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要见到真如本体啦。你越是要求,越是求不到。所以,“但说歇妄,不用求真。”不要去求真,只要把妄心歇下来,当下就是。《楞严经》讲的,“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平常的时候,虚妄的心歇不下来,如果狂心能够一但脱落,歇下来了,亲自就可以见到菩提本性。所以各位,菩提本性,人人都有,问题就是要歇下狂心。你讲它难,也不难的,因为这个本性我们本来有的,并不是外面来的,并不是人家可以加给你的。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本非因缘,也非自然。”这是《楞严经》里讲的。所以,我们不要畏难,但是要说容易也不容易。看看“妄想、执着”四个字,你要除掉它也不是简单的。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各种不同内容的妄想——贪啊,嗔啊,痴啊。有许多人他贪心倒没有,嗔心很大。一碰就跳,一句话就跳起来,压不住,实在压不住。他嗔的习气重,这个嗔的习气不但是这一生养成的,还和以前多生多劫有关系。有些罗汉,他证到果位以后,有些残余的习气还是有。像舍利弗他过去生中,嗔心很重,证果以后,他有时候,残余的习气,嗔心还是有。据说,有一个人知道舍利弗是个行者,已经修到阿罗汉的果位。他就是要去向他要眼睛。他说,我的母亲生病了,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能够医好。你能够布施吗?你是个行者嘛,你是个修行人嘛。他舍给他了,“你拿去,我的眼睛挖给你。”把右边眼睛挖给他了。他拿到了,一看,“哎呀,不对,不是右眼,我要左边眼睛。”“左边的眼睛,不是这一只。哎呀,我只有一只眼睛,怎么再能给他一只眼睛呢?”再一想,“修菩萨行,头目脑髓都要布施,怎么能够不布施呢?”又把左边的眼睛也挖给他了。不料,那个年轻人拿到眼珠以后,放在地上,用脚踩了。还不是这样的眼珠,这个眼珠有……“哎呀,实在忍不住了。我两个眼睛都给你了,你还是不满意,还把它踩了。”他讲啦,“什么东西,有你这样的东西呀。”凶得不得了。舍利弗心里嗔心一动呀,他的功行就退掉了,又成小乘的根性,后来当然又修上去。所以,各位要去掉妄想执着,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当然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难。好在,我们修行的人修般若波罗蜜多,回光返照,照见五蕴皆空。

