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五▪P5

  ..續本文上一頁如是敬心承事,若不得讀誦受持思惟廣說是叁昧,乃至不得聽聞是叁昧者,是不會有的事。

  但是唯除往昔,誹謗如是甚深經典。其罪業時已成熟,決定當墮惡道者,乃能障是道業。這完全由于其罪業深重,罪業不淨所致。

  睹此經文,我輩衆生應切實警惕,甯飲烊銅,不出謗法音聲。若謗此念佛叁昧,當是惡業自招也。

  【複次賢護。假彼菩薩或欲須離彼法師者。常當知恩常當念恩常當報恩。

  何以故。賢護。以是法師宣講因緣。令斯經典久住不沒。】

  假使彼菩薩,有事必須離開彼法師者,應經常知法師恩,念法師恩,報法師恩。因爲法師宣說如是叁昧,能令此經典久住世不滅故。如此經典久住世間,衆生便能離苦得樂,得到度脫。

  【複次賢護。若有菩薩爲是叁昧。尚當應往千由旬處。況複隨近城都國邑

  聚落空處或山野中。而當不往聽受讀誦思惟義理爲他廣說也。】

  菩薩爲求此叁昧,縱然距離千由旬處,尚且前往。何況在附近城都國邑村落,或山林空閑之處,而不前往聽受讀誦思惟義理,乃至爲他宣說嗎?

  【複次賢護。我今語汝。若有菩薩爲叁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

  得聞是叁昧。而彼菩薩雖複不得聞是叁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當發精

  進莫即懈惰。汝應當知如是之人。則爲已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

  提。何況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爲他廣宣。賢護。汝今當觀彼菩薩輩

  。聞此叁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爾許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

  聞。亦當具足幾大善根。若聞不聞。皆爲已住不退轉地。畢竟成就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何況聞已讀誦受持。思惟修習廣爲他說。亦令多人聞

  已誦持修習思惟熾然流布也。】

  若有菩薩,爲求如是叁昧,雖至千由旬外,猶不得聞此叁昧。但彼菩薩莫因此即生懈怠,應知彼菩薩已于此叁昧中,種下念求之善根。以此善根故,已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所以彼菩薩應發精進,不可懈怠懶惰。雖不得聞此叁昧,尚且如此,何況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爲他廣說呢!

  賢護!彼菩薩輩,聞此叁昧已,能夠思惟修行,即得爾許大功德聚。爾許大功德聚者,究竟得佛也。乃至雖求而不得聞者,亦當得幾許大善根呢?若聞或者不聞,其善根皆已住不退轉地也。乃至畢竟成就無上菩提。何況聞此叁昧已,能讀誦受持,思惟修習廣爲他說,亦令其它衆人,聞已誦持修習思惟熾然流布于世也。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有如來 號師子意人中上 彼時有王爲衆首 親往詣佛求叁昧

  時大智王得聞已 歡喜遍滿不可宣 以手持寶奉散之 供養人尊師子意

  內心思惟發是言 我今歸依無上覺 爲諸世間作饒益 唯願善說叁摩提

  時王興建此業已 舍身還生于彼宮 尋得值遇寶比丘 大德名聞滿十方

  彼聞比丘善說時 心生歡喜無稱量 即以勝妙衆寶服 答彼比丘爲菩提

  複與數千衆出家 供養承事彼比丘 經曆滿于八千歲 爲求如是叁昧故

  彼唯一說不再宣 聞受深妙如大海 爾時心智都無倦 求此如實勝寂禅

  彼輩如是修行已 值遇諸佛大威雄 具滿六萬有八千 其間亦聞此叁昧

  余世供養複承事 六萬八千億世尊 所聞深妙悉隨喜 斯由師子如來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 終得成佛號堅進 教化衆生無量數 所在生死皆遠塵 

