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際上是虛妄的。所以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佛講不要我們認妄爲真。不要把妄心看成是真心,不要把生滅的東西看成是不生不滅的東西。但是這話還沒有講完,下面還有兩句,非常的重要。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果我們見到這許多相,不去執著它,非相,不住于相,非相就是不執著于相上。那麼就見如來,就能看到如來的本性。我們自已的主人翁就看到了。要看到主人翁怎麼辦?就是要見諸相非相。對一切相,我們不要執著。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下面有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各位,這個地方很有講究的,我們修行重要的就是要學習這些地方,對我們修行有很大關系。不管是理也好,事也好,這些地方都講得圓滿。以後,我們一步一步地來研究。這四句話裏。如果我們以智慧照見諸相不是實有之相,不住著在諸相上,知道它是虛妄之相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見到。則見如來,不是一個阿彌陀佛來了,釋伽牟尼佛是吧,這個如來就是自已的本性。我們只要不住于相就能見到,住著相就迷于相上。所以,各位,有許多大陸學氣功師看到住著外相,看到放光,看到佛相,有的變化了,有些是真的佛來也有,有些是魔來也有。“魔來也斬,佛來也斬。”一般修般若智慧的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境界來了,你只要念這句話,沒有什麼事。不會對你有什麼損害。就是魔來了,你這樣,都是虛妄的,不去理它,它不久就消失了。所以這句話對修行很有作用。有時候,我們意念起來以後,不容易,歇下去,也應該想這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這個時候,想的事情,所想的事事物物,也是相呀。佛告訴我們相是虛妄的。我們何必跟它流轉呢。當然,處理還是必要的,了解它,處理它還是必要的。處理以後,就丟掉了,不去住著,不去妄想分別,沒有休止地妄想分別。所以這兩句話對修行有好處,特別是後面兩句話。
照見。各位,照見就是《心經》上的照見五蘊皆空。這裏的見是一樣的作用。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照見是用智慧觀照,知道一切諸相非相。非相就是無相,也就是不住相,非是實相,這樣解釋都可以的。如果見到這許多相,不以它爲實相,不以它爲真實不變之相,那麼就見到如來本體。各位,這就是修行的方法,我們修行念阿彌陀佛也好,參禅也好,觀心也好,有可能相來了,分別妄心來了,不去理它,諸相非相。妄心頓歇,歇即菩提。不是《楞嚴經》講得嘛,你這個狂心只要歇下來,歇下來以後,當下就是菩提,所以菩提本性並不是高不可攀的,問題是要歇妄心,能夠歇妄心,當下就是,並不難的。我們各位,學佛的人往往有種偏差,念佛的人,學佛的人,一聽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明心見性,見到本來,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這些鈍根怎麼能夠見到本來面目呢?怎麼能夠見到無上菩提呢?這樣想,你就不能見到。你沒有這個膽量,沒有這個志氣。不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對學佛來講,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實際上,我們只要承擔,菩提自性我們本來是有的,清淨自性本來是具有的,並不是高不可攀的。能夠這樣的話,心中就比較有把握,知道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這個心就是佛心,就是清淨光明的佛心,這樣子自已心裏就比較踏實多了。因爲我們對于照見五蘊皆空這回事,見諸相非相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見諸相非相,不就是五蘊皆空嗎?照見五蘊皆空,就見到如來的本體啦。所以講得很清楚,沒有幾句話問題就解決了。總的來講,對于性和相的問題,我們透過現相見到本體。
第五集上
種種的相,這些相都是虛妄的。爲什麼呢?你火一燒一熔化以後,這個相都沒有了。但是它的本體呢?耳環的本體還是金子,金茶杯的本體還是金子,戒子的本體還是金子。本體還是不變的。這樣講啦,相就是性,沒有變啊,它本性不變的。所以說,形像雖然是不同了,但是它的本體還是金子。換句話說,全妄即真。你別看它是杯子,它就是金子。對不對?妄好象是妄心,虛妄的東西,它可以變化的;但是它本體是金子。這樣講起來,妄就是真,相就是性。因此,我常常講關于“五蘊皆空”這句話,就兩有個層次。一個層次比較淺的,照見五蘊都是因緣所生,緣生性空。五蘊皆空嘛,緣生性空嘛,這是對的。這是講空的一面。還有呢?照見五蘊皆是真空實相,這是進一步了。全妄即真,色即是空,相就是性,五蘊就是我的本體。各位,相信這句話吧。我舉個例子,《楞嚴經》不是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妙真如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諸法,都是妙真如性。這個地方請各位注意,照見五蘊皆空。從事上來講,五蘊都是虛妄的,緣生性空。從理上講,這個相,五蘊就是真空。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嘛。