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見到真如本體啦。你越是要求,越是求不到。所以,“但說歇妄,不用求真。”不要去求真,只要把妄心歇下來,當下就是。《楞嚴經》講的,“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們平常的時候,虛妄的心歇不下來,如果狂心能夠一但脫落,歇下來了,親自就可以見到菩提本性。所以各位,菩提本性,人人都有,問題就是要歇下狂心。你講它難,也不難的,因爲這個本性我們本來有的,並不是外面來的,並不是人家可以加給你的。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本非因緣,也非自然。”這是《楞嚴經》裏講的。所以,我們不要畏難,但是要說容易也不容易。看看“妄想、執著”四個字,你要除掉它也不是簡單的。因爲我們有很多的各種不同內容的妄想——貪啊,嗔啊,癡啊。有許多人他貪心倒沒有,嗔心很大。一碰就跳,一句話就跳起來,壓不住,實在壓不住。他嗔的習氣重,這個嗔的習氣不但是這一生養成的,還和以前多生多劫有關系。有些羅漢,他證到果位以後,有些殘余的習氣還是有。像舍利弗他過去生中,嗔心很重,證果以後,他有時候,殘余的習氣,嗔心還是有。據說,有一個人知道舍利弗是個行者,已經修到阿羅漢的果位。他就是要去向他要眼睛。他說,我的母親生病了,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能夠醫好。你能夠布施嗎?你是個行者嘛,你是個修行人嘛。他舍給他了,“你拿去,我的眼睛挖給你。”把右邊眼睛挖給他了。他拿到了,一看,“哎呀,不對,不是右眼,我要左邊眼睛。”“左邊的眼睛,不是這一只。哎呀,我只有一只眼睛,怎麼再能給他一只眼睛呢?”再一想,“修菩薩行,頭目腦髓都要布施,怎麼能夠不布施呢?”又把左邊的眼睛也挖給他了。不料,那個年輕人拿到眼珠以後,放在地上,用腳踩了。還不是這樣的眼珠,這個眼珠有……“哎呀,實在忍不住了。我兩個眼睛都給你了,你還是不滿意,還把它踩了。”他講啦,“什麼東西,有你這樣的東西呀。”凶得不得了。舍利弗心裏嗔心一動呀,他的功行就退掉了,又成小乘的根性,後來當然又修上去。所以,各位要去掉妄想執著,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當然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難。好在,我們修行的人修般若波羅蜜多,回光返照,照見五蘊皆空。
還有一個,淨土宗的念佛求生西方的無上法門。我們如果怕時間來不及了,念佛求生西方,信願往生,這是可以的,保險的。能夠可以保險,就在這一生了生脫死,就在這一生成辦了生脫死的大事。釋迦牟尼佛很慈悲,已經給我們准備好了。所以般若和淨土兩個法門,一定要相提並論。修般若的人,假如回向西方的話,他的品位一定很高。修般若的人能夠念阿彌陀佛,他就更加有把握,能夠了生脫死。所以今後我們一方面要研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解自性的本來面目,見自本性,明知本心。一方面,我們要至誠懇切地念阿彌陀佛,希望阿彌陀佛臨命終時,接引我們與法界衆生同生西方。所謂,應無所住,不應該住在什麼地方?不應該住色布施,也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上布施。應該這樣子布施?不住于相,色相上不要住著。不要住著這個色,也不要住在聲香味觸法。你六根門頭,雖然它起各種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要住著它。見聞覺知有啊,見聞覺知還是有的。六祖講,“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有些人講,“哎呀,我入定了,我見性了”好像什麼都不起作用啦,見聞覺知沒有了,什麼都不曉得了。各位,這是不對的。修行的人,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已的本來面目,他見聞覺知照樣有,才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見聞覺知還是有。跟我們不同的地方,我們就是隨它流轉,放不掉;他就是無執無著,也無所挂礙,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一切都不執著。須菩提,應該這樣子布施,不住在相上。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各位,這個“不”字讀“否”。這個“不”字有叁種讀音,一個讀“否”,一個是“弗”,一個是“不”,不要。否就是不下面加個口。弗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單人旁沒有的。有叁種讀音。這個地方,可思量否?問句,問號。“弗也”下面就是單人旁沒有的弗。不是啊。不可以思量的。跟不要的“不”是不一樣的。這個“不”和快樂的“樂”一樣的,有叁種讀音,有叁種解釋。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佛又問了,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嗎?虛空無量無邊。四維有四只角。數學幾何學裏面叫叁維,平面的就是寬和長,加上高,就是叁維空間,加上時間就四維空間。現在我們科學家一般所研究的都是四維時空。境界再高上去了以後,現在科學可以證明可以十一維,十二維再高上去。主要就是神通智慧越大,他的維數就越高。這地方講的四維,當然就是四個角啦。也有聯系的意思。十方實際上是互相聯系的。