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P7

  ..续本文上一页名号,普闻十方,故曰大名称。

  汝等亦应集诸功德,一切功德,悉皆回向念佛,自然便得成就。若人能行此念佛三昧,未来当得无上菩提。 

  甚深品第十二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思惟如是三昧。佛言贤护。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念欲思惟此三昧者。观彼色时不应取着。于彼声中不应取

  着。于彼香中不应取着。于彼味中不应取着。于彼触中不应取着。于诸

  法中不应取着。于诸生中不应取着。于一切处不应取着。于是法中当起

  真实大慈行也。是中何等名为三昧。所谓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思惟如是三昧?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念欲思惟此三昧者,观彼色时,不应取着……

  此是言思惟此三昧者,应深观法性也。诸法性空,故一切法不可取着。因为诸法性空,唯无取着心,方能契念也。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其性皆空,故不应取着。不取着,便深契法性。契于法性,便名见佛。故不取着六尘,便为思惟如是三昧。

  于诸生中,不应取着。于一切处,不应取着。 

  既然诸法性空,故一切法无生。于无生中取着于生,便是颠倒。故于一切生中,不应取着。深达法性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则无来,无灭则无去。诸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便是诸法如义。如是观者,是名思惟念佛三昧。

  一切无生,则一切处不可得,以无法可得故。故曰于一切处,不应取着。心无取着,正与空寂法性相应。是名思惟念佛三昧。

  于是法中,当起真实大慈行也。

  于此空寂法中,无取着法中,当起真实大慈行。真实大慈行者,普度一切众生行也。若不起度生之行,便是于空寂法中,无取着法中,而生取着了。云何起真实大慈行,复能无取着呢?所谓度尽无量无边无数众生,而不取着能度之我相,所度之众生相,以及度生之法相。如此便是起真实大慈行,而无取着了。

  是中何等名为三昧?所谓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如果于一切法不应取着,那么修习念佛三昧,岂非取着吗?故佛自设语言,是中何等名为三昧? 

  所谓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如」者,不二不异也。即是于一切法中,无分别而分别,分别而无分别。无分别者,法性也。分别者,法相也。诸法性空故无分别。性空则无碍,故不碍法相宛然。一切法相,随缘显现,假有非实。法相假有则无碍,故不碍法性湛然。以性相无碍故,所以一切法如如。如如之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三世宛然,而常住湛然。常住湛然,而三世宛然。实相空寂,不碍诸法缘兴。诸法缘兴,不碍实相空寂。是之谓诸法实相,实相诸法。如是观者,是思惟念佛三昧。故曰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若诸菩萨观念处时当应如是。观察身行终不分别见身行处。观察受行亦

  不分别见受行处。观察心行亦不分别见心行处。观察法行亦不分别见法

  行处。菩萨当应如是观察思惟三昧。何以故。贤护。彼菩萨观身行时于

  身不起思惟分别。观受行时于受不起思惟分别。观心行时于心不起思惟

  分别。观法行时于法不起思惟分别故。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如

  是诸法既不可得。云何当有分别思惟。贤护。是故一切法无有分别。无

  分别者无有思惟。无思惟者。当知彼中无法可见。贤护。无可见故便为

  无碍。一切法中无障碍故。即是菩萨现前三昧。菩萨成就是三昧故。即

  得见无量无数过阿僧祇诸佛世尊。并所宣说皆悉听闻。闻彼法已咸能

  受持。彼诸如来应等正觉。所有一切无碍解脱解脱知见。亦即能得彼无

  碍智。】

  若诸菩萨观念处时,当应如是。

  念处者,四念处也。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菩萨于四念处,应如是观,观察身念处,终不分别见身行处。因为身者因缘所生,空无自性。既然身空,无有自性,云何有身行处?故不应分别,见有身行处。

  观察受行,亦不分别见受行处。 

  因为受无自性,由因缘所生,故受性本空。受性空故,不应分别见有受行处。

  观察心行,亦不分别见心行处。

  心无自性,因缘而起。心属因缘,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方能随缘而起。故起是因缘起,灭是因缘灭,起灭是因缘,于心无所有。以心空故,不应分别见有心行处。

  观察法行,亦不分别见法行处。

  诸法因缘生,其性本空。法性空故,无有行处。故不应分别,见有法行处。

  菩萨当应如是观察思惟三昧。观察一切法,幻有非实,性本空寂,如是则见佛性,见佛性是名见佛。永嘉大师云,觉后空空无大千,即此意也。

  何以故?何故菩萨不分别见,身行处,受行处,心行处,法行处呢?因为彼菩萨于身、于受、于心、于法,不起思惟分别故。不起思惟分别者,不取相也。

  菩萨不取相,故不见一切法。不见一切法,则见佛性。不见一切法,则名见佛。故菩萨不思惟分别一切法,便是修习诸佛现前三昧。

  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云何当有思惟分别?

