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P7

  ..續本文上一頁知。

  心是因緣集起,空無自性。故曰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心如幻性空,而菩提即性空義,雲何以空能得于空?故曰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無漏無爲,亦同幻化。

  漏者漏失義。約因名煩惱爲漏,約果名生死爲漏。菩提者空義,無有煩惱亦無生死,故曰無漏。無爲者,言菩提無生住滅也。

  是故不可言,以身心得菩提也。 

  【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

  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心證心故。然彼于言說中知一切法。雖

  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何以故。以一切諸如

  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

  漏。】 

  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身不得菩提,知心不得菩提。

  是言一法界也。諸法空相,即是一相。一相不得一相,故諸法皆不可得。猶眼不見眼,刀不割刀也。所以說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猶言以色得色,以心得心。

  然彼于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睹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法本無分別不可知,衆生以言語相分別一切法。故般若經雲,衆生分別一切法者,唯是分別言語名字相也。一切法本不可得,衆生以相而見,以名而知。

  諸法性空,無有證知。然性空故能隨緣,隨緣假現一切法,故亦非是無證。 

  色即是空,故色不可得。空即是色,故空不可得。而此「不可得」亦不可得,方成一法界義。

  一法界義者,謂其空,卻是橫遍豎窮。謂其有,卻是十虛空寂。空寂無性,故能隨緣現有。有隨緣現,故無性空寂。故曰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

  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無窮,心亦無窮。心即法界,法界唯心。故經雲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一切諸如來身無漏者,謂諸佛法身,無有生滅也。諸佛法身無有生滅,故心亦無有生滅。以身相隨緣而有,心相亦隨緣而有,有隨緣現,故無自性。無性故空,空故無漏。所以說身無漏故,心亦無漏。

  心既無漏,而心造諸法,諸法唯心,故一切法皆悉無漏。一切法皆悉不生不滅,無壞無雜。

  由于一法界故,所以衆生念佛,是以自己之佛心,念自己心佛。以淨土心,生心淨土。念佛心是因,生淨土是果。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全因是果,全果是因,無欠無余,無增無減。若有絲毫因不應果,果不應因,便是起心動念,余雜妄想。

  故至誠心念佛,必是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故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所以吾人念佛,應至誠懇切,一心不亂,無余雜妄想也。 

  觀察品第六之一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即欲思惟此叁昧者。

  當雲何思。賢護。彼諸菩薩欲思惟者。即應當作如是思惟。如我世尊今

  者現在天人衆中宣說法要。賢護。菩薩如是一心思惟。諸佛如來坐師子

  座宣說正法。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極殊特端嚴樂觀無厭。如是觀

  察諸大人相。于一一相應當至心。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既得見已

  當先谘問不見頂相。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如是觀已

  更複思惟。諸佛如來衆相微妙是爲希有。願我未來還得如是具足成就諸

  妙相身。願我未來亦得如是清淨禁戒具足威儀。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

  叁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智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解脫。願我

  未來亦得如是解脫知見。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

  羅叁藐叁菩提。既成佛已亦當如是處彼天人大衆之中。具足宣說如斯妙

  法。】 

  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欲思惟此叁昧者,當雲何思?以下示思惟方便。

  賢護!菩““薩當如是一心思惟……

  如釋迦牟尼佛一般,在天人衆中,宣說法要。應觀察諸佛如來坐師子座,宣說正法。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應當至心觀察諸佛相好,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

  十六觀經演說觀佛,更爲詳盡。先說日觀水觀等前方便,次第觀佛。複于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中,先觀白毫相。由一相好入,漸觀佛全身。

  既得見已,當先谘問不見頂相。

  不見頂相者,佛也。意即見佛已,當先問佛也。

  無見頂相,是佛叁十二相之一。即佛頂肉髻,肉髻相中,生萬億光。光光相次,至上方無量世界。一切人天,乃至十地菩薩所不能見,唯佛獨具。觀經謂觀世音菩薩「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

  雲何次第觀佛,請參閱觀無量壽佛經。

  如是觀已,更複思惟,諸佛如來,衆相微妙,是爲希有。 

  以下發願,即發菩提心也。

  願我得如諸佛,成就妙相身。此系總說,以下分別解說。願我未來得清淨禁戒具足威儀,願我具足叁昧,願我具足智慧,願我具足解脫,願我具足解脫知見。此系言願我具足五分法身也。願我得清淨戒,具足威儀,即戒法身。願我具足叁昧,即定法身。願我具足智慧,即慧法身。願我具足解脫,即解脫法身。願我具足解脫知見,即解脫知見法身。

