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P8

  ..續本文上一頁,阿羅漢是小乘。叁乘同見空理,而深淺不同。二乘人偏空滯寂,大乘人徹見真空。真空者,非是礙有之空。以空不礙有,故即空而常有。有亦非礙空之有,以有不礙空,故即有而常空。空是離空邊空,有是離有邊有。故于空知有,于有知空。空之與有,同一中道。同一中道,而不礙有之與空。此爲大乘菩薩所證真空理體。所以叁乘中,小不赅大,大必赅小。故曰菩薩見如辟支佛如阿羅漢見。 

  菩薩應作如斯見者,見真空理也。以見真空理故,所以不憶不念不見不聞。以不憶不念不見不聞,是以滅諸妄想。妄想由于取相而起,菩薩不憶不念不見不聞者,非如盲聾之類,而是不取著于相也。不取著相故,則滅諸妄想。妄想既滅,即得思惟諸佛現前叁昧。

  【複次賢護。譬如虛空本無形色。不可觀見無有障礙。無所依止無有住處

  。清淨無染亦無垢濁。諸菩薩輩見一切法亦複如是。所謂于彼有爲無爲

  一切法中無有處障礙乃至亦無處所。以眼清淨無障礙故。一切諸法自然

  現前。彼諸菩薩如是念時即見諸佛。其所莊嚴狀如金辇。具足威儀如百

  千光。炎赫斯照如秋滿月。衆星圍繞如轉輪王。軍衆熾盛如天帝釋。四

  輔中尊如大梵王。處彼天座如師子王威伏衆獸。如鮮白鹄處空而飛。如

  須彌山王安住大海。如大雪山出諸良藥。如鐵圍山攝持猛風。如彼水界

  住持大地。如大風輪淨虛空界。如須彌頂壯麗天宮。】

  以下舉譬喻況比菩薩見真空理,不憶不念不見不聞,滅諸妄想,得如是思惟叁昧之情狀。 

  譬如虛空,無形無色,不可睹見,虛空無有障礙,無所依止之處,無有住處,清淨無染,亦無垢濁。以無有法,能染虛空故。諸菩薩輩下,以法合譬。菩薩輩見一切法,亦複如是。以菩薩見真空理故,所以于有爲無爲一切法中,亦複不見有障礙,有所依止住處,見一切法清淨無染無有垢濁。

  因爲菩薩眼清淨故,于是見塵清淨。耳清淨故,于是聞聲清淨。及至意清淨故,于是念法清淨。不似凡夫,以凡夫眼根染故,于是見一切色塵皆染。凡夫耳根染故,于是聞一切聲塵皆染。乃至凡夫意根染故,念一切法塵皆染。故菩薩以眼根清淨無障礙故,一切諸法,自然現前。

  此處以眼根以例余根也。亦就是說,菩薩根清淨無障礙故,一切法自然現前。一切法現前故,所以彼菩薩如是念時,即見諸佛。

  見諸佛已,亦見諸佛其所莊嚴狀。金辇者,車辇也。諸佛具足威儀,如百千日,光照炎赫。

  如中秋之月,最極圓滿,衆星圍繞。

  如轉輪王,軍衆熾盛。轉輪聖王有七寶。一、輪寶,二、象寶,叁、馬寶,四、珠寶,五、玉女寶,六、典寶藏臣,七、主兵寶,又名典兵臣。隨王之意,而得四種兵。謂象馬車步四種兵。欲得若幹,若千若萬若無數,應念即辦。故曰軍衆熾盛。

  如天帝釋,四輔中尊。天帝釋者,忉利天主也。四天王天之四大天王,爲忉利天外護之臣,故曰四輔。又忉利天居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天,計叁十二天。帝釋天居中,共爲叁十叁天。以四方各有八天故,曰四輔中尊。

