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所执着。《金刚经》讲要无我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这样子一切相空,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看见一切相不是真实之相,这个时候如来境界就有了。所以我们如何灭度众生?最好的方法,根据我的体会,你不要去理它,要不取不舍。你去取它,舍它都是多余的。越舍越讨厌,越舍越不肯去。越取当然随它流转。越舍它,它越是,象理麻丝一样的,越理越乱。你不要去理它。它本为是空的嘛,你去理它做什么?所以你讲,怎么样灭度它?不理是最好的方法。《六祖坛经》也讲,“用自真如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是见性成佛道。”这是六祖讲的。不取不舍是好的方法之一。当然我们自已也从中加以去体会,方法还是很多的,但是不外乎就是降服其心,一步一步降服其心。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大家互相讨论。我们以讨论的方式。降服其心的话。各位这里的心,我们要了解到,这个心就是妄心。有时候心是作真心用,有时候是妄心用。这地方降服其心,就是降服生生灭灭的妄心。心的妄心降服以后,真如本体真心就出现了。当然这时候也没有真心来对待,真是对妄来讲的。实际上无所谓真心,无所谓妄心。对待之法都是虚妄的。不过我们从文字上来讲,有真心,有妄心。降服其心以后呢?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所以降服其心以后,并不是没有。还有一个本体。有这个本体以后呢?还要起妙用。所以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因此在降服过程的中间呢,降服的方法很重要。方法对头,妄心不降而降。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法的。无有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是讲一定是什么教理啊,或者什么。因为它所有的法执,到那个时候都用不上。所以《金刚经》也讲的,般若波罗蜜多,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它扫掉,一边讲一边扫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以后学完这部经以后,一定会了解。我们有一个如来本性呀。这个本性一天到晚跟我们打交道,离我们不远。所以《中庸》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跟我们不离开的,所以这个很实际的。学佛就是一天到晚跟我们很实用的学问,并不是一些虚无飘渺的,高谈阔论的学问。以后,我们慢慢地来体会。一切万物都是缘起性空,那么还有真和妄吗?是吧?这里比喻,一个明镜,它看到一些境界,镜子里面的东西都是缘起的。但是这个明镜被灰尘污染了,里面缘起的东西就看不见了。污染的东西去掉以后,这个明镜里面,影子照起来就照到里面去,不断灭。这个时候呢,就叫真空妙有。一边是空的,但是它能起妙有,能够照东西。东西拿掉以后呢,就没有了。所以讲它是妙有。妙有就是有而不住。真妄也是假名,这个说得很对,本来无所谓真的。一切世间事情都是对待的,有人有我,有是有非,有好有坏,对待之法,这个对待之法我们叫它妄想,叫它分别。你不分别,就没有对待。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也不能认为一种法门,认为这种法一定是好的。为什么呢?法无定法,对你来讲是好的,对他来讲不一定好。无有定法,都是善巧方便,病好了就好了。本来确实是无所谓真,无所谓妄的。不过,我们讲法来讲,学法来讲,不然讲不清楚,总有个真有个妄吧。这个真是从言语、文字上来讲的。回光返照,起观照的时候,真如的境界也不要执着它。执着它以后就变成法执了。意思是不是这个意思呀?大家讨论。这个地方没有讲清楚,可以再问。生灭无明跟真如相对是吧?有生灭门,有真如门,两个门,《大乘起信论》广泛讲这个内容。真如门,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三细六粗,三个细的,慢慢变成粗的,最后就成苦相了,很苦恼了。这里面,从真起妄。返妄归真。所以修行实际上是返妄归真的过程。最后,不觉,就是全真即妄;觉了,就是全妄即真。所以真跟妄两个字,问题就在觉与不觉。我们修行的人也是这样子,关键就在一个觉。觉悟了以后,不执着一切相,当下就是。当下见性。当下空净。如果不觉悟的话,永永世世就是流转六道,苦恼无尽。关键就是执着不执着,觉悟不觉悟。真妄相对,我们是从教来讲。宗下来讲,开口就错,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妄。你说有真就是有妄,为什么?因为真是对妄来讲的,如果没有妄,真也没有了。都是相对的。相对之法,不过你不用真妄来讲,那怎么讲呢?所以文字、语言不能说是究竟的了义。总的来讲,重点在我们自已当下一歇以后回光返照。返照这个本地的风光以后,了解到原来有这个不生不灭的、不断不常的这个境界,体会了,这个文字语言不一定用它,当然也可以用。到那个时候,你尽管讲,尽管说也可以。不明白的话,你开口就错。所以禅宗里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的地方灭掉。亲自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好了,就没有话可讲了。当然,我们这些凡夫不一定做到,慢慢来。说大话还是不行的,慢慢地学习。

