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度掉了,念念不忘這些境界——著相爲妄呀,所以他不能稱爲菩薩。他這個意思就是什麼?主要的就是做了許多度生的事情,心中不執著在度生的這個境界上。也就是不住兩個字,不住一切法,這是《金剛經》主要的宗旨。住與不住是我們凡夫和諸佛菩薩的一條界線,我一向這樣講的。實相布施它就是行所無執,無爲而持。什麼事情都做得很……我按這個展開。……老和尚叁次修理……這個寺廟,多少功夫,幾個月時間,我看他老人家行所無執,無所謂,好象沒有做什麼事。他修廟我看也沒有幫助他的人,但是他每一件工作都做得有條不紊。今天我們到這個寺廟裏面看見清淨莊嚴叁寶地,好多人看見了。這個老法師他起妙用。我講這個目的就是說明什麼?諸佛菩薩,有大的修養的人都是心不執著的。不是講,“哎呀,這個廟是我蓋的,我有功德的。”“我明天做什麼啦,後天做什麼啦。”心裏煩惱得不得了,操心得不得了。各位,這當然是功德,但是有限了,不是菩薩了。因爲他心裏起煩惱了,心裏有挂礙了。諸佛菩薩心無挂礙,不執不住。這個地方主要就是講明了,各位,這個道理很簡單,對我們來講,我們每一個人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我們接觸到事情,一切事情,過而不留,過了就算了,做的時候還是要做的,了解它,對付它,處理它。有一次我在什麼中心啊,聽到……老法師他講這句話,“最好放掉它。”對,我們應該這樣的。事情來了,我們不對付、不研究、不出力,當然也不行;還是要重視它,把它處理好,這是起妙用嘛,是我們的用嘛。但是你不要永遠放在心上,永遠把這個相當成真的啦。實際上一切法都是緣生性空,哪有什麼真的事情啊。不要執著!這主要的精神就是:教導我們度無量的衆生,做無邊好事,但是心中要沒有這回事,無執無著、無挂無礙。如果我們有我相、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那就不是菩薩了。他講得很清楚。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兩種解釋。一種我相、人相、衆生相就是講我,爲什麼呢?有我相,“哎呀,我怎麼樣,我怎麼樣……”以我爲中心,這是我相。人相呢?有人的樣子:有兩個肩膀,一個頭,有四肢啊……有人的相,叫人相。衆生相,我這個人,都是衆緣和合而生的。一天不吃飯就不行,……幾個小時就不行,一切因緣和合而成人這個樣子。緣起性空,實際上都是生生滅滅的境界。所以衆生相,有衆生相的話,把虛幻不實的衆生相當成是真的啦。還有壽者相——以爲我這個壽命是永遠連續下去,連續不斷,這是壽者相。實際上四相都是講我相。這是一種解釋。還可以這樣講,有我啦,就有人啦,對立面嘛。有我,有人就有是是非非啦,顛顛倒倒的事情就來了,恩仇、是非、得失都來了。煩惱無窮,無量無邊。世間有世間的煩惱,學佛法還有學佛法煩惱。所以我們衆生實際上來講是很苦惱的。所以現在根據我所知道,不管是大陸也好,這裏也好,要求佛陀解脫生死苦惱的人很多很多。可是他們找不到真正的辦法,不能降服其心啊!是很可憐的,很可憐的。有我、人以後,有衆生,人不是一個,很多嘛,就是衆生相。壽者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念念不忘,這就是壽者相。所以有這個四相以後呢,一切相都起來了。以後還有什麼呢?就是我執(以後)還有法執啦。法執是什麼呢?法相,非法相,就是法執。有我執,有法執,有這二執就是有分斷生死,有變異生死;生死不了,永遠是六道輪轉,生生世世,天上、地下,不能了脫我們的大事因緣。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如果菩薩有這四相的話,有我相的話,還有四相的話,那就不是菩薩啦。這主要的就是破我執,這個地方主要講破我執,還沒有講到破法執,法執在後面,還要破法執呢。有我、人、衆生就是有我嘛,以我爲中心。各位,從前印光老法師他有一句話,“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爲大光明藏。”我看他的文鈔裏有這句話,我很受用。各位,我們的煩惱是多得不得了啊。主要對付的方法就是無我。他說,修行很久的大菩薩——大士啦,能了我空,能夠明白我是空的,那麼無盡的煩惱都化爲大光明藏。好啦,煩惱變爲光明啦。煩惱本來就是光明藏,妄心本來就是真如實相;因爲我們顛倒、迷惑、挂礙,所以把這個無量的光明化爲生生滅滅的顛倒妄想。能夠我空——一切境界來了,不睬不理,不取不舍。它本來就是我的自性,你不要去舍它也不要隨它流轉;好啦,無盡煩惱就化爲大光明藏,變成大光明。這是《印光老法師文鈔》裏有這句話的。就是這句話我感到是非常受用的。說明,我空很重要。學佛法主要就是講我空、法空。就是講緣生性空,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緣生性空。我只要真正做到我空,法也空,二空的話,度一切苦厄!所以觀世音菩薩講度一切苦厄。度一切就是包括我,包括法都在,不光是度我空啊,度一切苦。所以大德有些開示對我們凡夫來講,是十分需要。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還有,須菩提啊,菩薩對于一切的六塵事物。各位,這個法就是六塵的事事物物,叫做法。這個法字有很多的解釋,主要的有叁種。一種,法就是事物,一切事物都可以稱它爲法。