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所執著。《金剛經》講要無我相,無法相,也無非法相。這樣子一切相空,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看見一切相不是真實之相,這個時候如來境界就有了。所以我們如何滅度衆生?最好的方法,根據我的體會,你不要去理它,要不取不舍。你去取它,舍它都是多余的。越舍越討厭,越舍越不肯去。越取當然隨它流轉。越舍它,它越是,象理麻絲一樣的,越理越亂。你不要去理它。它本爲是空的嘛,你去理它做什麼?所以你講,怎麼樣滅度它?不理是最好的方法。《六祖壇經》也講,“用自真如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是見性成佛道。”這是六祖講的。不取不舍是好的方法之一。當然我們自已也從中加以去體會,方法還是很多的,但是不外乎就是降服其心,一步一步降服其心。各位,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大家互相討論。我們以討論的方式。降服其心的話。各位這裏的心,我們要了解到,這個心就是妄心。有時候心是作真心用,有時候是妄心用。這地方降服其心,就是降服生生滅滅的妄心。心的妄心降服以後,真如本體真心就出現了。當然這時候也沒有真心來對待,真是對妄來講的。實際上無所謂真心,無所謂妄心。對待之法都是虛妄的。不過我們從文字上來講,有真心,有妄心。降服其心以後呢?有一個本體。這個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所以降服其心以後,並不是沒有。還有一個本體。有這個本體以後呢?還要起妙用。所以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因此在降服過程的中間呢,降服的方法很重要。方法對頭,妄心不降而降。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法的。無有少法可得,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不是講一定是什麼教理啊,或者什麼。因爲它所有的法執,到那個時候都用不上。所以《金剛經》也講的,般若波羅蜜多,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它掃掉,一邊講一邊掃掉。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以後學完這部經以後,一定會了解。我們有一個如來本性呀。這個本性一天到晚跟我們打交道,離我們不遠。所以《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跟我們不離開的,所以這個很實際的。學佛就是一天到晚跟我們很實用的學問,並不是一些虛無飄渺的,高談闊論的學問。以後,我們慢慢地來體會。一切萬物都是緣起性空,那麼還有真和妄嗎?是吧?這裏比喻,一個明鏡,它看到一些境界,鏡子裏面的東西都是緣起的。但是這個明鏡被灰塵汙染了,裏面緣起的東西就看不見了。汙染的東西去掉以後,這個明鏡裏面,影子照起來就照到裏面去,不斷滅。這個時候呢,就叫真空妙有。一邊是空的,但是它能起妙有,能夠照東西。東西拿掉以後呢,就沒有了。所以講它是妙有。妙有就是有而不住。真妄也是假名,這個說得很對,本來無所謂真的。一切世間事情都是對待的,有人有我,有是有非,有好有壞,對待之法,這個對待之法我們叫它妄想,叫它分別。你不分別,就沒有對待。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也不能認爲一種法門,認爲這種法一定是好的。爲什麼呢?法無定法,對你來講是好的,對他來講不一定好。無有定法,都是善巧方便,病好了就好了。本來確實是無所謂真,無所謂妄的。不過,我們講法來講,學法來講,不然講不清楚,總有個真有個妄吧。這個真是從言語、文字上來講的。回光返照,起觀照的時候,真如的境界也不要執著它。執著它以後就變成法執了。意思是不是這個意思呀?大家討論。這個地方沒有講清楚,可以再問。生滅無明跟真如相對是吧?有生滅門,有真如門,兩個門,《大乘起信論》廣泛講這個內容。真如門,一念不覺而起無明。叁細六粗,叁個細的,慢慢變成粗的,最後就成苦相了,很苦惱了。這裏面,從真起妄。返妄歸真。所以修行實際上是返妄歸真的過程。最後,不覺,就是全真即妄;覺了,就是全妄即真。所以真跟妄兩個字,問題就在覺與不覺。我們修行的人也是這樣子,關鍵就在一個覺。覺悟了以後,不執著一切相,當下就是。當下見性。當下空淨。如果不覺悟的話,永永世世就是流轉六道,苦惱無盡。關鍵就是執著不執著,覺悟不覺悟。真妄相對,我們是從教來講。宗下來講,開口就錯,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妄。你說有真就是有妄,爲什麼?因爲真是對妄來講的,如果沒有妄,真也沒有了。都是相對的。相對之法,不過你不用真妄來講,那怎麼講呢?所以文字、語言不能說是究竟的了義。總的來講,重點在我們自已當下一歇以後回光返照。返照這個本地的風光以後,了解到原來有這個不生不滅的、不斷不常的這個境界,體會了,這個文字語言不一定用它,當然也可以用。到那個時候,你盡管講,盡管說也可以。不明白的話,你開口就錯。所以禅宗裏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的地方滅掉。親自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好了,就沒有話可講了。當然,我們這些凡夫不一定做到,慢慢來。說大話還是不行的,慢慢地學習。

