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P6

  ..续本文上一页诸众生无有诤心。

  此恒顺众生也,身语意三业清净,慈悲一切也。

  五者常以四摄摄受众生。

  四摄法者,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四摄法乃化他之行,方便随缘,摄众归道。若不能摄众归道,不名四摄。

  四摄之中,布施为先。若直言其施,名为布施。若以布施为方便,旨在摄众归道,名布施摄。

  爱语摄,言语真实,利益众生,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令众生欢喜,摄心向道。

  利行摄,菩萨所行,利益众生,令其向道。化众生离恶,化众生集善,名利行摄。

  同事摄,于因中曰同行,于果中曰同事。于因中,菩萨率先躬行,与众生集善同行,离恶同行。于果中,菩萨以大悲心,降同众生之苦,自作化他,令众生离苦向道。此谓苦事同。乐事同者,导引众生德业善果,示与己同。

  是为菩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复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于诸众生常行慈心。

  慈心者,爱念众生也。

  二者于一切时,常修圣行。

  有五行,一、圣行,即正行也。菩萨依戒定慧而修,曰圣行。又菩萨常行六度,谓之圣行。二、梵行,清净行也。菩萨离生死涅槃二边,以清净心,运大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曰梵行。三、天行,天者,四天中第一义天。谓菩萨以慈悲心,示现人天小乘之善行。五、病行,菩萨以慈悲心,示同众生,有烦恼有病苦之行。

  菩萨于一切时常修圣行,即得此念佛三昧。

  三者常行忍辱,见破戒者,恒生敬心。

  忍辱第一道,忍辱心即大慈悲。菩萨行忍,见破戒者,尚生敬心,况于持戒者? 

  四者于自和上阿阇梨所,不说己能。

  和上亦作和尚,即师也。译为力生,言依师则弟子之道力得生也。阿阇梨者,轨范师也。有出家阿阇梨,受戒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受经阿阇梨,依止阿阇梨。

  不说己能者,敬顺师教也。

  五者于一切处不敢轻他。

  恭谨一切也。

  贤护!菩萨具足五法,则能证此现前三昧。

  复有五法,能得此三昧。

  一者常依圣教,如说修行。

  信受佛语,依教奉行也。

  二者清净意业,灭身口恶。

  意为业因,身口为业果。意业若不假身口,则不成其为恶,故曰清净意业,灭身口恶。此所谓三业清净也。意业清净,则无贪瞋痴。身业清净,则无杀盗淫。口业清净,则无恶口妄语绮语两舌。 

  三者清净戒行,断除诸见。

  三业清净,则须严持净戒,断除诸邪见也。

  四者常求多闻,深信诸善。

  求多闻者,亲近良师,深入经藏也。深信诸善者,菩提为众善之本。故应深信菩提。

  五者常念如来应等正觉。

  应一心常念诸佛。

  菩萨若具足此五法,则能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行大施能为施主不起

  悭贪。心无嫉妒弘广心施纯直无谄。于诸沙门及婆罗门贫穷孤独一切乞

  人。无所爱惜。无有胜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谓一切微妙饮食。名衣

  上服第一房舍。诸种敷具灯烛花香。凡所受用皆悉舍之。虽常行施而不

  求报。怜愍一切无疑惑心。既施之后终无变悔。二者常为施主而行法施

  。所谓常为众生说如斯法。所谓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最精。修行如是大法

  施时能出一切无碍辩才。文义次第相续不断。如来所说甚深法中。皆能

  安住成就深忍。或时被他诽谤骂辱捶击鞭打。终无瞋恨秽浊毒心。亦无

  惊惧种种苦恼。而心无畏常怀欢喜。三者若闻他说此三昧时。至心听受

  书写读诵思惟其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终无秘藏使

  法疾灭。四者常无嫉妒远离诸恼。弃舍盖缠断除尘垢。不自称誉亦不毁

  他。五者于诸佛所常重信心。于诸师长常行敬畏。于知识处常生惭愧。

  于诸幼稚常怀慈怜。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报。何况人有重德而敢辄忘常

  住实言未曾妄语。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如是三昧。】

  菩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

  一者常行大施,能为施主,不起悭贪。

  此是言财施。菩萨行财施,心无嫉妒。以广大心行施,纯真诚直,无有谄曲。于一切沙门婆罗门,贫穷孤独,一切乞求之人,于己所有财物,无有爱惜而不施者。

  无有于一切胜上可重之物,爱惜而不施者。所谓一切美妙饮食,名衣上等之服,第一等的房舍。种种敷具,即种种卧具,例如被服床座等,灯烛花香。凡一切受用之具,皆悉布施之。虽施而不求报,既经布施终无变悔。无疑惑心者,无犹豫心也。

  二者常为施主,而行法施。

  此是行法施也。为众生说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最精之法。行此大法施时,能出一切无碍辩才。文义浅出深入,次第不紊,相续不断。于如来所说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无疑,成就深法忍。或者有时被人诽谤骂辱,捶击鞭打,终不瞋恨,亦无惊惧苦恼。心常无畏欢喜。

