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五
現前叁昧中十法品第十叁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叁昧者。先
當思惟彼無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賢護。除慢高已心意泰然遠離衆
相。爾時即應爲他宣說如是叁昧。不應起诤。是中雲何名爲诤也。所謂
妄想誹毀即謗于空名爲诤也。賢護。是故彼比丘以無诤故。當能修學爲
他宣說此叁昧也。】
佛告賢護言,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現前叁昧者,先當思惟一切法無相想。因爲諸法性空故,所以一切法無相。
諸法無相者,以其相因緣現無自性故,其相幻有,假而非實故。此是智者所見,非凡情所能見也。
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起我慢者,必是執著我相,分別人相。執著我相則貢高,分別人相則淩物,乃生我慢。若知相假如幻,體虛無實,則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則不執著我相,不分別人相,于是我慢不生。不生我慢,自然不會輕慢別人,貢高自己。乃得心意泰然,遠離諸相。以不取于相故,乃可爲他人宣說此現前叁昧。以無我慢故,自然不起于诤也。
以下解說雲何名诤。是中雲何名爲诤也?所謂妄想誹謗,即謗于空,名爲诤也。
妄想起有二因,所謂取相與名。想者不外取著相,因相複立乎名。取相及名,乃有想生。然一切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知法定空。空法無體,雲何有相?相既然無,雲何因相而立名?故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相名所生之想,亦複虛妄非實,故名妄想。
若執假相假名而生妄想,誹謗于空理,即名诤也。故知世人所诤,唯是诤于假相假名耳。
賢護!是故彼比丘以無诤故,當能修學,爲他宣說此叁昧也。
洞達空性而無诤者,乃能開示悟入實相法也。是故能自己修學,複能爲人宣說此叁昧也。此叁昧者,因時名念佛叁昧,果時名諸佛現前叁昧。
【賢護。有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學爲他解釋此叁昧者。應當具足成就
十法然後爲他解斯叁昧。何等爲十。所謂一者彼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
我慢起恭敬心。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叁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妒。四者
除斷疑惑及諸障礙。五者深信不壞系念思惟。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
忍。十者常念誰所有是叁昧。即于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叁昧。
賢護。是爲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種法已。應當修習如是叁昧。亦
令他人受持讀誦。】
賢護!善男子善女人,欲修學此叁昧,及爲他解說此叁昧者,應當具足成就十法。
一者先摧我慢,起恭敬心。恭敬心即菩提心,以有恭敬心,方能普度一切。有恭敬心,方能成就一切功德。世間法亦複如是,對父母恭敬則孝,對國家民族恭敬則忠,對朋友恭敬則信義,對一切人一切物恭敬,則仁愛和平。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乃至一切佛法,無一不是于恭敬中求。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報。恩有四種,複有二說,一者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謂,父母恩、衆生恩、國王恩、叁寶恩。二者有謂,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主恩。如是四恩,皆應不忘,心常念報。
叁者心無倚著,亦無嫉妒。心無倚著者,心無所住也。若心無住,便不生煩惱,亦無嫉妒。猶如虛空無有住著,火不能燒,水不能濕,風不能動。道人心無倚著,猶如虛空,不爲一切煩惱所染。
四者除斷疑惑,及諸障礙。除斷疑惑者,敬信正法也。障有叁種,一、煩惱障,二、業障,叁、報障。此叁障者,障乎聖道。又有二種,一、煩惱障,障究竟涅槃。二、所知障,障無上菩提。
五者深信不壞,系念思惟。有四種不壞信,即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系念諸佛,思惟諸佛,即修念佛叁昧也。
六者精進勤求,經行無倦。精進修行,勤求諸佛現前叁昧。經行無倦者,般舟行道也。修般舟叁昧者,起大勇猛精進,經行無倦,不坐不眠。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別請。此贊頭陀行也。頭陀行者,常乞食不受別請。若受別請,即失頭陀行。
八者少欲知足,調伏諸根。此言八大人覺也。叁乘聖人,修八項覺悟,曰八大人覺。八大人覺者,一、少欲,二、知足,叁、寂靜,四、正念,五、正定,六、精進,七、正慧,八、無戲論。
九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諸法性空,故無生。諸法相假猶如幻化,故無生。諸法本來清淨,故無生。諸法本來寂滅,故無生。諸法空無所有,故無生。衆生以無明故,妄見諸法有。妄執如幻假相,以爲真實。乃至妄見諸法有生有滅。凡愚之人,起如是邪見,智者不爾。智者正信,甚深無生法忍。
十者常念誰所有是叁昧,即于彼師生諸佛想,然後修習如是叁昧。
常念誰所,有是叁昧者,常念誰人處,知是叁昧,得是叁昧也。即師事彼人,于彼人處起諸佛想。然後從彼人,學習修行如是叁昧。
最後佛總結說,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法已,應當修習此現前叁昧。並且宣說,令他人受持讀誦。由此可知,非但凡夫應修習如此叁昧。即叁乘聖者,諸大菩薩,亦應修此叁昧也。非但自己修習,乃至爲人宣說,令他受持修習。
【如是行者當得八事。何等爲八。一者畢竟清淨。于諸禁戒無毀犯故。二