  上一次我們學到,“菩薩但應如所教處住。”這是妙行無住分第四。上次也講了,如所教住——要按照我所教導的這樣子把它安住下來。各位,這個住是很有講究的。有兩個意義。一個意義就是我們心住在六塵境界上,這也是住。住著,住著在六塵境界上,這是妄心,妄想分別,顛顛倒倒這也是住。現在這個住呢?就是安住下來,把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換句話說,就是真住,把心定下來,也是安。這個地方呢,如所教住——應該按照我所教導的這樣,把心安住下來。所以這個住有兩層意義。當然,這個住,上次我們也講了。你到底這裏住在什麼地方呢?當然住在般若真空實相之中,但這話講得不大徹底,不大了義,爲什麼呢?佛講得,應無所住。應無所住,就是沒有地方住,不住在一切地方。住在般若真空裏面,還不是住嗎?不是住在我相上?不是住在法相上嗎?也是住啊。所以應該來講,不住而住。這又是我們修學的問題了。不住怎麼是住呢?各位,我們常住真心呀,一切處無所住以後呢,它心就平下來。妄心降服了,真心就定下來。這個定就是住。所以叫常住真心。因此,上次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大概講了,今天連下去。下面接下去,分析,如理實見分第五。先把經文讀一下。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須菩提。今天我們請……先生發心,幫我們解釋一下,因爲有些名相,不容易聽得懂。特別是我的鄉音很重,聽起來很吃力。請他辛苦一下,幫助解釋一下。須菩提呀,在你的意思中怎麼講?于意雲何?你是何種見解?你是怎麼想的?是不是可以身相見到如來嗎?我們普通人的身相,各人有各人的身相。從身相上可以見到如來嗎?換句話說,可以從身相上見到法身如來嗎?不也,世尊。不可以呀,世尊。這是須菩提講的啦。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住著,以我們的身相就是如來。以我們的身相就是法身,身相是生滅之法,法身是不生不滅之法。怎麼能相提並論呢?所以,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法身是清淨的,象虛空一樣的。怎麼可以以現在生滅、變化的身相,說它就是法身呢?所以身相是生滅的,法身是不生不滅的實相。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法身是離相的。主要說明法身是離相。何以故?爲什麼這樣講呢?如來所說身相。如來所講的這個音聲的身相即非身相。並不是如來所說的法身的身相。兩回事。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我們這個身體究竟是不是法身?這個問題,值得討論的。實際上,主要的病,就是我們的執著。如果我們對現在這個身相不執著的話,不住著,不執著,那麼我們這個音聲的身相也是法身。法身也不離這個音聲。性和相是一樣的。相跟性是不二的。所以叫,性相不二。因一切法不離自性嘛。音身之相也不離法身而有。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在執著不執著。執著了以後,它當然是虛妄的。不執著的話,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所以說如來所說這個音身生滅的相不是不生不滅的法身身相。兩回事。那麼,下面爲了解釋這個問題,佛就講了。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告訴須菩提,所有的一切相,各位,凡所有相,包括一切相,也就是一切的現相。相就是現相。這個相不單指外面的境界,內心的一些起心動念都是相。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裏。心裏也是相,外面境界也是相。凡所有相。所有的一切相,皆是虛妄。佛講得很肯定,都是虛妄的。我們不能執著,這個外面的相是真的,不會變化的。這是錯誤的。問題是我們凡夫,對一切境界都是很執著。本來是虛妄的,生滅的東西,我們當它是真的,當它是不變化的。所以在四念處裏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然是這樣子,苦、空、無常、無我。但是我們凡夫就是顛顛倒倒,本來是不幹淨的身體,當它是幹淨得不得了,一天到晚,打扮呀,整理呀,把這個身體保護得很周到。當然,我們講究衛生還需要的,但是有些人對身體過分的愛惜了以後,他就迷誤真心,把虛妄的東西當成是真的了。心本來是無常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但是一般人把起心動念當成是真的,一個念起了以後,哎呀,這個事情沒有了啊,這個事情怎麼辦啊,就是要胡思亂想,分別計較。實際上,心是無常的,你不要當它是真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起信論就這樣講。一切都是唯心所作。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但是因爲大家不了解這個真理,所以無常的心以爲是真實的,隨它流轉,生生世世六道輪轉。其它的也是這樣子。觀法無我,本來無我的,我作不了主意的,但是一般人迷妄顛倒,以爲我是真我,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靜坐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