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號,普聞十方,故曰大名稱。
汝等亦應集諸功德,一切功德,悉皆回向念佛,自然便得成就。若人能行此念佛叁昧,未來當得無上菩提。
甚深品第十二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思惟如是叁昧。佛言賢護。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念欲思惟此叁昧者。觀彼色時不應取著。于彼聲中不應取
著。于彼香中不應取著。于彼味中不應取著。于彼觸中不應取著。于諸
法中不應取著。于諸生中不應取著。于一切處不應取著。于是法中當起
真實大慈行也。是中何等名爲叁昧。所謂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賢護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思惟如是叁昧?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念欲思惟此叁昧者,觀彼色時,不應取著……
此是言思惟此叁昧者,應深觀法性也。諸法性空,故一切法不可取著。因爲諸法性空,唯無取著心,方能契念也。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其性皆空,故不應取著。不取著,便深契法性。契于法性,便名見佛。故不取著六塵,便爲思惟如是叁昧。
于諸生中,不應取著。于一切處,不應取著。
既然諸法性空,故一切法無生。于無生中取著于生,便是顛倒。故于一切生中,不應取著。深達法性無生,無生則無滅。無生則無來,無滅則無去。諸法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便是諸法如義。如是觀者,是名思惟念佛叁昧。
一切無生,則一切處不可得,以無法可得故。故曰于一切處,不應取著。心無取著,正與空寂法性相應。是名思惟念佛叁昧。
于是法中,當起真實大慈行也。
于此空寂法中,無取著法中,當起真實大慈行。真實大慈行者,普度一切衆生行也。若不起度生之行,便是于空寂法中,無取著法中,而生取著了。雲何起真實大慈行,複能無取著呢?所謂度盡無量無邊無數衆生,而不取著能度之我相,所度之衆生相,以及度生之法相。如此便是起真實大慈行,而無取著了。
是中何等名爲叁昧?所謂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如果于一切法不應取著,那麼修習念佛叁昧,豈非取著嗎?故佛自設語言,是中何等名爲叁昧?
所謂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如」者,不二不異也。即是于一切法中,無分別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者,法性也。分別者,法相也。諸法性空故無分別。性空則無礙,故不礙法相宛然。一切法相,隨緣顯現,假有非實。法相假有則無礙,故不礙法性湛然。以性相無礙故,所以一切法如如。如如之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叁世宛然,而常住湛然。常住湛然,而叁世宛然。實相空寂,不礙諸法緣興。諸法緣興,不礙實相空寂。是之謂諸法實相,實相諸法。如是觀者,是思惟念佛叁昧。故曰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若諸菩薩觀念處時當應如是。觀察身行終不分別見身行處。觀察受行亦
不分別見受行處。觀察心行亦不分別見心行處。觀察法行亦不分別見法
行處。菩薩當應如是觀察思惟叁昧。何以故。賢護。彼菩薩觀身行時于
身不起思惟分別。觀受行時于受不起思惟分別。觀心行時于心不起思惟
分別。觀法行時于法不起思惟分別故。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如
是諸法既不可得。雲何當有分別思惟。賢護。是故一切法無有分別。無
分別者無有思惟。無思惟者。當知彼中無法可見。賢護。無可見故便爲
無礙。一切法中無障礙故。即是菩薩現前叁昧。菩薩成就是叁昧故。即
得見無量無數過阿僧祇諸佛世尊。並所宣說皆悉聽聞。聞彼法已鹹能
受持。彼諸如來應等正覺。所有一切無礙解脫解脫知見。亦即能得彼無
礙智。】
若諸菩薩觀念處時,當應如是。
念處者,四念處也。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菩薩于四念處,應如是觀,觀察身念處,終不分別見身行處。因爲身者因緣所生,空無自性。既然身空,無有自性,雲何有身行處?故不應分別,見有身行處。
觀察受行,亦不分別見受行處。
因爲受無自性,由因緣所生,故受性本空。受性空故,不應分別見有受行處。
觀察心行,亦不分別見心行處。
心無自性,因緣而起。心屬因緣,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方能隨緣而起。故起是因緣起,滅是因緣滅,起滅是因緣,于心無所有。以心空故,不應分別見有心行處。
觀察法行,亦不分別見法行處。
諸法因緣生,其性本空。法性空故,無有行處。故不應分別,見有法行處。
菩薩當應如是觀察思惟叁昧。觀察一切法,幻有非實,性本空寂,如是則見佛性,見佛性是名見佛。永嘉大師雲,覺後空空無大千,即此意也。
何以故?何故菩薩不分別見,身行處,受行處,心行處,法行處呢?因爲彼菩薩于身、于受、于心、于法,不起思惟分別故。不起思惟分別者,不取相也。
菩薩不取相,故不見一切法。不見一切法,則見佛性。不見一切法,則名見佛。故菩薩不思惟分別一切法,便是修習諸佛現前叁昧。
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諸法既不可得,雲何當有思惟分別?