  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無上菩提。既成佛已,亦當于人天衆中,宣說如是諸佛現前叁昧。

  【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複應更作如是思惟。

  是中何者是我。誰爲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爲身得耶。爲心得耶

  。若身得者。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如草木石壁鏡像。然彼菩提無色無

  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雲何更以頑騃無知無見無識。無所分

  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菩提如是既無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見知不可觸 

  證。誰複于中而行證者。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是心無相不可

  得知。此心如是同于幻化。然彼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

  無漏無爲亦同幻化。雲何可證。雲何覺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

  菩薩具足觀察諸佛法身已,乃至成就一切種。成就一切種者,成就無上菩提也。

  複應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誰爲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

  一切法因緣生,無有自性,故諸法皆空。以諸法空故,實無我與我所。須知即此空性即是緣起事相,緣起事相即是性空。見緣起事相,即見其理。知性空之理,即知緣起事相。如水之與波,波以水成,水以波見。全水是波,全波爲水。水是其性,波是其相。相由性現,虛而無實,總歸畢竟空也。故曰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

  以法畢竟空故,所以無我亦無我所。若人了達畢竟空義,即名菩提。

  故曰是中何者爲我?誰爲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

  爲身得耶?爲心得耶?

  是身得菩提嗎?還是心得菩提嗎?如果謂身得菩提,但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如草木石壁鏡像一般,無覺無知也。因爲身是緣成,幻像假有,無有知覺。猶波相幻有,無有濕性。

  然彼菩提,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雲何更以頑騃無知無見無識,無所分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

  菩提即真空義,故曰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彼身如幻無知無覺,故無所分別,無作者無生無起也。

  緣成假有曰相,對相生影曰像。雲何能以如幻之身,得空無之菩提呢?菩提既是空義,那麼誰能于中而行證呢?故不可以身得菩提。

  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是心無相,不可得知。

  心是因緣集起,空無自性。故曰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心如幻性空,而菩提即性空義,雲何以空能得于空?故曰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無漏無爲,亦同幻化。

  漏者漏失義。約因名煩惱爲漏,約果名生死爲漏。菩提者空義,無有煩惱亦無生死,故曰無漏。無爲者,言菩提無生住滅也。

  是故不可言,以身心得菩提也。 

  【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

  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心證心故。然彼于言說中知一切法。雖

  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何以故。以一切諸如

  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

  漏。】 

  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身不得菩提,知心不得菩提。

  是言一法界也。諸法空相,即是一相。一相不得一相,故諸法皆不可得。猶眼不見眼,刀不割刀也。所以說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猶言以色得色,以心得心。

  然彼于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睹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法本無分別不可知,衆生以言語相分別一切法。故般若經雲,衆生分別一切法者,唯是分別言語名字相也。一切法本不可得,衆生以相而見,以名而知。

  諸法性空,無有證知。然性空故能隨緣,隨緣假現一切法,故亦非是無證。 

  色即是空,故色不可得。空即是色,故空不可得。而此「不可得」亦不可得,方成一法界義。

  一法界義者,謂其空,卻是橫遍豎窮。謂其有,卻是十虛空寂。空寂無性,故能隨緣現有。有隨緣現,故無性空寂。故曰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

  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無窮,心亦無窮。心即法界,法界唯心。故經雲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一切諸如來身無漏者,謂諸佛法身,無有生滅也。諸佛法身無有生滅,故心亦無有生滅。以身相隨緣而有,心相亦隨緣而有,有隨緣現,故無自性。無性故空,空故無漏。所以說身無漏故,心亦無漏。

  心既無漏,而心造諸法,諸法唯心,故一切法皆悉無漏。一切法皆悉不生不滅,無壞無雜。

  由于一法界故,所以衆生念佛,是以自己之佛心,念自己心佛。以淨土心,生心淨土。念佛心是因,生淨土是果。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全因是果,全果是因,無欠無余,無增無減。若有絲毫因不應果,果不應因,便是起心動念,余雜妄想。

  故至誠心念佛,必是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故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所以吾人念佛,應至誠懇切,一心不亂,無余雜妄想也。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卷第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