者知見清淨。智慧和合不與余相應故。叁者智慧清淨。更不複受諸後有
故。四者施與清淨。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五者多聞清淨。既聞法已畢
竟不忘故。六者精進清淨。于一切時求佛菩提故。七者遠離清淨。于一
切名利不染著故。八者不退清淨。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初不動搖故
。賢護。是爲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如是修行者,當得八法。八法者,即八種清淨。
一者畢竟清淨。謂持諸禁戒,無有毀犯。戒是無上菩提本,故欲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應以堅持禁戒爲基礎。
二者知見清淨。在心曰知,在眼曰見。通達法性曰知,明了法相曰見。達于理曰知,達于事曰見。事不礙理,全事即是全理曰知。理不礙事,全理即是全事曰見,如是則爲知見清淨。此知見與智慧和合,不與余相應。何以故?知全理即事名智,知全事即理名慧。故菩薩知見,與智慧和合,不與余相應。
叁者智慧清淨,更不複受諸後有故。受諸後有者,即不得解脫,不出叁界,生于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何故受後有?以愛取故受于後有。如果智慧清淨,則知諸法相假性空,性空相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于是于法不生執著,無有愛取,更不複受諸後有也。
四者施與清淨。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如果施而望報,或者爲求人天果報而行施,便非淨施。
五者多聞清淨。既聞法已,畢竟不忘故。雲何多聞清淨?既經聞法,永不忘失也。再者多聞取相,則多聞不淨。多聞不取相,則多聞清淨。聞法不取于相,則銷歸自性,乃能永不忘失。
六者精進清淨。于一切時求菩提故。真精進者,無精進無不精進,以絕諸解怠故。有精進則有不精進,非真精進,以其懈怠未絕故。故精進清淨者,則于一切時求佛菩提,無有懈怠。
七者遠離清淨。于一切名利不染著故。菩薩知一切名利皆空,故不染著。
八者不退清淨。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初不動搖故。不退清淨者,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故曰畢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初不動搖者,無有退轉也。
賢護!是爲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說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當除慢及我心 于深忍中無取著 彼能速宣此叁昧
空中本來滅诤根 涅槃無相大寂定 于佛無嫌不謗法 彼能速宣此叁昧
智者不興嫉妒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無遷移 如是寂靜持叁昧
無有嫉妒亦無疑 思惟深法真實信 精進不懈離諸欲 彼能如是得叁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諸別請況求財 斷除垢染證真如 彼能如是得叁昧
誰能有此叁摩提 我應聽受廣流布 于教師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叁昧
若人修行此叁昧 當具功德超世間 彼應速受八種法 稱諸佛心淨無垢
持戒清淨無有邊 叁昧菩提及勝見 彼能清淨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智慧清淨不受有 布施離垢入無爲 得彼多聞未曾忘 其爲智人功德藏
勇猛精進得菩提 于世名利不貪染 若諸智者善行此 彼入無上深妙禅】
爾時世尊,以偈重明此義。偈中意義與長行相同,不須另作解釋。
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摩诃薩言。賢護。彼諸菩薩摩诃薩。複當成就
十八不共法。何等名爲不共法也。所謂如來初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乃至般涅槃。于其中間如來所有叁業智慧爲首。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
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又諸如來知見過去無有障礙。知
見未來無有障礙。知見現在無有障礙。又諸如來所爲無有錯誤。言無漏
失意無忘念無別異想。常在叁昧無不知已舍。又諸如來意欲無減精進無
減禅定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賢護。是爲如來十八不共
法。彼菩薩摩诃薩。當應修習具足成滿。】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彼菩薩修習現前叁昧,亦令他人受持讀誦,得八事已,複當成就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爲佛獨具。諸佛智慧功德,巍巍獨具,不共聲聞緣覺菩薩,略明有十八種。
一、一切身業隨智慧行。謂諸如來,從初成無上菩提以來,直至般涅槃,于其中間,一切身業,以智慧爲首。調伏衆生,演說妙法。未解者令解,未悟者令悟,未入者令入,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謂諸如來,從初成無上菩提以來,直至般涅槃。以微妙清淨語言,轉*輪化導利益一切衆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叁、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謂諸如來,以清淨意業,隨智慧而轉。除滅衆生無明癡暗,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四、知見過去無有障礙。謂諸如來以智慧力,知見過去世一切,…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