。此三者,前不具后,后必具前。初言孝养父母云云,乃凡夫人天所具之行。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云云,乃小圣所具之行。第三发菩提心云云,乃大乘菩萨所具之行。

  何故言前可不具其后,后者必具其前呢?若大乘菩萨,不具凡夫小圣之德,焉得名菩萨?若小圣不具凡夫之德,焉得为小圣?所以前不具后,后必具前。

  由此三福看来,可知净土法门,五乘普度。下自凡夫人天,上至诸大菩萨,一皆求生净土。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皆净土行人也。

  二、化迹人间

  我们说过,凡夫见浅,圣迹难思。为顺凡情,我们将大师来历,略述梗概。

  佛祖统纪法师善导传云,法师善导,不知何处人……。

  但有人说,善导大师是安徽泗州人。亦有说是临淄,若为临淄,应是山东人。(其实临淄籍者,乃善道,非善导也。虽一寸之差,即为二人。)总而言之,依佛祖统纪,无法知善导为何处人。

  有人说善导俗姓朱,生于隋大业九年。但是佛祖统纪均无记载。

  唐太宗正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善导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

  续高僧传释会通传,亦有类似的记载云:「……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唯行念佛,弥陀净业。」其余所记,亦有与佛祖统纪略同者。

  后至长安,精进念佛。每入室念佛,互跪合掌,高声唱名,必至声嘶力竭。虽寒冬时节,亦须流汗。

  自念佛堂出,即为人演说净土法门,广行化导,利益众生。

  善导精勤念佛,行般舟三昧。三十余年,不暂睡卧。并且护持戒品精严,纤毫不犯。不厌恶食,不求甘美。好食供众,粗食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经口。

  自古修道之士,大概都是一心办道,淡薄自奉。如寒山拾得二大士,亦是俭苦自持,唯求利众。反观今日我等凡夫,衣食无缺,悉赖十方。若不悉心办道,能不惭愧!

  善导凡有施,便用写阿弥陀经,竟积至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余壁。修营坏寺废塔,然灯续明。

  长安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有日课佛号万声,乃至十万声者。有得念佛三昧者,有往生极乐世界者,莫能纪述。长安一时大化,咸归净土。

  善导大师行不共众,恐谈世事。每念佛一声,有一光明从口而出。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赐号其寺曰「光明寺」。

  一日大师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于是登上寺前柳树,向西祝愿曰,愿佛接引我,愿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

  有云祝愿毕,于树上端身立化。有云祝愿毕,投地而寂。

  至于善导大师入灭年,几无可考。仅于释氏嵇古略卷三有云:「善导和尚,入京化人,修净土业,念阿弥陀佛。说法光明寺。是年入灭。」

  查该年或系壬戍龙朔二年。宋高僧传,亦有「善导瘗塔于秦岭」句。然文简亦莫知究竟。

  善导大师,有劝修净土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唐京师千福寺,释怀感法师,初不信念佛能径生安养。于是谒善导大师,用决所疑。善导予以开示,令至心念佛,将来定有证验。

  怀感法师,入于道场,三七念佛,然不见灵瑞。自恨障重,欲绝食舍身。善导止之,令发愿精诚三年念佛。

  后果然感得灵瑞,亲见金像毫光。于是便证得念佛三昧。遂着群疑论七卷传世。

  怀感法师,临命终时,果然感化佛来迎。合掌面向西方,安详往生。

  是知修净土法门,须发深心。至诚恳切,持念佛名。不念到慈光照临弥陀现前,誓不罢休。莫问佛来迎不迎,只问己心诚与不诚。

  今日修净土行者,往往才念得三二日佛号,便怪佛犹不来感应。此总是心不真切,意存躁动也。

  三、善导大师的著作

  善导大师的著作,究竟有几种,我们现在莫知其详。我们只能就现在所能见到的而言,当然这不见得正确。但我们现在,祇能作到这一点。易言之,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遗留到现在的一批,至于失传的究有多少,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今仅就我们熟知而现存者,约有以下数种: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内分一玄义分。二序分义。三正宗分定善义。四正宗分散善义。观经疏一名四帖疏。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

  转经行道愿生净土法事赞二卷。

  往生礼赞偈一卷。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其余尚有「念佛镜」二卷,署为唐道镜、善道共集。则此善道,非彼善导也。聊记于此,以却或疑。

  从善导大师遗着中,我们可以看出,善导修行,主张至诚恳切,不尚虚理空谈。处处脚踏实地,力行不懈。这是善导大师的特色,不似其它的,谈理虽妙,而行之不切。

  我们似乎可以想见得到,善导大师没有虚伪的排场,弊衣恶食,身体力行,念佛度生。此亦大师感人至深,众所钦敬之处。

  古德示现,乃为后人作楷模。我们末法愚痴凡夫,皆应以此为典范。庶几道业可期也!

  善导大师的著作,以观无量寿佛经疏,内容最为丰富。观经疏分玄义、序分、定善、散善等四分,所以观经疏又名四帖疏。

  提起观经四帖疏,和我本人还有一段很深的渊源。我初学佛时,第一部经便是看四帖疏…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