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际上是虚妄的。所以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佛讲不要我们认妄为真。不要把妄心看成是真心,不要把生灭的东西看成是不生不灭的东西。但是这话还没有讲完,下面还有两句,非常的重要。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我们见到这许多相,不去执着它,非相,不住于相,非相就是不执着于相上。那么就见如来,就能看到如来的本性。我们自已的主人翁就看到了。要看到主人翁怎么办?就是要见诸相非相。对一切相,我们不要执着。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下面有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各位,这个地方很有讲究的,我们修行重要的就是要学习这些地方,对我们修行有很大关系。不管是理也好,事也好,这些地方都讲得圆满。以后,我们一步一步地来研究。这四句话里。如果我们以智慧照见诸相不是实有之相,不住着在诸相上,知道它是虚妄之相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见到。则见如来,不是一个阿弥陀佛来了,释伽牟尼佛是吧,这个如来就是自已的本性。我们只要不住于相就能见到,住着相就迷于相上。所以,各位,有许多大陆学气功师看到住着外相,看到放光,看到佛相,有的变化了,有些是真的佛来也有,有些是魔来也有。“魔来也斩,佛来也斩。”一般修般若智慧的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境界来了,你只要念这句话,没有什么事。不会对你有什么损害。就是魔来了,你这样,都是虚妄的,不去理它,它不久就消失了。所以这句话对修行很有作用。有时候,我们意念起来以后,不容易,歇下去,也应该想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这个时候,想的事情,所想的事事物物,也是相呀。佛告诉我们相是虚妄的。我们何必跟它流转呢。当然,处理还是必要的,了解它,处理它还是必要的。处理以后,就丢掉了,不去住着,不去妄想分别,没有休止地妄想分别。所以这两句话对修行有好处,特别是后面两句话。
照见。各位,照见就是《心经》上的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见是一样的作用。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照见是用智慧观照,知道一切诸相非相。非相就是无相,也就是不住相,非是实相,这样解释都可以的。如果见到这许多相,不以它为实相,不以它为真实不变之相,那么就见到如来本体。各位,这就是修行的方法,我们修行念阿弥陀佛也好,参禅也好,观心也好,有可能相来了,分别妄心来了,不去理它,诸相非相。妄心顿歇,歇即菩提。不是《楞严经》讲得嘛,你这个狂心只要歇下来,歇下来以后,当下就是菩提,所以菩提本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是要歇妄心,能够歇妄心,当下就是,并不难的。我们各位,学佛的人往往有种偏差,念佛的人,学佛的人,一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明心见性,见到本来,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这些钝根怎么能够见到本来面目呢?怎么能够见到无上菩提呢?这样想,你就不能见到。你没有这个胆量,没有这个志气。不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对学佛来讲,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实际上,我们只要承担,菩提自性我们本来是有的,清净自性本来是具有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能够这样的话,心中就比较有把握,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这个心就是佛心,就是清净光明的佛心,这样子自已心里就比较踏实多了。因为我们对于照见五蕴皆空这回事,见诸相非相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见诸相非相,不就是五蕴皆空吗?照见五蕴皆空,就见到如来的本体啦。所以讲得很清楚,没有几句话问题就解决了。总的来讲,对于性和相的问题,我们透过现相见到本体。
第五集上
种种的相,这些相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你火一烧一熔化以后,这个相都没有了。但是它的本体呢?耳环的本体还是金子,金茶杯的本体还是金子,戒子的本体还是金子。本体还是不变的。这样讲啦,相就是性,没有变啊,它本性不变的。所以说,形像虽然是不同了,但是它的本体还是金子。换句话说,全妄即真。你别看它是杯子,它就是金子。对不对?妄好象是妄心,虚妄的东西,它可以变化的;但是它本体是金子。这样讲起来,妄就是真,相就是性。因此,我常常讲关于“五蕴皆空”这句话,就两有个层次。一个层次比较浅的,照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缘生性空。五蕴皆空嘛,缘生性空嘛,这是对的。这是讲空的一面。还有呢?照见五蕴皆是真空实相,这是进一步了。全妄即真,色即是空,相就是性,五蕴就是我的本体。各位,相信这句话吧。我举个例子,《楞严经》不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妙真如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诸法,都是妙真如性。