所以南西北方跟東方虛空都是不可思量的。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也是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這是佛講的。“世尊”是須菩提講的。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菩薩不住相行布施,福德呢?亦複如是,不可思量。也是跟虛空一樣,不可思量。爲什麼?布施有相,有相還是有限量的。福德性是無量的。這個福德爲什麼不可思量?這個福德是福德性,是我們本具的性體。本具的性體無量無邊。《楞嚴經》講了,“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淨到極點了以後,光明通達,寂然常照的境界把虛空也包含進去。所以自性是廣大不可思義的。虛空實際上還在自性的包含的裏面。所以《楞嚴經》講的,虛空在自性裏面好比一朵白雲,說明自性廣大不可思議。所以淨土宗有兩句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西方,生是一定生的,實際上去是並不去的。這句話怎麼講?因爲自性廣大,自性包含一切,叁千大千世界,諸佛世界都包括進去。我生到西方在自性之中,在娑婆世界也在自性之中。所以生是一定生的,這是從事上來講。從理上來講,去則沒有去,不離自性。這是淨土宗有這樣兩句話,說明我們自性廣大無邊。菩薩無住相布施,他的福德也是和虛空一樣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菩薩則應該根據我所教導的,把心住下來。各位,根據釋迦牟尼佛所教的而住下來。究竟是住在實相般若中間呢?住于般若波羅蜜多裏面呢?也就是說住在法裏邊呢?還是住在無所住裏邊?這就是要我們探討。這部經講得是般若波羅蜜多。我們不住在般若波羅蜜多,那又妄想顛倒啦。當然要以般若作爲主要的皈依。那就是我們要住在實相般若的中間。但是呢,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來講,住于般若也不是真正的住呀。你住于般若就是住于法啦,好比……放在你的眼睛裏邊,這眼睛開得開嗎?開不開。所以不要說這個法是好的。法沒有好壞的,能夠治病就是好的。你……放在眼睛裏邊,一樣的,遮蔽他的視線,看不到東西。佛法也是這樣的。法是治病的,病好了,法就不要了。不要說,這個法很好,我要學它,我要護持它。講這個話,說明他對佛法還沒有真正的理解。法沒有好壞。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經上有。法到一定的時間也要舍掉,也要空掉。最後還有空,空也要空掉。《圓覺經》裏講,一層一層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裏面》也講得很清楚,“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到最後,一步一步,好比剝這個筍一樣,一層一層剝掉以後,最後就叁空到底。
第四集下
住在真空般若中間,這個住也不是真正的住。無住而住才是真正的住。你有所住怎麼會是真正的住呀?你住在法上。住在事上不對,住在法上也是不對的。住在我上當然不對。住在法上不對。住在空也是不對的。各位,所以這是大菩薩境界。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還有十分鍾。各位看看,如果有什麼講得不對的地方,不了解的地方,大家交流交流,可以探討探討,有問題可以提出來,好吧,我們互相交流。我們有不懂的地方,印海老法師好象也在座吧,印海老法師多指導指導。《楞嚴經》有兩句話。這兩句話:非因緣也非自然性。是吧?非因緣非自然性就是講,我們的如來本體。我們的本體並不是因緣所生。佛性並不是因緣所生。因緣是我們的五蘊境界,諸法都是五蘊的,因緣所生的。實相不是因緣所生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有時候講的是一切事物,有時候講得是真如本體。這兩句話是講本體的。本體不是因緣所生。《楞嚴經》在這一方面講得非常透徹。雖然五蘊諸法都是性空,但是五蘊之法就是實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講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是如來藏的本性。所以佛教就是一步一步的深入。比如《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五蘊皆空”這句話有深有淺。從事上來講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皆空的,緣生的。叫做性空。從理上來講,這五蘊就是我的本體。五蘊,一切事情,只要我們不執著它,都是我們自性的表現。因爲自性是見不到的,見到五蘊諸法就是見到本體。所以諸法實相,《法華經》講諸法實相就是這個道理。諸法就是實相。這是從理上講。諸法是諸法,實相是實相。這是從事上講。有深有淺的。所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含義很深。各位,大家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教,請教老法師。大家互相交流交流比較好。怎樣子滅度衆生?接下去,我們就是要滅度衆生。滅度衆生。妄想雜念就是我們的衆生。自性衆生誓願度。要滅度衆生就是要降服其心。降服其心以後,我們真心才能住下來。要真心住下來,就是要不住而住,無所執著。一切法,一切境界無…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