  三者若闻他说此三昧时,至心听受书写读诵思惟其义。

  此是言护持此念佛三昧法也。既能听受,复能为人宣说,护持令正法不灭。

  四者常无嫉妒远离诸恼,弃舍盖缠,断除尘垢。

  嫉妒心起,烦恼则生,故曰常无嫉妒,远离诸恼。盖者五盖,缠者十缠,皆烦恼别名。若无嫉妒心,自然不自称誉,亦不毁他了。

  五者于诸佛所,常重信心。于诸师长,常行敬畏。于知识处,常生惭愧。于诸幼稚,常怀慈怜。

  于佛唯信,于师唯敬。于友惭愧,于幼唯慈。惭愧者戒过非也。若有过非,于己内羞曰惭,于人外耻曰愧。

  应知恩报恩,受人小恩,尚思厚报。何况人有重恩,而敢或忘。(而「感」辄忘应为而「敢」辄忘。)恩至重者,莫过于佛,应感佛恩图报。云何上报佛恩?度化众生也。

  常住实言,未曾妄语。菩萨语无欺诳,不敢欺诳自己,不欺诳佛,不欺诳一切众生。是为菩萨具足五法,得如是三昧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若于深法心欲乐 厌离一切诸后有 智者不愿一切生 若能如是得三昧

  不用一切诸外论 乃至语言不听受 永断世间诸五欲 若能如是证三昧

  清净持戒住梵行 所生不念诸女人 深厌五欲真佛子 若能如是证三昧

  常行大施不求报 亦无住着悔恨心 一舍已后不重缘 唯当摄念思诸佛

  怜愍众生行施时 决定除疑无变退 安住调柔而修施 若能如是得三昧

  若于财施为大主 无有憍慢嫉妒心 行一切施常踊跃 若能如是得三昧

  又于法施为上首 善解微妙修多罗 能知甚深寂灭法 若能如是得三昧

  安住甚深诸法中 善能堪忍无嫉妒 虽被挝骂无恼恨 若能如是得三昧

  或时闻说此经典 书写读诵巧广宣 唯为法住利世间 若能如是得三昧

  于诸法中不秘 不求利养及名闻 但为绍隆诸佛种 若能如是证三昧

  远离睡眠与衰恼 除断嫉妒及盖缠 不自称赞轻毁他 能灭我相得三昧

  正信诸佛及法僧 常行诚心无欺诳 不忘一切诸恩报 彼证三昧无艰难

  若能真说无妄言 凡有所行亦不失 所作虽微获报广 彼于证法无障碍

  若人有能具斯法 清净持戒护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难 何况甚深微妙定】

  以下重颂长行文,意义略同,不须备述。

  厌离一切诸有者,以后不生于三界,不受三界有也。

  一舍已后不重缘,唯当摄念思诸佛。一经施舍以后,便不再有攀缘之心。唯有摄念,思惟诸佛。

  能知甚深寂灭法,若能如是得三昧。

  寂灭法者,真如法性也。是法无生,是法无灭,是法清净,是法平等,是法不二,是法如如。

  虽被挝骂无恼恨,若能如是得三昧。

  挝者,击也打也,此示忍辱行。

  于诸法中不秘吝,不求利养及名闻,但为绍隆诸佛种,若能如是证三昧。

  护持正法,续佛慧命,不求名闻利养,但为绍隆佛种,即能得此三昧。

  余易解不赘。 

  授记品第十一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阿僧祇。复过无量

  阿僧祇劫初于然灯佛世尊所闻此三昧。闻已即证如斯三昧见诸如来常现

  在前。从是已来经于无量阿僧祇诸世尊所。皆受是经修行供养。彼佛世

  尊授我记曰。摩纳。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告贤护言,我念往昔,过于无量阿僧祇劫。复过无量阿僧祇劫之初。遇然灯佛,于然灯佛所,闻是念佛三昧。闻已即证此三昧,常见诸佛现前。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时,于第二无量阿僧祇劫初,遇到然灯佛,蒙佛授记。

  从是已来,经于无量阿僧祇诸世尊所,皆受是经,修行供养。世尊于然灯佛所受记后,复经过第三无量阿僧祇劫修行,方证无上觉也。

  彼佛世尊授我记曰,摩纳!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彼佛者,然灯佛也,然灯佛与世尊授记,当来作佛。少来学道者,曰摩纳。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释迦世尊于然灯佛所,闻是念佛三昧,证是念佛三昧,方蒙彼佛授记作佛。

  【贤护。汝辈亦当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非是凡夫所见境界。甚深

  寂静众相灭处。如是学已未来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艰

  难如我不异。汝等当知。若有安住是三昧者。自然当得近大菩提。】

  佛告贤护言,我于然灯佛所,证此念佛三昧,乃蒙佛授记,故汝等亦当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如斯圣法,非凡夫所见境界。如斯境界,甚深寂静,众相灭处。众相灭处者,乃实相境界也。故如是学已,未来不久,自然成就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无有艰难,如我无异。

  贤护!汝等当知,凡安住此念佛三昧者,当得接近于大菩提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昔遇彼然灯佛 见已即得三摩提 从是常诸如来 具足功德大名称

  汝但多集诸功德 一切专念即得成 若人能行此法中 当得无上菩提道】 

  尔时世尊以偈重颂。偈意略谓,我以于然灯佛所,得此三昧故,具足功德,得大名称。此明得佛也。佛过尽德圆,故曰具足功德。诸佛…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