全妄即真,全事即理。佛法是講不二之法的。理事不二,真妄不二,性相不二,都是不二法門。各位,這些理論很重要,要把它領會。當然重要的還在修持上,修持了以後,見到本來面目了。這些道理不懂,自已解決了。但是我們理論上有個基礎還是必要的。總的來講,相是表面的,性是裏面的。表面和裏面還是一個東西,不過有表裏的不同,東西還是一個東西。這一點,我們有必要把它領會。結合我們現在人生來講,我們人生有總總的世間相。有種種的喜怒哀樂,榮辱得失,生老病死。實際上,我們人這一生啊,老老小小在一起等于一臺戲。做戲。做戲的時候,有些男的,有些女的,有些老的,有些少的,悲歡離合。好象是十分逼真,是真的,實際上是一臺戲。爲什麼呢?它是有一天是要散掉的,它是無常的。有一天把戲收場了以後,一場假戲吧。所以憨山大師有一首《醒世歌》,勸世界的,他最後兩句話,“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一下子鑼鼓歇下來了,走完了,我的家鄉在什麼地方還不知道。究竟做牛,做馬,做人,做……不知道啦。這臺戲你不要當真啦。各位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看許多不學佛的人,當然把世間的一切看得太重了。變化無常,苦空無常的事情,認爲它是永遠不變的。兒子、孫子、家財、房子什麼東西也是永遠不變的。不要說不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也不免有這種傾向。實際上迷妄顛倒了。佛早已講過了一切都是無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當它是遊戲觀,當它是做戲觀,那你可以輕松得多了,要自然的多了。日子就好過一點兒了,哈哈。我們這裏有一位溫小姐,她說,“我們學佛以後,日子好過一點兒了。”這是一句由衷的話,不然日子不好過啊。所以從前這個倓虛法師,是一位開藥房的大德。他出家了,家裏一個人也不知道,自已一個人出去。家裏有四個小孩,女人他也沒叫。出去了以後,做了很大的功德,修天臺宗。倓虛老法師,各位可能聽到過。後來居住在香港,他最後結論就是“要看破、要放下、要自在。”一切都看破,你看破以後,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觀自在菩薩,自在兩個字不, 是容易的。觀世音菩薩當然是大自在,不是一般的自在。我們要看破,放下,自在。我們學佛,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關鍵。不然的話,學了十年的佛,學了二十年的佛,還是老樣子,還是痛痛苦苦,顛顛倒倒。跟一般人一樣,念經念佛也是念的,打坐還是打的,痛苦煩惱來了,一點兒擋不住。各位,這就是我們浪費時間了,對不起佛菩薩了。所以我們凡夫這些地方,互相迷戀。當然做事情我們還是要認真一點兒。不認真做,當事情來了,馬馬虎虎,對世間法隨隨便便也不好。這臺戲就沒人看了,做得不像了。所以做的時候還是要做得認真一點兒,不過你要知道,“這是如幻如化的”。如幻如化,不要過分執著它。我們衆生的病根就是執著兩個字,你沒有執著了,爽快得多,這個肩膀上負擔就輕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表面的。當然,你妄想息下來的時候,這個眼前的,萬緣放下,而了了分明的,就是你的主人翁。
各位,這裏我再多講幾句,因爲這都是關鍵的問題。我們修行的時候,不管你修什麼法,不管你密宗也好,淨土宗也好,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我們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來了,我不去理它,不取不舍,還是做我的功夫。到一天功夫到家了以後,他的妄想分別自然不起來了。你用不著修,它自然不亂。妄想脫落,也就是根塵脫落。根跟塵就脫落下來。這個脫落以後呢?又是一翻境界。這境界,我們用文字語言來講當然不對的。這只是言語文字啦。那時候,一念不生,但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並不是稀裏糊塗的。各位,這是什麼境界?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各位,這樣子,我們就能相信,我們有一個真心。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空非有,無實無虛都是形容這個境界。下面正信希有分第六經文,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請教世尊,有沒有這樣的衆生,聽到這些言說章句後,他們能夠真實相信嗎?真的能夠相信這些話嗎?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佛跟須菩提講,你不要講這話,如來寂滅以後,後五百歲。什麼叫後五百歲?佛滅度以後,有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一般來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是一萬年。正法兩個五百年,像法兩個五百年,就是四個五百年;再加上一個末法的五百年就是第五個五百年,就是後五百歲。第五個五百歲叫後五百歲。也就是末法的時期了,這個時候有人持戒修福,爲什麼這裏持戒修福?因爲這兩個法門很重要的。戒,大家都知道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叁無漏學。也只有戒,它能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