这个地方请各位注意,照见五蕴皆空。从事上来讲,五蕴都是虚妄的,缘生性空。从理上讲,这个相,五蕴就是真空。所以《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嘛。全妄即真,全事即理。佛法是讲不二之法的。理事不二,真妄不二,性相不二,都是不二法门。各位,这些理论很重要,要把它领会。当然重要的还在修持上,修持了以后,见到本来面目了。这些道理不懂,自已解决了。但是我们理论上有个基础还是必要的。总的来讲,相是表面的,性是里面的。表面和里面还是一个东西,不过有表里的不同,东西还是一个东西。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把它领会。结合我们现在人生来讲,我们人生有总总的世间相。有种种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生老病死。实际上,我们人这一生啊,老老小小在一起等于一台戏。做戏。做戏的时候,有些男的,有些女的,有些老的,有些少的,悲欢离合。好象是十分逼真,是真的,实际上是一台戏。为什么呢?它是有一天是要散掉的,它是无常的。有一天把戏收场了以后,一场假戏吧。所以憨山大师有一首《醒世歌》,劝世界的,他最后两句话,“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一下子锣鼓歇下来了,走完了,我的家乡在什么地方还不知道。究竟做牛,做马,做人,做……不知道啦。这台戏你不要当真啦。各位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看许多不学佛的人,当然把世间的一切看得太重了。变化无常,苦空无常的事情,认为它是永远不变的。儿子、孙子、家财、房子什么东西也是永远不变的。不要说不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也不免有这种倾向。实际上迷妄颠倒了。佛早已讲过了一切都是无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当它是游戏观,当它是做戏观,那你可以轻松得多了,要自然的多了。日子就好过一点儿了,哈哈。我们这里有一位温小姐,她说,“我们学佛以后,日子好过一点儿了。”这是一句由衷的话,不然日子不好过啊。所以从前这个倓虚法师,是一位开药房的大德。他出家了,家里一个人也不知道,自已一个人出去。家里有四个小孩,女人他也没叫。出去了以后,做了很大的功德,修天台宗。倓虚老法师,各位可能听到过。后来居住在香港,他最后结论就是“要看破、要放下、要自在。”一切都看破,你看破以后,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观自在菩萨,自在两个字不, 是容易的。观世音菩萨当然是大自在,不是一般的自在。我们要看破,放下,自在。我们学佛,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关键。不然的话,学了十年的佛,学了二十年的佛,还是老样子,还是痛痛苦苦,颠颠倒倒。跟一般人一样,念经念佛也是念的,打坐还是打的,痛苦烦恼来了,一点儿挡不住。各位,这就是我们浪费时间了,对不起佛菩萨了。所以我们凡夫这些地方,互相迷恋。当然做事情我们还是要认真一点儿。不认真做,当事情来了,马马虎虎,对世间法随随便便也不好。这台戏就没人看了,做得不像了。所以做的时候还是要做得认真一点儿,不过你要知道,“这是如幻如化的”。如幻如化,不要过分执着它。我们众生的病根就是执着两个字,你没有执着了,爽快得多,这个肩膀上负担就轻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表面的。当然,你妄想息下来的时候,这个眼前的,万缘放下,而了了分明的,就是你的主人翁。
各位,这里我再多讲几句,因为这都是关键的问题。我们修行的时候,不管你修什么法,不管你密宗也好,净土宗也好,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我们的妄想执着。妄想执着来了,我不去理它,不取不舍,还是做我的功夫。到一天功夫到家了以后,他的妄想分别自然不起来了。你用不着修,它自然不乱。妄想脱落,也就是根尘脱落。根跟尘就脱落下来。这个脱落以后呢?又是一翻境界。这境界,我们用文字语言来讲当然不对的。这只是言语文字啦。那时候,一念不生,但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并不是稀里糊涂的。各位,这是什么境界?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各位,这样子,我们就能相信,我们有一个真心。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空非有,无实无虚都是形容这个境界。下面正信希有分第六经文,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请教世尊,有没有这样的众生,听到这些言说章句后,他们能够真实相信吗?真的能够相信这些话吗?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跟须菩提讲,你不要讲这话,如来寂灭以后,后五百岁。什么叫后五百岁?佛灭度以后,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一般来讲,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正法两个五百年,像法两个五百年,就是四个五百年;再加上一个末法的五百年就是第五个五百年,就是后五百岁。第五个五百岁叫后五百岁。也就是末法的时期了,这个时候有人持戒修福,为什么这里持戒修福?因为这两个法门很重要的。戒,大家都知道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也只有戒,它能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