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是敬心承事,若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是三昧,乃至不得听闻是三昧者,是不会有的事。
但是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其罪业时已成熟,决定当堕恶道者,乃能障是道业。这完全由于其罪业深重,罪业不净所致。
睹此经文,我辈众生应切实警惕,宁饮烊铜,不出谤法音声。若谤此念佛三昧,当是恶业自招也。
【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
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
假使彼菩萨,有事必须离开彼法师者,应经常知法师恩,念法师恩,报法师恩。因为法师宣说如是三昧,能令此经典久住世不灭故。如此经典久住世间,众生便能离苦得乐,得到度脱。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
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菩萨为求此三昧,纵然距离千由旬处,尚且前往。何况在附近城都国邑村落,或山林空闲之处,而不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乃至为他宣说吗?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
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
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
。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
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毕竟成就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
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若有菩萨,为求如是三昧,虽至千由旬外,犹不得闻此三昧。但彼菩萨莫因此即生懈怠,应知彼菩萨已于此三昧中,种下念求之善根。以此善根故,已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所以彼菩萨应发精进,不可懈怠懒惰。虽不得闻此三昧,尚且如此,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说呢!
贤护!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能够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尔许大功德聚者,究竟得佛也。乃至虽求而不得闻者,亦当得几许大善根呢?若闻或者不闻,其善根皆已住不退转地也。乃至毕竟成就无上菩提。何况闻此三昧已,能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其它众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于世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有如来 号师子意人中上 彼时有王为众首 亲往诣佛求三昧
时大智王得闻已 欢喜遍满不可宣 以手持宝奉散之 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 我今归依无上觉 为诸世间作饶益 唯愿善说三摩提
时王兴建此业已 舍身还生于彼宫 寻得值遇宝比丘 大德名闻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 心生欢喜无称量 即以胜妙众宝服 答彼比丘为菩提
复与数千众出家 供养承事彼比丘 经历满于八千岁 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说不再宣 闻受深妙如大海 尔时心智都无倦 求此如实胜寂禅
彼辈如是修行已 值遇诸佛大威雄 具满六万有八千 其间亦闻此三昧
余世供养复承事 六万八千亿世尊 所闻深妙悉随喜 斯由师子如来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 终得成佛号坚进 教化众生无量数 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 亦同得佛名坚勇 德声遍满于十方 闻三昧名证大觉
何况复能为他说 不染着彼诸世界 当更广显妙思惟 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 为求菩提诣彼听 于言教中莫辞倦 闻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于彼不得闻 尚获若干诸福聚 何况闻已思说者 唯当速求此三昧
当念彼具梵德人 亲近承事勿生厌 谁比丘所有此经 即当诣彼修供养】
佛以偈重颂长行文。
彼唯一说不再宣,闻受深妙如大海。
谓胜游转轮王,于师子意如来所,一闻此现前三昧,即便命终。故曰彼唯一说不再宣。而其所受利益,犹大海也。
教化众生无量数,所在生死皆远尘。
谓彼坚固精进佛,教化众生无量无数,皆远离生死得解脱也。
当念彼具梵德人,亲近承事勿生厌,谁比丘所有此经,即当诣彼修供养。
彼具梵德人者,即有此三昧之人也。于有此三昧者,应亲近承事无厌。得知何处谁人比丘有此三昧经者,即应诣彼供养也。
觉寤品第十六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多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具足。时有比丘名曰和轮。于佛灭
后称扬广说是三昧经。我于尔时为大国王。一心专求是妙三昧。即于梦