當知不得一切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于一切法,不應分別思惟。
是故一切法無有分別。無分別者,則無有思惟。無思惟者,當知彼中無法可見。
以諸法相者,幻有性空,故不可見。我們凡情見有法者,實是被其幻相所欺耳。
賢護!無可見故,便爲無礙。
見者見其色相,色爲質礙相。法既不可見,故便爲無礙。
一切法中無障礙故,即是菩薩現前叁昧。
雲何于一切法中無障礙呢?若人于一切法不取相,便不生分別,不生憎愛,不起貪恚癡。不生憎愛,不起貪恚癡,便于一切法中,無有障礙。這樣便是修學現前叁昧了。
菩薩成就是叁昧故,即得睹見無量無數,過阿僧祇諸佛世尊。
如是菩薩于一切法不取于相,不生分別,無有障礙,便能成就現前叁昧。菩薩成就此現前叁昧,便能見無量無數,過阿僧祇諸佛。並且能聽聞,諸佛所宣說法。聽聞法已,皆能受持。亦能得彼諸如來,所有一切無礙解脫,解脫知見。亦即能得,彼諸如來無礙智。
【複次賢護。菩薩觀察四念處時。無法可見無聲可聞。無見聞故則無有法
可得分別。亦無有法可得思惟。而亦複非瞽盲聾類。但是諸法無可見故
。是故觀時不生住著而見諸道。思惟道故。即于諸法無有疑網。無疑網
故見佛如來。見如來故永離迷謬。無迷謬故知一切法終無可見。何以故
。菩薩若有如斯見者。則取彼見。取彼見故則取法相。取法相故則取事
業。取事業故則見衆生。見衆生故則見壽命。見壽命故則見富伽羅。見
富伽羅故則見諸陰。見諸陰故則見諸入。見諸入故則見諸界。見諸界故
則見諸相。見諸相故則見諸物。見諸物故則見彼因。見彼因故則複見緣
。以見緣故則便求取。以求取故則有有生。】
複次賢護!菩薩觀察四念處時,無法可見,無聲可聞。
菩薩如實觀察四念處,知一切法性空,一切法相假。故無法可見,無聲可聞。以無見無聞故,所以無有法可得,無有法可以分別。亦無有法可以思惟。
而亦複非瞽盲聾類。
雖然于一切法無見無聞,但是卻非盲非聾。因爲諸法相假性空,無有可見可聞故。如實知諸法不可見不可聞,則不生住著。不生住著,便能見佛道了。如此思惟佛道,便于諸法無有疑網。疑網者,疑惑迷悶如網,網羅衆生不得出離也。
無疑網故,見佛如來。以無疑網,則能如實見法性,見法性故,則能見諸佛如來。見如來故,便能永離迷謬。無迷惑差謬故,便如實知一切法終不可得,不可見不可聞。
何以故下,層層轉進,說明若于法取著見之過。菩薩若有如斯取著見者,則取彼相之見。取彼相見故,則取法相。以取法相故,則取事業。事者,種種事相也。業者,種種因緣業相也。以取法相故,則取種種事相,及種種因緣業相。
以取種種事相及因緣業相故,則見有衆生。衆生者,衆因緣所生者也。
有生必然有滅。故見有衆生,則有生死之壽命相。以見有壽命相故,則見有數取趣之富伽羅。以見有富伽羅故,則見色受想行識五陰身心。以見五陰身心故,則見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等十二入。以見十二入故,則見根、塵、識等十八界。以見十八界故,則取著見一切諸法相。取著諸法相故,則取著見實有一切物。取著實有物故,則見一切物因。因者生也,見一切物因者,執著一切物有生處也。以見諸物因故,則見諸物一切助緣。以見諸物之助緣故,便興一切助緣求取其物。以求取故,則有有生。
此即歸結到十二因緣之愛、取、後有、生、死。如是取著于見者,層層轉進,其過歸結于無盡之生死。換句話說,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皆由取著見生。故取著見,即無明也。
【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終不可取。無可取故。菩薩于彼一切諸法。不
思不念不見不聞。賢護。終不如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著富伽羅及以我
見也。賢護。菩薩終不作如是見。雲何見。菩薩見者如如來見終不退轉
。菩薩見如辟支佛見如阿羅漢見。菩薩當應作如斯見。如斯見故不憶不
念不見不聞。以不憶念及見聞故滅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叁昧也。】
何以故?一切法終不可取,無可取故。
一切法終不可取,因爲一切法,因緣所生,假有而無性。所以無有法可取,以一切法空故。
菩薩于一切法,不思不念不見不聞。
因爲一切法空,不可取著,無法可思可念可見可聞。故菩薩于一切法,不思不念不見不聞。
賢護!以菩薩如實知如實見故,所以不如一切外道或外道弟子,取著有因緣所生的富伽羅,及取著有因緣所生的我見。若有如是見者,便有流轉生死。所以菩薩終不作如是見。
雲何見者,是言菩薩雲何見呢?菩薩見者,如如來見。如如來見,即同如來見也。菩薩之見,同于佛見,雖在因地,但終無退轉,始終不渝,直至究竟無上佛道。
菩薩見如辟支佛見,如阿羅漢見。
菩薩是大乘,辟支佛是中乘…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