  從王出家數千衆 亦同得佛名堅勇 德聲遍滿于十方 聞叁昧名證大覺

  何況複能爲他說 不染著彼諸世界 當更廣顯妙思惟 若斯叁昧諸佛演

  若知叁昧百由旬 爲求菩提詣彼聽 于言教中莫辭倦 聞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于彼不得聞 尚獲若幹諸福聚 何況聞已思說者 唯當速求此叁昧

  當念彼具梵德人 親近承事勿生厭 誰比丘所有此經 即當詣彼修供養】

  佛以偈重頌長行文。

  彼唯一說不再宣,聞受深妙如大海。

  謂勝遊轉輪王,于師子意如來所,一聞此現前叁昧,即便命終。故曰彼唯一說不再宣。而其所受利益,猶大海也。

  教化衆生無量數,所在生死皆遠塵。

  謂彼堅固精進佛,教化衆生無量無數,皆遠離生死得解脫也。

  當念彼具梵德人,親近承事勿生厭,誰比丘所有此經,即當詣彼修供養。

  彼具梵德人者,即有此叁昧之人也。于有此叁昧者,應親近承事無厭。得知何處誰人比丘有此叁昧經者,即應詣彼供養也。 

  覺寤品第十六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念往昔過多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名薩遮那摩如來應供等正覺。十號具足。時有比丘名曰和輪。于佛滅

  後稱揚廣說是叁昧經。我于爾時爲大國王。一心專求是妙叁昧。即于夢

  中聞有告言。是叁昧處既覺寤已。遂便躬詣比丘師所求是叁昧。因請法

  師剃發出家。爲求聽受是叁昧故。躬用承事和輪法師。備經叁萬有六千

  歲。天魔障蔽竟不得聞。時佛複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言。我今

  語汝。汝等當應急疾聽受是叁昧王。無得賒遲亦無忘失。善承事師無令

  失所。求是叁昧以得爲期。若經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無不得也。】

  世尊引述本生,並告四衆弟子,應急疾聽受如是叁昧,否則天魔時時伺機障蔽。世尊自述往昔于薩遮那摩如來世時,有和輪比丘,于佛滅後稱揚如是叁昧。 

  爾時世尊爲大國王,一心專求此現前叁昧。夢中有人告言和輪比丘處有是叁昧。彼大國王爲求叁昧故,詣和輪比丘所。乃至從和輪比丘剃發出家,師事和輪比丘爲求聽是叁昧故。然被天魔障蔽,終不得聞如是叁昧。

  于是世尊告四衆弟子言,汝等當應急疾聽受是叁昧王,勿得久久遲延。「賒遲」者,久久遲延也。亦不得忘失,應謹記之。並且善承事法師,勿令法師失所。凡求此叁昧者,以得爲期。縱經一劫。乃至百千劫,終不生懈怠心。若如是求者,無不得也。

  【賢護。若人一心求是叁昧。常隨逐師不得遠離。當設供養。所謂湯藥飲

  食衣服床敷種種衆具。及以一切金銀珍寶。凡是資用盡奉于師無所愛惜

  。如其自無乞求而與。趣得叁昧勿生厭心。】

  世尊再度叮咛曰,如果有人一心求此現前叁昧。應常追隨法師左右,不得遠離。當設四事供養,所謂湯藥飲食衣服床敷臥具等。及一切金銀珍寶,資生之具皆應供養,無所吝愛顧惜。如果自己無有者,當乞求而得,供養法師。爲趣得如是叁昧,而不生厭心也。

