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因地發心時願往生 頓舍王位求菩提無量樂
饒王佛所落發須願往生 出家修道名法藏無量樂
四十八願因茲發願往生 一一誓願爲衆生無量樂
衆寶莊嚴名極樂願往生 廣大寬平無限量無量樂
我得菩提當心坐願往生 徹窮後際度衆生無量樂
身相光明照法界願往生 光所及處皆蒙益無量樂
一一光明相續照願往生 照覓念佛往生人無量樂
欲比十方諸佛國願往生 極樂安身實是精無量樂
般舟叁昧樂 願往生 釋迦如來悲意深無量樂
本師釋迦修普行願往生 長時長劫度衆生無量樂
一切如來設方便願往生 亦同今日釋迦尊無量樂
隨機說法皆蒙益願往生 各得悟解入真門無量樂
門門不同八萬四願往生 爲滅無明果業因無量樂
利劍即是彌陀號願往生 一聲稱念罪皆除無量樂
釋迦如來因地時願往生 頓舍身財求妙法無量樂
小劫大劫長時劫願往生 隨順佛語誓修行無量樂
念念時中行六度願往生 慈悲喜舍化衆生無量樂
叁業專修無間業願往生 誓作菩提無上尊無量樂
證得菩提無上果願往生 分身百億度衆生無量樂
一音演說隨機悟願往生 各各隨悟到真元無量樂」
欲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行願具足。如果終日只是飄飄忽忽念佛,而無願求往生之心,是不得往生的。
觀經疏雲,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必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如果但有行而無願,則其行必孤。但有願而無行,其願必虛。所以一定要行願相扶,始得往生。
臨命終人,不可顧慮佛來不來迎接。只要決定回向願生西方,阿彌陀佛決無虛願,一定垂手接引。如果自心生疑,懷疑佛不來迎接,懷疑不能往生。如此皆是自誤,莫怪彌陀。所以淨土行者,必須真信切願力行念佛。須知佛境由心現,決定心必現決定境。
故善導大師雲,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但使回心決定向,臨終華蓋自來迎。
所以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生決定信。善導雲,若人不信,或起毀謗,現身即得諸重病。
其它如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亦說: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其人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叁塗之厄。命終之後,皆當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舍。阿彌陀佛,將諸衆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毀壞斯等正覺之心。」
又說:「其有不信贊歎稱揚阿彌陀佛名稱功德,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衆苦。」
所以淨業行者,真信切願,持名念佛,是往生的保證。善導大師,爲令行者守護信心,以防被外道邪見所壞。特別舉譬喻說明,堅定信心願力方得往生的道理。
善導大師說:「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裏。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複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複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甯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卻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衆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譬喻所明,東岸譬喻娑婆火宅,西岸譬喻極樂世界。群賊惡獸詐親者,譬喻衆生之六根六塵六識五陰四大。無人曠野者,譬喻常隨惡友,不遇真善知識。水火二河者,譬喻衆生貪愛如水,瞋恚如火。中間白道可四五寸者,譬喻衆生于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之心。常爲水火交侵者,譬喻貪愛能染善心,瞋火能燒功德法財。言行人直向西者,譬喻修淨土行。東岸聞人聲勸進西行者,譬喻釋迦牟尼佛滅後,雖不見佛,然猶有教法可尋。或行一分二分群賊喚回者,譬喻其它的別解別行,及惡見人妄說惑亂,或者自己造罪退失道心。西岸人喚者,譬喻阿彌陀佛慈悲大願。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者,譬喻衆生久沈生死,今信順釋迦彌陀二尊,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見佛聞法,慶喜無極。
由這一段譬喻,我們即可看出善導大師的信願是如何地懇切,念佛是如何地真誠了。現在念佛的人千千萬萬,往生者寥寥無幾。無他,只怪行者信願不懇切,念佛不真誠罷了。
由于這種原因,于是導出欣厭二門。欣往西方,厭離娑婆。
善導大師說,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忻。如果厭娑婆,則娑婆可離。如果忻往淨土,則淨土可以常居。離娑婆則無六道之因,亦無輪回之果。居淨土便可不受衆苦,但受諸樂。
有人謂佛法無取無舍,何來忻厭。此人不知佛法,自來古德多有駁斥。今複試申明之。
法身佛生同具,不二不別,無取無舍。不僅如此,經雲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者,即法身也。
衆生雖同具法身,但未具功德智慧,故只名佛性,不名爲佛。衆生若欲成佛,必須斷諸煩惱,修諸功德。一旦功德智慧具足,佛性圓顯,即名爲佛。以須斷煩惱修功德故,焉得不舍下取上?焉得無忻厭之心?
故自凡夫以至等覺,無非忻厭,無非舍下取上。一旦究竟佛道,證無上覺,取至究竟故無取,舍至究竟故無舍。故無取無舍,無忻無厭者,是法身也,非具縛之凡夫也。具縛凡夫,必須離盡煩惱纏,方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之法身。
若謂凡夫即無取無舍,則與佛何異?若與佛無異,何得謂之凡夫?若謂凡夫即無取無舍,則何以轉凡成聖?若謂凡夫即無取無舍,則何以轉迷證覺?何以離六道之生死,證涅槃之寂滅?
所以自凡夫以至聖人,無非忻厭取舍。自初果二果叁果,乃至阿羅漢,無非忻厭取舍。自信位至住位,自住位至行位,自行位至回向位,無非忻厭取舍。自初地至二地,二地至叁地。乃至自十地至等覺,無非厭下忻上,舍下取上。若必謂凡夫即無忻厭取舍,是無因果也。所以忻西方厭娑婆,是信願行必然的結果。反過來講,若非忻厭二心,又焉能發起真信切願而念佛?
五、定善與散善
所謂定散二善,依觀經疏,定善是前十叁觀,散善是十四十五十六叁觀。觀經疏雲,定善一門,韋提希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從日觀以下,至第十叁觀以來,名爲定善。叁福九品,名爲散善。
經文雲:「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此即定善之文。思惟者,即觀佛前方便也。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叁昧相應也。于此我們可以知道,定善者與觀佛叁昧相應也。散善者修叁福余善,得九品生。以修余善故,是名散善。
叁輩散善一門,叁福以爲正因,九品以爲正行。叁福中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是人從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
第二福者,名爲戒善。此戒善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盡得往生。
第叁福者,名爲行善。此是發大乘心凡夫,自能行持,並兼勸有緣,舍惡持善,回向往生淨土。
于此叁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行世福戒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行戒福行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一人具行叁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人等,叁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之人。
依觀經所示,九品生者,皆有瑞應所現。上品上生者,臨命終時,因此人勇猛精進故,佛及衆聖來迎。見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來迎。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音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勸進行者。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此是上品上生臨終瑞相。第一叁聖親迎。第二乘金剛臺。第叁生彼國已,即見佛聞法得無生忍。
上品中生,往生瑞相是這樣的。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及無量大衆眷屬,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來迎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贊于佛。經于七日,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此是上品中生者,往生之瑞相。第一佛及聖衆來迎。第二乘紫金臺。第叁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乃開。經七日後,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極樂世界一日一夜,于娑婆世界爲一小劫。
上品下生之瑞相。行者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于衆相好,心不明了。于叁七日後,乃了了見。聞衆音聲,皆演妙法。遊曆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