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P3

  ..续本文上一页

  弥陀因地发心时愿往生 顿舍王位求菩提无量乐

  饶王佛所落发须愿往生 出家修道名法藏无量乐

  四十八愿因兹发愿往生 一一誓愿为众生无量乐

  众宝庄严名极乐愿往生 广大宽平无限量无量乐

  我得菩提当心坐愿往生 彻穷后际度众生无量乐

  身相光明照法界愿往生 光所及处皆蒙益无量乐

  一一光明相续照愿往生 照觅念佛往生人无量乐

  欲比十方诸佛国愿往生 极乐安身实是精无量乐

  般舟三昧乐 愿往生 释迦如来悲意深无量乐

  本师释迦修普行愿往生 长时长劫度众生无量乐

  一切如来设方便愿往生 亦同今日释迦尊无量乐

  随机说法皆蒙益愿往生 各得悟解入真门无量乐

  门门不同八万四愿往生 为灭无明果业因无量乐

  利剑即是弥陀号愿往生 一声称念罪皆除无量乐

  释迦如来因地时愿往生 顿舍身财求妙法无量乐

  小劫大劫长时劫愿往生 随顺佛语誓修行无量乐

  念念时中行六度愿往生 慈悲喜舍化众生无量乐

  三业专修无间业愿往生 誓作菩提无上尊无量乐

  证得菩提无上果愿往生 分身百亿度众生无量乐

  一音演说随机悟愿往生 各各随悟到真元无量乐」

  欲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行愿具足。如果终日只是飘飘忽忽念佛,而无愿求往生之心,是不得往生的。

  观经疏云,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必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如果但有行而无愿,则其行必孤。但有愿而无行,其愿必虚。所以一定要行愿相扶,始得往生。

  临命终人,不可顾虑佛来不来迎接。只要决定回向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决无虚愿,一定垂手接引。如果自心生疑,怀疑佛不来迎接,怀疑不能往生。如此皆是自误,莫怪弥陀。所以净土行者,必须真信切愿力行念佛。须知佛境由心现,决定心必现决定境。

  故善导大师云,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所以念佛求生西方,必须生决定信。善导云,若人不信,或起毁谤,现身即得诸重病。

  其它如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亦说: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其人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

  又说:「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称功德,而谤毁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具受众苦。」

  所以净业行者,真信切愿,持名念佛,是往生的保证。善导大师,为令行者守护信心,以防被外道邪见所坏。特别举譬喻说明,坚定信心愿力方得往生的道理。

  善导大师说:「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却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譬喻所明,东岸譬喻娑婆火宅,西岸譬喻极乐世界。群贼恶兽诈亲者,譬喻众生之六根六尘六识五阴四大。无人旷野者,譬喻常随恶友,不遇真善知识。水火二河者,譬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恚如火。中间白道可四五寸者,譬喻众生于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之心。常为水火交侵者,譬喻贪爱能染善心,瞋火能烧功德法财。言行人直向西者,譬喻修净土行。东岸闻人声劝进西行者,譬喻释迦牟尼佛灭后,虽不见佛,然犹有教法可寻。或行一分二分群贼唤回者,譬喻其它的别解别行,及恶见人妄说惑乱,或者自己造罪退失道心。西岸人唤者,譬喻阿弥陀佛慈悲大愿。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者,譬喻众生久沉生死,今信顺释迦弥陀二尊,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见佛闻法,庆喜无极。

  由这一段譬喻,我们即可看出善导大师的信愿是如何地恳切,念佛是如何地真诚了。现在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者寥寥无几。无他,只怪行者信愿不恳切,念佛不真诚罢了。

  由于这种原因,于是导出欣厌二门。欣往西方,厌离娑婆。

  善导大师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忻。如果厌娑婆,则娑婆可离。如果忻往净土,则净土可以常居。离娑婆则无六道之因,亦无轮回之果。居净土便可不受众苦,但受诸乐。

  有人谓佛法无取无舍,何来忻厌。此人不知佛法,自来古德多有驳斥。今复试申明之。

  法身佛生同具,不二不别,无取无舍。不仅如此,经云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者,即法身也。

  众生虽同具法身,但未具功德智慧,故只名佛性,不名为佛。众生若欲成佛,必须断诸烦恼,修诸功德。一旦功德智慧具足,佛性圆显,即名为佛。以须断烦恼修功德故,焉得不舍下取上?焉得无忻厌之心?

  故自凡夫以至等觉,无非忻厌,无非舍下取上。一旦究竟佛道,证无上觉,取至究竟故无取,舍至究竟故无舍。故无取无舍,无忻无厌者,是法身也,非具缚之凡夫也。具缚凡夫,必须离尽烦恼缠,方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之法身。

  若谓凡夫即无取无舍,则与佛何异?若与佛无异,何得谓之凡夫?若谓凡夫即无取无舍,则何以转凡成圣?若谓凡夫即无取无舍,则何以转迷证觉?何以离六道之生死,证涅槃之寂灭?

  所以自凡夫以至圣人,无非忻厌取舍。自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无非忻厌取舍。自信位至住位,自住位至行位,自行位至回向位,无非忻厌取舍。自初地至二地,二地至三地。乃至自十地至等觉,无非厌下忻上,舍下取上。若必谓凡夫即无忻厌取舍,是无因果也。所以忻西方厌娑婆,是信愿行必然的结果。反过来讲,若非忻厌二心,又焉能发起真信切愿而念佛?

  五、定善与散善

  所谓定散二善,依观经疏,定善是前十三观,散善是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观经疏云,定善一门,韦提希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从日观以下,至第十三观以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经文云:「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此即定善之文。思惟者,即观佛前方便也。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也。于此我们可以知道,定善者与观佛三昧相应也。散善者修三福余善,得九品生。以修余善故,是名散善。

  三辈散善一门,三福以为正因,九品以为正行。三福中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是人从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

  第二福者,名为戒善。此戒善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持,并兼劝有缘,舍恶持善,回向往生净土。

  于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行世福戒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行戒福行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

  依观经所示,九品生者,皆有瑞应所现。上品上生者,临命终时,因此人勇猛精进故,佛及众圣来迎。见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来迎。

  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音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劝进行者。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此是上品上生临终瑞相。第一三圣亲迎。第二乘金刚台。第三生彼国已,即见佛闻法得无生忍。

  上品中生,往生瑞相是这样的。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及无量大众眷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来迎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赞于佛。经于七日,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此是上品中生者,往生之瑞相。第一佛及圣众来迎。第二乘紫金台。第三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乃开。经七日后,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极乐世界一日一夜,于娑婆世界为一小劫。

  上品下生之瑞相。行者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