  如大梵王,處彼天座,大梵王爲初禅之王。初禅有叁天。梵衆天,爲初禅之民。梵輔天,爲初禅之臣。大梵天,爲初禅之王。大梵王,居大梵天宮,故曰處彼天座。

  如師子王,威伏衆獸。師子王者,獅子王也。獅子爲獸中王,故曰威伏衆獸。

  如鮮白鹄,處空而飛。爲鹄鳥之淩空飛行也。

  如須彌山王,安住大海。須彌山四寶所成,處大海中。出海八萬四千由旬,入海八萬四千由旬。高出余山,故曰須彌山王。

  如大雪山,出諸良藥。大雪山者,即喜馬拉雅山。在印度北境,山頂經年積雪,故名雪山。據雲雪山有靈草,草名娑诃。人見之則得壽無量,名不死藥。此喻用喻諸佛能醫衆生病也。 

  如鐵圍山,攝持猛風。鐵圍山純鐵而成,圍繞一小世界者,曰鐵圍山。圍繞大千世界者,曰大鐵圍山。

  如彼水界,住持大地。以水界住持大地也。

  如大風輪淨虛空界。喻風吹雲散,故曰淨虛空界。

  如須彌山頂,壯麗天宮。天帝釋之宮殿,居須彌山頂,極爲壯麗。

  以上諸喻,用喻諸佛之功德莊嚴。

  【如是賢護。彼諸如來應等正覺。以智德光照明一切叁千大千諸佛世界其

  事若此。賢護。彼諸菩薩于正觀中複如斯念。而諸如來有所宣說。我昔

  聽聞。聞已讀誦受持修行。如是念已從叁昧起。如彼定中所聞諸法。思

  惟其義爲他宣說。賢護當知。是叁昧王。爲諸菩薩作斯利益。能與如是

  諸功德聚。所謂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也。賢護是故。若彼善男子善女人

  。隨欲求證無上菩提。當應聽聞如是叁昧。聞已書寫讀誦受持。修習思

  惟廣爲他說。令是妙法流布世間。】

  如是賢護!彼諸如來應等正覺,以智德光照明一切叁千大千諸佛世界,其事若此。 

  智德光者,智慧功德光明也。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所化國土。一切叁千大千世界,即一切諸佛國土。

  賢護!彼諸菩薩于正觀中,複如是念下,謂菩薩受持現前叁昧,應自度化他。聞已讀誦受持修行念佛叁昧者,是自度也。爲他宣說,是化他行。

  佛贊歎此叁昧王曰,是叁昧王,爲諸菩薩作如此利益,能與諸菩薩如是功德聚。所謂能與諸菩薩一切世出世間諸法。

  賢護!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無上菩提者,應聽聞此現前叁昧。並且聞已書寫讀誦受持修習思惟,廣爲他說。自度化他,令此妙法流布世間。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佛清淨離塵垢 功德深廣無所依 鍾铿锵衆妙音 萬種鹹備修供養

  布散諸種超世香 精異花鬘上寶蓋 然燈供養衆塔廟 所爲求此叁摩提

  佛法甚深難可見 開示世谛令人知 彼如自性初不遷 汝當隨順智無礙

  猶日明天初出時 帝釋佐天叁十二 衆具莊嚴實周普 求彼叁昧亦複然

  譬如梵天處梵衆 威儀寂靜功德圓 勇猛精進不可稱 彼求叁昧亦如是

  又如醫王處世間 給施病者衆妙藥 隨順諸佛清淨心 初未曾離本空性

  譬如雪山諸山王 炜烨同于轉輪帝 亦如寶辇妙莊嚴 彼見諸佛衆相滿

  又猶鹄王絕明白 處空自在無礙遊 如是諸佛金色身 世尊真子如斯念

  無垢叁昧淨智燈 能破大冥諸黑阇 彼除一切衆物想 念諸佛智無礙光

  諸垢消滅無瞋毒 無明清淨妙智人 若能觀是無自他 彼終無有諸色相

  無疑惑中淨智生 悉能斷斯諸有見 亦已滅亡陰界想 聞法除惱得清涼

  比丘當知諸佛子 及以清淨比丘尼 彼優婆塞優婆夷 若能念此得叁昧】

  第一第二兩頌中,前半頌稱佛功德。後一頌半,謂求現前叁昧者,應修供養。

  佛法甚深難可見,開示世谛令人知,彼如自性初不遷,汝當隨順智無礙。

  佛法甚深難可見者,第一義也,諸法實性也。佛以世谛說法,不以第一義。因爲第一義,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非言語心緣之所能及,故不可說,是佛實智。佛爲度衆生,開權智之大方便,以世俗谛說一切法,度一切衆生。所謂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也。

  然若無第一義谛,則世谛無以立。若無世谛,則第一義無以明。所謂至理無名,因名而顯。故佛開示世谛,欲令入第一義谛。欲令入第一義谛,爲令得涅槃也。

  佛開示世谛令人知者,欲令衆生斷二種障。一、煩惱障,二、所知障。斷煩惱障,可得究竟涅槃。斷所知障,可得無上菩提。

  自性者,空相也,第一義也。如此空性,有佛無佛常住不改,故曰初不遷。世谛所說者,法相也。佛說法相,與性不二不異。經雲,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曰彼世谛如自性,無有遷變也。汝賢護當隨順佛智之無礙也。

  猶日月天初出時以下九頌,均贊佛功德智慧。謂修現前叁昧者,應念佛功德智慧也。此是重頌長行文,故不另作解。

  又如醫王處世間。佛爲大醫王,因爲佛知衆生病,知衆生病因,知衆生病對治,知衆生病愈已,故名大醫王。 

  知衆生病者,知苦也。知衆生病因者,斷集也。知病對治者,修道也。知病愈已者,證滅也。

  余頌觀文自明。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