  上一次我们学到,“菩萨但应如所教处住。”这是妙行无住分第四。上次也讲了,如所教住——要按照我所教导的这样子把它安住下来。各位,这个住是很有讲究的。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心住在六尘境界上,这也是住。住着,住着在六尘境界上,这是妄心,妄想分别,颠颠倒倒这也是住。现在这个住呢?就是安住下来,把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换句话说,就是真住,把心定下来,也是安。这个地方呢,如所教住——应该按照我所教导的这样,把心安住下来。所以这个住有两层意义。当然,这个住,上次我们也讲了。你到底这里住在什么地方呢?当然住在般若真空实相之中,但这话讲得不大彻底,不大了义,为什么呢?佛讲得,应无所住。应无所住,就是没有地方住,不住在一切地方。住在般若真空里面,还不是住吗?不是住在我相上?不是住在法相上吗?也是住啊。所以应该来讲,不住而住。这又是我们修学的问题了。不住怎么是住呢?各位,我们常住真心呀,一切处无所住以后呢,它心就平下来。妄心降服了,真心就定下来。这个定就是住。所以叫常住真心。因此,上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大概讲了,今天连下去。下面接下去,分析,如理实见分第五。先把经文读一下。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须菩提。今天我们请……先生发心,帮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有些名相,不容易听得懂。特别是我的乡音很重,听起来很吃力。请他辛苦一下,帮助解释一下。须菩提呀,在你的意思中怎么讲?于意云何?你是何种见解?你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可以身相见到如来吗?我们普通人的身相,各人有各人的身相。从身相上可以见到如来吗?换句话说,可以从身相上见到法身如来吗?不也,世尊。不可以呀,世尊。这是须菩提讲的啦。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住着,以我们的身相就是如来。以我们的身相就是法身,身相是生灭之法,法身是不生不灭之法。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所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法身是清净的,象虚空一样的。怎么可以以现在生灭、变化的身相,说它就是法身呢?所以身相是生灭的,法身是不生不灭的实相。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法身是离相的。主要说明法身是离相。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来所说身相。如来所讲的这个音声的身相即非身相。并不是如来所说的法身的身相。两回事。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这个身体究竟是不是法身?这个问题,值得讨论的。实际上,主要的病,就是我们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现在这个身相不执着的话,不住着,不执着,那么我们这个音声的身相也是法身。法身也不离这个音声。性和相是一样的。相跟性是不二的。所以叫,性相不二。因一切法不离自性嘛。音身之相也不离法身而有。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执着不执着。执着了以后,它当然是虚妄的。不执着的话,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所以说如来所说这个音身生灭的相不是不生不灭的法身身相。两回事。那么,下面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佛就讲了。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告诉须菩提,所有的一切相,各位,凡所有相,包括一切相,也就是一切的现相。相就是现相。这个相不单指外面的境界,内心的一些起心动念都是相。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里。心里也是相,外面境界也是相。凡所有相。所有的一切相,皆是虚妄。佛讲得很肯定,都是虚妄的。我们不能执着,这个外面的相是真的,不会变化的。这是错误的。问题是我们凡夫,对一切境界都是很执着。本来是虚妄的,生灭的东西,我们当它是真的,当它是不变化的。所以在四念处里边,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当然是这样子,苦、空、无常、无我。但是我们凡夫就是颠颠倒倒,本来是不干净的身体,当它是干净得不得了,一天到晚,打扮呀,整理呀,把这个身体保护得很周到。当然,我们讲究卫生还需要的,但是有些人对身体过分的爱惜了以后,他就迷误真心,把虚妄的东西当成是真的了。心本来是无常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一般人把起心动念当成是真的,一个念起了以后,哎呀,这个事情没有了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啊,就是要胡思乱想,分别计较。实际上,心是无常的,你不要当它是真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起信论就这样讲。一切都是唯心所作。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但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这个真理,所以无常的心以为是真实的,随它流转,生生世世六道轮转。其它的也是这样子。观法无我,本来无我的,我作不了主意的,但是一般人迷妄颠倒,以为我是真我,实…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静坐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