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
目 錄
一、緒言
二、化迹人間
叁、善導大師的著作
四、至誠懇切爲主
五、定善與散善
六、彌陀淨土爲報土
七、稱名念佛爲正業
八、叁心
九、論九品生
十、會通別時意
十一、簡介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
偉哉善導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
一、緒言
善導大師,爲淨土宗二祖。唐朝時代,弘化于長安。不過聖人垂迹,不可思議。我們凡夫寸見,焉知究竟?
據佛祖統紀言,善導和尚,是阿彌陀佛化身。爲化此土,示長安。
佛祖統紀第二十六,法師善導傳言:「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聞浐水聲曰,可教念佛。叁年滿長安城皆念佛。後有法照法師,即善導和尚也。」
由來聖不可思議,隨衆生心而示現。例如佛出現于世,有見佛金身,有見佛銀身,有見佛璃身。有見佛身高八尺,有見佛身高丈六,有見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有見佛不具相好,有見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見佛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如果我們凡夫所見,不過一老比丘而已。
所以雖同處一會,以衆生根機不等,所見亦複不同也。彌陀示現,化善導,凡夫唯可仰信,不可致疑。
佛祖統紀及宋高僧傳第二十五,釋少康傳均有記載雲,唐朝少康法師,于貞元初年,至洛京白馬寺。見殿內有物放光。于是取出看是何經,原來是善導行西方化導文。少康法師生大歡喜,于是默禱曰,我若與淨土有緣,願此文再放光明。誓願甫畢,果然光明重耀。並且光中有化佛化菩薩無量。
于是少康至長安,入善導影堂內乞願。見善導真像化爲佛身,並謂少康曰,汝依我淨土法門施設,利樂衆生,同生安養。……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也。
善導大師,修淨土念佛,重于力行實踐,不尚空談。所謂聲聞以言教爲主,緣覺以義理爲主,菩薩以力行爲貴。善導大師領導念佛,誠菩薩行也。
同時彼于教義,亦複通達無。甚至超乎于當時諸師之上。例如當時諸師,依于觀經,判上品上生者,應是四五六地菩薩。因爲經文有曰,上品上生者……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即見佛及諸聖衆。聞法即悟無生法忍。
諸師多依仁王經,得無生忍者,爲七八九地菩薩。既雲生彼國已,聞法即得無生忍。當然是四五六地順忍菩薩也。
諸師多判上品中生者,爲初二叁地信忍菩薩。因爲經雲,上品中生者,生彼國已,經一小劫得無生忍。同時上品下生者,生彼國已,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知上品中生者,爲初二叁地信忍菩薩。
諸師多判上品下生者,是叁賢位伏忍菩薩。因爲經雲,上品下生者,生彼國已,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我們知道,歡喜地者,乃初地也。既然生彼國後,經叁小劫登初地,當然是地前叁賢之伏忍菩薩了。
諸師所判,皆僅據經文,而未探佛意。認爲既然往生聞法既得無生忍,當然是四五六地人。往生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當然是初二叁地人。往生經叁小劫,得往歡喜地,當然是地前叁賢位人。
如此等判,皆是根據往生人的資格而判。善導大師則不然,認爲九品生者皆是凡夫。往生不是靠自力,乃仗佛力。凡夫仗佛力往生,生彼聞法即與八地菩薩等。p-4
善導大師認爲,地上菩薩已經得度,何必更勞救拔?佛說淨土法門,是爲救拔末法時期,水深火熱中的衆生。故九品生者,皆凡夫中人。
並引經文作證曰:「如來今者,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顯理圓融,出過諸師之上也。
善導大師持戒精嚴,從來不舉頭望女人。一生安于弊衣惡食。衣食苟簡,口不嘗美味。一心辦道,從不松懈。其高行亮節,爲時所崇敬。感化力之強,幾不可思議。
當時居長安,化人念佛一體向善。全城向化,皆斷肉食。屠戶生意,日見蕭條。
長安城中,有一京姓屠戶。因生意冷淡,大生煩惱。轉恨善導和尚,瞋恚難忍。于是持刀入寺,欲殺善導。
善導大師,好言慰喻,爲說淨土法門。指示西方現淨土相。京姓屠戶大受感動,發心念佛。
甚至出寺後,登寺前柳樹,自投于地,舍身求生西方。當時大衆,均見有化佛,引其神識,往生西方。
當時受善導感化,舍身求生者,時有所聞。可見其至德感人,受化者衆。
故淨業行人,應效法善導,持戒念佛。觀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叁福淨業,總說即爲凡夫、二乘、菩薩之戒行。此叁者,前不具後,後必具前。初言孝養父母雲雲,乃凡夫人天所具之行。第二受持叁歸,具足衆戒雲雲,乃小聖所具之行。第叁發菩提心雲雲,乃大乘菩薩所具之行。
何故言前可不具其後,後者必具其前呢?若大乘菩薩,不具凡夫小聖之德,焉得名菩薩?若小聖不具凡夫之德,焉得爲小聖?所以前不具後,後必具前。