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事情,一切東西都可以叫它爲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裏講的。這個法就是一切事物。你心生了,好象這個不得了,什麼事情都來了,是是非非好好壞壞都來了。心滅了,法也滅掉了。這是一種解釋。還有一種,就是方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也應該舍掉,不要說是非法——空。這裏是方法的法。還有一種,是真如之法。此法無實無虛,這裏的法就是真如之法。真如也可以叫它是一個法吧,般若也是一個法吧。不過,所謂般若者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掃掉。《金剛經》就是用叁句話掃掉,空掉。空掉以後,還有沒有呀?今後大家再研究,究竟有沒有?這是很大的問題,也可以說,修行人的關鍵的問題!有許多人我看是老修呀,他境界也差不多了,用功十年,二十年下來,就是因爲這一關沒有打破,始終見不到本來面目,始終流浪在煩惱痛苦之間。很可惜啊!所以這種人,我勸他應該多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多念《心經》。不但是念,還要受持——能夠受到它所講的境界。所以菩薩對于六塵境界,應無所住,應該不要住著。“住”就是執著的意思。不要執著,放不掉。行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在布施裏面——“這是我布施啦,我能布施多少,布施給哪些人,中間布施的多少錢,多少東西,多少法,我講法,講了多少法。”各位,這不是布施的境界啦。應無所住,應該無所住著,就是行一切法的時候不但沒有我相,也要沒有法相。因爲一切法應無所住,就是破法執了。前面是破我執,這裏要破法執。所以《金剛經》它許多內容,前面、後面文字差不多,但是境界有粗細的不同。有些人這樣講,他說,《金剛經》前面半部經文是破我執,後面是破的法執。這個地方來看,這個講法是不妥當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嘛,法也破掉了。所以前面一部分也有破法的,也有破法的地方。有破我執,有破法執。那麼究竟有什麼分別呢?就是前面比較粗,後面比較細。這怎麼解釋呢?我們舉個例子。前面部分不是講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嘛。後面它講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講見啦,見就是比較細啦,相就是外面的境界。見就是我們能見的見。一個是所見的境。所以《金剛經》的兩部分,以後我們學下去,大家可以互相探討。它就是先講粗分的我執、法執,再講細分的我執、法執。最後全面空光,把空也空光,叁空到底。無法相,破法嘛。無非法相,破空嘛。空空,空到底。各位,到這個境界,我們還有不自在的人嗎?沒有不自在的人。這個法是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爲成佛的人說這部經。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啊。無所住著,一切無所行;行一切法,而行所無施。同時,爲什麼這地方講布行爲布施啊。各位,實際上,布施,它對于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來講,它包含有六度的內容。比方說,財施,以財物來救濟人家,這是財物的布施。法施來講說法無畏,這就是精進度。說法不亂,就是禅定度。說法無礙,就是智慧度。以無畏施來講,它能夠不惱怒一切衆生,使衆生離開怖畏,叫做無畏施。這就是執戒嘛。它也是不冤冤相報,讓一切衆生離開怖畏,這就是忍辱波羅蜜嘛。所以實際上,布施一個法門也包含有六度的內容在裏面。因此釋迦牟尼佛在這裏經常舉布施二字。我也常常在想,我們也可以這樣的理解,布施的時候當然是以財物來布施啦。布施還是持戒啊,爲什麼?菩薩戒裏面如果你有力量修福慧的,你不修福慧,就是破戒。這不是布施嘛,修福慧不是布施嘛。忍辱也是這樣子,不動嗔心,舍掉嗔心,把嗔心舍掉,這不是就是布施嗎?精進也是舍掉懈怠、懶惰,懈怠都舍掉了,布施掉了。這不是就是精進嗎?舍掉散亂就是禅定嘛。舍掉愚癡就是智慧嘛。所以實際上,一個布施它包含有六度的內容在裏邊,我們要廣義的來看這個問題。所以“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各位,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怎麼樣具體地去做呢?不要在色上行于布施,也不要在其它的六塵境界上,住在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上,行于布施。菩薩應布施不住于相。就是不住在六塵境界法相上來行布施。我們應該做到心無所住。它妄心就不降而降了。妄心隆了,我們本覺的佛性就現前了。所以修行最好的辦法,古德也講過的——不用求真,但說歇妄。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去求它——我要見到佛性啦,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