  【賢護。且置如斯尋常供具。夫求法者。師若有須。乃至應當自割其身。

  肌膚肢體供奉于師。師若須命尚無愛惜。況余外物而不奉師。賢護。其

  求法者。承事法師將護隨順其事若此。又承事師如奴隨主。如臣事君。

  事師亦爾。斯人如是疾得叁昧。得叁昧已當念憶持。常念師恩恒思報答

  。賢護。是叁昧寶不易可聞。正使有人過百千劫。但求聞名尚不得聞。

  何況聞已書寫誦持。轉複爲他分別說也。賢護。假使恒河沙數諸佛世界

  。盛滿珍寶持以行檀。其福雖多猶亦不如聞此經名。書寫一偈所獲功德

  無可校量。】

  賢護!且莫說這種尋常供具。世尊更進一步,借尊敬法師,而顯此叁昧之可貴。彼求法者,師若有須要,乃至自割身肉,亦當供奉于師。就算師須己命,亦無愛惜,當供奉之。何況身外之物,而不奉師嗎?賢護!其求法者,承事法師,將護法師,隨順法師,其事如是。

  再者,承事法師,要如奴仆隨順其主,要如臣事奉其君。求法者承事其師,亦當如是。

  不但求法時如是承事,得是叁昧以後,尤當圖報師恩。得叁昧已,當念憶持,勿令荒廢。且常懷念師恩,常思報答。雲何報答?于此叁昧,謹慎珍重自行化他,即爲報答師恩也。

  世尊殷勤勸勉,應知此叁昧王珍貴難聞。我輩末世衆生,猶能聞此念佛叁昧,能不泣血掬誠,上感佛恩耶?

  賢護!此叁昧寶,是不容易聽到的。縱使有人過百千劫,求其叁昧名字,尚不得聞。何況聞已更能書寫誦持,轉爲他人分別解說呢!

  最後校量功德曰,假使有人,于恒河沙數諸佛世界,盛滿珍寶持用布施。不如聞此經典名字,書寫一偈,所獲功德爲勝。以珍寶布施之功德,不可與此功德校量也。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時 具足數滿六千歲 常隨法師不蹔舍 初不聞是叁昧名

  有佛厥號爲至誠 時彼比丘名和輪 其于世尊滅度後 比丘廣說是叁昧

  我時爲彼天下王 夢中聞告叁昧處 和輪比丘常宣轉 王當聽受是妙經

  從夢寤已即推求 躬詣比丘請叁昧 遂舍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養不暫休

  經曆叁萬六千年 但願得逢彼宣流 常爲天魔來固擾 終竟未果一聽聞

  是故比丘比丘尼 諸優婆塞優婆夷 吾故誡汝此誠言 汝當趣持是叁昧

  其欲敬承彼法師 若經一劫及多劫 備奉藥湯諸妙膳 求聞如是叁昧經

  又辦億數衆衣服 床敷燈燭及諸珍 精勤如是不覺疲 爲聽如是妙叁昧

  比丘自無當乞奉 乃至身命無情 何況余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叁昧

  受恩常念思報恩 智人聞已應廣說 億那由劫專精求 斯妙叁昧爾乃聞

  假使恒沙諸世界 盛滿珍寶用行檀 能于是中說一偈 此人功德過于彼

  正言宣說一偈者 過于諸劫那由他 何況聞已能廣傳 斯人功德不可說

  若人樂行于菩提 當爲一切求是法 必能正覺無上道 聞已安住斯定中】

  我念過去無量時,具足數滿六千歲。

  即叁萬六千歲也。 

  有佛厥號爲至誠。

  薩遮那摩,譯爲至誠也。

  常爲天魔來固擾,終竟未果一聽聞。

  今人聽經聞法念佛時,辄曰事忙不暇。不知一切閑雜緣務,皆系魔障。不思一旦大限臨頭,無論忙閑,總得隨他而去。故學佛人務須當勤精進,慎勿放逸也。當知念佛法門,至爲方便,無論忙閑,皆可修持。

  比丘自無當乞奉,乃至身命無情。

  若自無者,當乞求供奉之。乃至舍棄身命,亦無吝惜之情。

  若人樂行于菩提,當爲一切求是法,必能正覺無上道,聞已安住斯定中。

  當爲一切求是法者,當行一切承事供養…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