  还有一个,净土宗的念佛求生西方的无上法门。我们如果怕时间来不及了,念佛求生西方,信愿往生,这是可以的,保险的。能够可以保险,就在这一生了生脱死,就在这一生成办了生脱死的大事。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所以般若和净土两个法门,一定要相提并论。修般若的人,假如回向西方的话,他的品位一定很高。修般若的人能够念阿弥陀佛,他就更加有把握,能够了生脱死。所以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研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了解自性的本来面目,见自本性,明知本心。一方面,我们要至诚恳切地念阿弥陀佛,希望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接引我们与法界众生同生西方。所谓,应无所住,不应该住在什么地方?不应该住色布施,也不应该住色声香味触法上布施。应该这样子布施?不住于相,色相上不要住着。不要住着这个色,也不要住在声香味触法。你六根门头,虽然它起各种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要住着它。见闻觉知有啊,见闻觉知还是有的。六祖讲,“惠能没技俩,不断百思想。”有些人讲,“哎呀,我入定了,我见性了”好像什么都不起作用啦,见闻觉知没有了,什么都不晓得了。各位,这是不对的。修行的人,就是明心见性,见到自已的本来面目,他见闻觉知照样有,才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见闻觉知还是有。跟我们不同的地方,我们就是随它流转,放不掉;他就是无执无着,也无所挂碍,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一切都不执着。须菩提,应该这样子布施,不住在相上。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各位,这个“不”字读“否”。这个“不”字有三种读音,一个读“否”,一个是“弗”,一个是“不”,不要。否就是不下面加个口。弗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单人旁没有的。有三种读音。这个地方,可思量否?问句,问号。“弗也”下面就是单人旁没有的弗。不是啊。不可以思量的。跟不要的“不”是不一样的。这个“不”和快乐的“乐”一样的,有三种读音,有三种解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佛又问了,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吗?虚空无量无边。四维有四只角。数学几何学里面叫三维,平面的就是宽和长,加上高,就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就四维空间。现在我们科学家一般所研究的都是四维时空。境界再高上去了以后,现在科学可以证明可以十一维,十二维再高上去。主要就是神通智慧越大,他的维数就越高。这地方讲的四维,当然就是四个角啦。也有联系的意思。十方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南西北方跟东方虚空都是不可思量的。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也是不可思量的。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这是佛讲的。“世尊”是须菩提讲的。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菩萨不住相行布施,福德呢?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也是跟虚空一样,不可思量。为什么?布施有相,有相还是有限量的。福德性是无量的。这个福德为什么不可思量?这个福德是福德性,是我们本具的性体。本具的性体无量无边。《楞严经》讲了,“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净到极点了以后,光明通达,寂然常照的境界把虚空也包含进去。所以自性是广大不可思义的。虚空实际上还在自性的包含的里面。所以《楞严经》讲的,虚空在自性里面好比一朵白云,说明自性广大不可思议。所以净土宗有两句话,“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西方,生是一定生的,实际上去是并不去的。这句话怎么讲?因为自性广大,自性包含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诸佛世界都包括进去。我生到西方在自性之中,在娑婆世界也在自性之中。所以生是一定生的,这是从事上来讲。从理上来讲,去则没有去,不离自性。这是净土宗有这样两句话,说明我们自性广大无边。菩萨无住相布施,他的福德也是和虚空一样不可思量的。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菩萨则应该根据我所教导的,把心住下来。各位,根据释迦牟尼佛所教的而住下来。究竟是住在实相般若中间呢?住于般若波罗蜜多里面呢?也就是说住在法里边呢?还是住在无所住里边?这就是要我们探讨。这部经讲得是般若波罗蜜多。我们不住在般若波罗蜜多,那又妄想颠倒啦。当然要以般若作为主要的皈依。那就是我们要住在实相般若的中间。但是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来讲,住于般若也不是真正的住呀。你住于般若就是住于法啦,好比……放在你的眼睛里边,这眼睛开得开吗?开不开。所以不要说这个法是好的。法没有好坏的,能够治病就是好的。你……放在眼睛里边,一样的,遮蔽他的视线,看不到东西。佛法也是这样的。法是治病的,病好了,法就不要了。不要说,这个法很好,我要学它,我要护持它。讲这个话,说明他对佛法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法没有好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经上有。法到一定的时间也要舍掉,也要空掉。最后还有空,空也要空掉。《圆觉经》里讲,一层一层讲得很清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也讲得很清楚,“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到最后,一步一步,好比剥这个笋一样,一层一层剥掉以后,最后就三空到底。

  第四集下

  住在真空般若中间,这个住也不是真正的住。无住而住才是真正的住。你有所住怎么会是真正的住呀?你住在法上。住在事上不对,住在法上也是不对的。住在我上当然不对。住在法上不对。住在空也是不对的。各位,所以这是大菩萨境界。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还有十分钟。各位看看,如果有什么讲得不对的地方,不了解的地方,大家交流交流,可以探讨探讨,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好吧,我们互相交流。我们有不懂的地方,印海老法师好象也在座吧,印海老法师多指导指导。《楞严经》有两句话。这两句话:非因缘也非自然性。是吧?非因缘非自然性就是讲,我们的如来本体。我们的本体并不是因缘所生。佛性并不是因缘所生。因缘是我们的五蕴境界,诸法都是五蕴的,因缘所生的。实相不是因缘所生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有时候讲的是一切事物,有时候讲得是真如本体。这两句话是讲本体的。本体不是因缘所生。《楞严经》在这一方面讲得非常透彻。虽然五蕴诸法都是性空,但是五蕴之法就是实相。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讲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是如来藏的本性。所以佛教就是一步一步的深入。比如《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五蕴皆空”这句话有深有浅。从事上来讲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皆空的,缘生的。叫做性空。从理上来讲,这五蕴就是我的本体。五蕴,一切事情,只要我们不执着它,都是我们自性的表现。因为自性是见不到的,见到五蕴诸法就是见到本体。所以诸法实相,《法华经》讲诸法实相就是这个道理。诸法就是实相。这是从理上讲。诸法是诸法,实相是实相。这是从事上讲。有深有浅的。所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含义很深。各位,大家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请教老法师。大家互相交流交流比较好。怎样子灭度众生?接下去,我们就是要灭度众生。灭度众生。妄想杂念就是我们的众生。自性众生誓愿度。要灭度众生就是要降服其心。降服其心以后,我们真心才能住下来。要真心住下来,就是要不住而住,无所执着。一切法,一切境界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