由此叁福看來,可知淨土法門,五乘普度。下自凡夫人天,上至諸大菩薩,一皆求生淨土。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皆淨土行人也。
二、化迹人間
我們說過,凡夫見淺,聖迹難思。爲順凡情,我們將大師來曆,略述梗概。
佛祖統紀法師善導傳雲,法師善導,不知何處人……。
但有人說,善導大師是安徽泗州人。亦有說是臨淄,若爲臨淄,應是山東人。(其實臨淄籍者,乃善道,非善導也。雖一寸之差,即爲二人。)總而言之,依佛祖統紀,無法知善導爲何處人。
有人說善導俗姓朱,生于隋大業九年。但是佛祖統紀均無記載。
唐太宗正觀中,見西河綽禅師九品道場講誦觀經。善導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速超生死。
續高僧傳釋會通傳,亦有類似的記載雲:「……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唯行念佛,彌陀淨業。」其余所記,亦有與佛祖統紀略同者。
後至長安,精進念佛。每入室念佛,互跪合掌,高聲唱名,必至聲嘶力竭。雖寒冬時節,亦須流汗。
自念佛堂出,即爲人演說淨土法門,廣行化導,利益衆生。
善導精勤念佛,行般舟叁昧。叁十余年,不暫睡臥。並且護持戒品精嚴,纖毫不犯。不厭惡食,不求甘美。好食供衆,粗食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經口。
自古修道之士,大概都是一心辦道,淡薄自奉。如寒山拾得二大士,亦是儉苦自持,唯求利衆。反觀今日我等凡夫,衣食無缺,悉賴十方。若不悉心辦道,能不慚愧!
善導凡有施,便用寫阿彌陀經,竟積至十萬卷。畫淨土變相圖,叁百余壁。修營壞寺廢塔,然燈續明。
長安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者。有日課佛號萬聲,乃至十萬聲者。有得念佛叁昧者,有往生極樂世界者,莫能紀述。長安一時大化,鹹歸淨土。
善導大師行不共衆,恐談世事。每念佛一聲,有一光明從口而出。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賜號其寺曰「光明寺」。
一日大師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于是登上寺前柳樹,向西祝願曰,願佛接引我,願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
有雲祝願畢,于樹上端身立化。有雲祝願畢,投地而寂。
至于善導大師入滅年,幾無可考。僅于釋氏嵇古略卷叁有雲:「善導和尚,入京化人,修淨土業,念阿彌陀佛。說法光明寺。是年入滅。」
查該年或系壬戍龍朔二年。宋高僧傳,亦有「善導瘗塔于秦嶺」句。然文簡亦莫知究竟。
善導大師,有勸修淨土偈雲: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唐京師千福寺,釋懷感法師,初不信念佛能徑生安養。于是谒善導大師,用決所疑。善導予以開示,令至心念佛,將來定有證驗。
懷感法師,入于道場,叁七念佛,然不見靈瑞。自恨障重,欲絕食舍身。善導止之,令發願精誠叁年念佛。
後果然感得靈瑞,親見金像毫光。于是便證得念佛叁昧。遂著群疑論七卷傳世。
懷感法師,臨命終時,果然感化佛來迎。合掌面向西方,安詳往生。
是知修淨土法門,須發深心。至誠懇切,持念佛名。不念到慈光照臨彌陀現前,誓不罷休。莫問佛來迎不迎,只問己心誠與不誠。
今日修淨土行者,往往才念得叁二日佛號,便怪佛猶不來感應。此總是心不真切,意存躁動也。
叁、善導大師的著作
善導大師的著作,究竟有幾種,我們現在莫知其詳。我們只能就現在所能見到的而言,當然這不見得正確。但我們現在,祇能作到這一點。易言之,我們所知道的,僅僅是遺留到現在的一批,至于失傳的究有多少,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今僅就我們熟知而現存者,約有以下數種: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內分一玄義分。二序分義。叁正宗分定善義。四正宗分散善義。觀經疏一名四帖疏。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一卷。
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贊二卷。
往生禮贊偈一卷。
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一卷。
其余尚有「念佛鏡」二卷,署爲唐道鏡、善道共集。則此善道,非彼善導也。聊記于此,以卻或疑。
從善導大師遺著中,我們可以看出,善導修行,主張至誠懇切,不尚虛理空談。處處腳踏實地,力行不懈。這是善導大師的特色,不似其它的,談理雖妙,而行之不切。
我們似乎可以想見得到,善導大師沒有虛僞的排場,弊衣惡食,身體力行,念佛度生。此亦大師感人至深,衆所欽敬之處。
古德示現,乃爲後人作楷模。我們末法愚癡凡夫,皆應以此爲典範。庶幾道業可期也!
善導大師的著作,以觀無量壽佛經疏,內容最爲豐富。觀經疏分玄義、序分、定善、散善等四分,所以觀經疏又名四帖疏。
提起觀經四帖疏,和我本人還有一段很深的淵源。我初學佛時,第一部經便是看四帖疏…
《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