  当知不得一切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于一切法,不应分别思惟。

  是故一切法无有分别。无分别者,则无有思惟。无思惟者,当知彼中无法可见。

  以诸法相者,幻有性空,故不可见。我们凡情见有法者,实是被其幻相所欺耳。 

  贤护!无可见故,便为无碍。

  见者见其色相,色为质碍相。法既不可见,故便为无碍。

  一切法中无障碍故,即是菩萨现前三昧。

  云何于一切法中无障碍呢?若人于一切法不取相,便不生分别,不生憎爱,不起贪恚痴。不生憎爱,不起贪恚痴,便于一切法中,无有障碍。这样便是修学现前三昧了。

  菩萨成就是三昧故,即得睹见无量无数,过阿僧祇诸佛世尊。

  如是菩萨于一切法不取于相,不生分别,无有障碍,便能成就现前三昧。菩萨成就此现前三昧,便能见无量无数,过阿僧祇诸佛。并且能听闻,诸佛所宣说法。听闻法已,皆能受持。亦能得彼诸如来,所有一切无碍解脱,解脱知见。亦即能得,彼诸如来无碍智。

  【复次贤护。菩萨观察四念处时。无法可见无声可闻。无见闻故则无有法

  可得分别。亦无有法可得思惟。而亦复非瞽盲聋类。但是诸法无可见故

  。是故观时不生住着而见诸道。思惟道故。即于诸法无有疑网。无疑网

  故见佛如来。见如来故永离迷谬。无迷谬故知一切法终无可见。何以故

  。菩萨若有如斯见者。则取彼见。取彼见故则取法相。取法相故则取事

  业。取事业故则见众生。见众生故则见寿命。见寿命故则见富伽罗。见

  富伽罗故则见诸阴。见诸阴故则见诸入。见诸入故则见诸界。见诸界故

  则见诸相。见诸相故则见诸物。见诸物故则见彼因。见彼因故则复见缘

  。以见缘故则便求取。以求取故则有有生。】

  复次贤护!菩萨观察四念处时,无法可见,无声可闻。

  菩萨如实观察四念处,知一切法性空,一切法相假。故无法可见,无声可闻。以无见无闻故,所以无有法可得,无有法可以分别。亦无有法可以思惟。

  而亦复非瞽盲聋类。

  虽然于一切法无见无闻,但是却非盲非聋。因为诸法相假性空,无有可见可闻故。如实知诸法不可见不可闻,则不生住着。不生住着,便能见佛道了。如此思惟佛道,便于诸法无有疑网。疑网者,疑惑迷闷如网,网罗众生不得出离也。 

  无疑网故,见佛如来。以无疑网,则能如实见法性,见法性故,则能见诸佛如来。见如来故,便能永离迷谬。无迷惑差谬故,便如实知一切法终不可得,不可见不可闻。

  何以故下,层层转进,说明若于法取着见之过。菩萨若有如斯取着见者,则取彼相之见。取彼相见故,则取法相。以取法相故,则取事业。事者,种种事相也。业者,种种因缘业相也。以取法相故,则取种种事相,及种种因缘业相。

  以取种种事相及因缘业相故,则见有众生。众生者,众因缘所生者也。

  有生必然有灭。故见有众生,则有生死之寿命相。以见有寿命相故,则见有数取趣之富伽罗。以见有富伽罗故,则见色受想行识五阴身心。以见五阴身心故,则见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十二入。以见十二入故,则见根、尘、识等十八界。以见十八界故,则取着见一切诸法相。取着诸法相故,则取着见实有一切物。取着实有物故,则见一切物因。因者生也,见一切物因者,执着一切物有生处也。以见诸物因故,则见诸物一切助缘。以见诸物之助缘故,便兴一切助缘求取其物。以求取故,则有有生。

  此即归结到十二因缘之爱、取、后有、生、死。如是取着于见者,层层转进,其过归结于无尽之生死。换句话说,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皆由取着见生。故取着见,即无明也。

  【何以故。贤护。一切诸法终不可取。无可取故。菩萨于彼一切诸法。不

  思不念不见不闻。贤护。终不如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着富伽罗及以我

  见也。贤护。菩萨终不作如是见。云何见。菩萨见者如如来见终不退转

  。菩萨见如辟支佛见如阿罗汉见。菩萨当应作如斯见。如斯见故不忆不

  念不见不闻。以不忆念及见闻故灭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何以故?一切法终不可取,无可取故。

  一切法终不可取,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假有而无性。所以无有法可取,以一切法空故。

  菩萨于一切法,不思不念不见不闻。 

  因为一切法空,不可取着,无法可思可念可见可闻。故菩萨于一切法,不思不念不见不闻。

  贤护!以菩萨如实知如实见故,所以不如一切外道或外道弟子,取着有因缘所生的富伽罗,及取着有因缘所生的我见。若有如是见者,便有流转生死。所以菩萨终不作如是见。

  云何见者,是言菩萨云何见呢?菩萨见者,如如来见。如如来见,即同如来见也。菩萨之见,同于佛见,虽在因地,但终无退转,始终不渝,直至究竟无上佛道。

  菩萨见如辟支佛见,如阿罗汉见。

  菩萨是大乘,辟支佛是中乘…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