中闻有告言。是三昧处既觉寤已。遂便躬诣比丘师所求是三昧。因请法
师剃发出家。为求听受是三昧故。躬用承事和轮法师。备经三万有六千
岁。天魔障蔽竟不得闻。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
语汝。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无得赊迟亦无忘失。善承事师无令
失所。求是三昧以得为期。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
世尊引述本生,并告四众弟子,应急疾听受如是三昧,否则天魔时时伺机障蔽。世尊自述往昔于萨遮那摩如来世时,有和轮比丘,于佛灭后称扬如是三昧。
尔时世尊为大国王,一心专求此现前三昧。梦中有人告言和轮比丘处有是三昧。彼大国王为求三昧故,诣和轮比丘所。乃至从和轮比丘剃发出家,师事和轮比丘为求听是三昧故。然被天魔障蔽,终不得闻如是三昧。
于是世尊告四众弟子言,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勿得久久迟延。「赊迟」者,久久迟延也。亦不得忘失,应谨记之。并且善承事法师,勿令法师失所。凡求此三昧者,以得为期。纵经一劫。乃至百千劫,终不生懈怠心。若如是求者,无不得也。
【贤护。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随逐师不得远离。当设供养。所谓汤药饮
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及以一切金银珍宝。凡是资用尽奉于师无所爱惜
。如其自无乞求而与。趣得三昧勿生厌心。】
世尊再度叮咛曰,如果有人一心求此现前三昧。应常追随法师左右,不得远离。当设四事供养,所谓汤药饮食衣服床敷卧具等。及一切金银珍宝,资生之具皆应供养,无所吝爱顾惜。如果自己无有者,当乞求而得,供养法师。为趣得如是三昧,而不生厌心也。
【贤护。且置如斯寻常供具。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
肌肤肢体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贤护。其
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随顺其事若此。又承事师如奴随主。如臣事君。
事师亦尔。斯人如是疾得三昧。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
。贤护。是三昧宝不易可闻。正使有人过百千劫。但求闻名尚不得闻。
何况闻已书写诵持。转复为他分别说也。贤护。假使恒河沙数诸佛世界
。盛满珍宝持以行檀。其福虽多犹亦不如闻此经名。书写一偈所获功德
无可校量。】
贤护!且莫说这种寻常供具。世尊更进一步,借尊敬法师,而显此三昧之可贵。彼求法者,师若有须要,乃至自割身肉,亦当供奉于师。就算师须己命,亦无爱惜,当供奉之。何况身外之物,而不奉师吗?贤护!其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法师,随顺法师,其事如是。
再者,承事法师,要如奴仆随顺其主,要如臣事奉其君。求法者承事其师,亦当如是。
不但求法时如是承事,得是三昧以后,尤当图报师恩。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勿令荒废。且常怀念师恩,常思报答。云何报答?于此三昧,谨慎珍重自行化他,即为报答师恩也。
世尊殷勤劝勉,应知此三昧王珍贵难闻。我辈末世众生,犹能闻此念佛三昧,能不泣血掬诚,上感佛恩耶?
贤护!此三昧宝,是不容易听到的。纵使有人过百千劫,求其三昧名字,尚不得闻。何况闻已更能书写诵持,转为他人分别解说呢!
最后校量功德曰,假使有人,于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布施。不如闻此经典名字,书写一偈,所获功德为胜。以珍宝布施之功德,不可与此功德校量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无量时 具足数满六千岁 常随法师不蹔舍 初不闻是三昧名
有佛厥号为至诚 时彼比丘名和轮 其于世尊灭度后 比丘广说是三昧
我时为彼天下王 梦中闻告三昧处 和轮比丘常宣转 王当听受是妙经
从梦寤已即推求 躬诣比丘请三昧 遂舍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养不暂休
经历三万六千年 但愿得逢彼宣流 常为天魔来固扰 终竟未果一听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 诸优婆塞优婆夷 吾故诫汝此诚言 汝当趣持是三昧
其欲敬承彼法师 若经一劫及多劫 备奉药汤诸妙膳 求闻如是三昧经
又办亿数众衣服 床敷灯烛及诸珍 精勤如是不觉疲 为听如是妙三昧
比丘自无当乞奉 乃至身命无情 何况余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三昧
受恩常念思报恩 智人闻已应广说 亿那由劫专精求 斯妙三昧尔乃闻
假使恒沙诸世界 盛满珍宝用行檀 能于是中说一偈 此人功德过于彼
正言宣说一偈者 过于诸劫那由他 何况闻已能广传 斯人功德不可说
若人乐行于菩提 当为一切求是法 必能正觉无上道 闻已安住斯定中】
我念过去无量时,具足数满六千岁。
即三万六千岁也。
有佛厥号为至诚。
萨遮那摩,译为至诚也。
常为天魔来固扰,终竟未果一听闻。
今人听经闻法念佛时,辄曰事忙不暇。不知一切闲杂缘务,皆系魔障。不思一旦大限临头,无论忙闲,总得随他而去。故学佛人务须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也。当知念佛法门,至为方便,无论忙闲,皆可修持。
比丘自无当乞奉,乃至身命无情。
若自无者,当乞求供奉之。乃至舍弃身命,亦无吝惜之情。
若人乐行于菩提,当为一切求是法,必能正觉无上道,闻已安住斯定中。
当为一切求是法者,当行一切承事供养…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